明清之际儒学流变及其原因探析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leu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这一课的以往教学中,教师囿于思想本身的艰涩、教材内容结构的跳跃以及应试的惯性,通常会笼统灌输明清的时代特征,简单罗列思想家的主张或特点,然后化约为固定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留给学生的是机械、模糊的历史记忆以及认识上的误区,与当下倡导的核心素养背道而驰。历史语境论认为,语境确定了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现场和在历史中占据的具体位置……进而可以揭示事件发生的根源、过程及相互之间的特殊勾连,因此将事件放在所发生的语境中就可获得相应的解释。[1]笔者尝试从历史语境理论出发,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深度加工教学内容,通过复原相关语境,管窥中国传统思想在明清之际因缘际会的诸多因素,以期建构师生合理的历史解释,形成理性分析。
  一、复原学派流变,把握儒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培育学生历史思维的完整性、连续性
  有影响力的思想会产生其自身语境,表现出强大的辐射力和延续性,但也有可能带来自身思想之反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轨迹就符合这样的特点。为此,笔者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明清儒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再做出深度解读。
  问题1:结合程朱理学的局限说明阳明心学兴起的原因。问题2:结合阳明心学的内容和影响,理解李贽的思想对阳明心学的发展。问题3:心学末流存在什么问题?对三大家思想的产生有何影响?分析三大家的思想特色,说明为何他们的思想仍未跳出儒学范畴?
  (一)解读1
其他文献
时空观念是构建正确历史认识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将“时空观念”定义为,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可以将其细化为思维意识和思维方式。从思维意识到思维方式的转向体现了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这就决定了对“时空观念”的培养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有专家认为,初中阶段以训练思维意识为主,高中阶段则重在训练历史思维能力。[1]对此,
王春英北京市通州区西马庄村党支部书记  北京国贸往东,上京通快速路,过五环,往燕郊方向,有一个西马庄出口,这里是朝阳区与通州区的交界处,也是前往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必经之路。西马庄村就坐落于此,常住人口约6000人。  服务好6000人的“吃喝拉撒”,可不是件容易事。从2009年担任西马庄村党支部书记至今,王春英过得可不轻松,10多年前的“烂摊子”被改造成如今的模样,王春英很知足:一个普通村书记的苦与
二月的北海,正值春光和煦,桃李盛开。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应邀莅临北海市第二实验学校,为师生们奉献了一节极具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观摩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怀着崇仰膜拜的心情,我用心聆听了李老师讲述了一段用生命和智慧演绎的历史。老先生以其超强的课堂调控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不仅点亮了学生的情感心灯和思维火花,而且开启了老师的课堂灵感和教学视野。李老师在诙谐的玩耍中敏锐捕捉孩子们的认知基础;在看
任何学历史、教历史者,大概都会不同程度地相信历史是有用、有價值的,当然也会相信历史对所有的现代人以及当代社会具有意义。但,学生也如是想吗?  一、教与学的落差  数年前我受邀为某高中暑期营队演讲,课程初始,先请大约二十名的学员以不记名方式写下他们的看法:学习历史有没有用?在预期学生泰半会认为历史没什么用的前提下,他们的答案让我讶异万分:除了一位同学说历史没用之外,竟然有十九位同学认定历史是有用的。
长期以来,世界古代史因时空跨度大、历史事件线索繁杂和史料匮乏等原因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难点。新课程标准实行以来,世界古代史教学内容增加,难度增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在部编版教材的世界古代史教学中也暴露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而忽视了各古代文明之间内在联系和人类文明整体发展演进趋势。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
戴口罩,逢症必休……开学复课后,疫情防控要求并未放松。很多地方要求家长不能进学校,家长会等活动也在线上举办。  隔着校门、隔着屏幕给家校沟通带来更多距离和障碍,不少教师和家长认为,疫情之后,家校沟通面临更多困难。  如何在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加强家校沟通,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考验着每一个学校与家庭。  疫情中的家校沟通  疫情之前,很多学校会开展亲子运动会、家长进课堂等活动,增进家长对学校
在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1]一课中,课本列举了一系列的近代文学、艺术作品及其地位成就。其中包括文学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美术作品:齐白石与徐悲鸿的画作;音乐作品:聂耳、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电影艺术:《定军山》和《歌女红牡丹》等。同时还有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并明确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历史就其外在形式而言,是以人的活动和时间、空间的有机结合作为主要脉络来呈现的,简单地说历史就是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活动的记录。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在于把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历史教学新模式探索已经蔚然成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
高考历史试题坚持素养立意,试题突出考查考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提炼并挖掘信息的能力,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问题(现象)的能力;利用核心价值透视历史问题(现象)的意义与内涵。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开放灵活地进行批判创新思考的宽度、广度与高度,又注重考生持之有据地内在思考。因此,考生在答题中只有开阔历史视野,才会发现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与意义,并深度分析历史现象的变化及其原因、作用与价值。  一、考查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