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连市第十六中学是大连市首所涉外完全中学,学校本着“立足民族文化,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培养站直了的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坚持以“人本和谐、服务发展”为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凸显经典外语特色,打造优质外语品牌的办学特色。在学生的培养上,学校重点在“品”字上下工夫,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从品德修养、文明素养、艺术修养、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环保意识、自主管理、学生社团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9年,学校被评为大连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一、利用城市资源优势,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大连是辽东半岛最南端的一个海滨城市,素有“足球城”“服装城”的美誉,被称作浪漫之都。这里有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有亚洲最大的海洋生物馆——老虎滩极地馆,还有极具历史意义的旅顺港。优美的风景、整洁的环境、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物产孕育了拥有大海般胸怀的大连人,对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大量可以利用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和谐的环境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情感丰富、激情满怀。它会让学生懂得去珍惜青春,热爱生活;让学生自觉去感受自然的气息,理解生命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奋起拼搏去追求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其行为偏差大都不具有主观故意性。改变学生不规范差异行为,可以通过隐形人文文化的建设,引导学生纠错改差,以达到自我纠偏、自我改正的内化效果。学校千方百计通过隐性文化建设,结合城市所富有的独特的教育资源,补充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育内容。学校每学期给学生提供欣赏家乡美景的饕餮盛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老虎滩极地海洋馆,圣亚海洋世界,了解海洋生物,丰富海洋文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标志——百年城雕,让学生了解城市历史,知晓城市发展的进程,关注城市建设的未来,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淳朴情怀,萌生以家乡为荣的豪情和建设家乡、创建美好家园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感情是真实的、自然的、纯净的、长久的,是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的一种教育效果。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连市民徒步活动、城市护绿活动、大连国际马拉松长跑比赛志愿者服务活动、服装节义务宣传活动等,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以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社会知识,提升品位与修养。我校多次承办中山区环保知识竞赛,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第三届NISSAN杯青少年道路安全知识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全国总冠军。活动的组织及参与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与激情,青春的朝气和灵动洋溢于整个校园。
在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组织和开展这种主题鲜明的人文文化活动,大大弥补了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为形成隐性课程资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德育课程无处不在。这种教育方式恰恰是学生愿意接受的,他们愿意内化为自觉行为,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其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二、积极促进社团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校积极开展各项社团活动,推动学校的“阳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学校成立学生会,组建学生义工队、小记者团、《石榴花》校刊编辑部、民乐团、管乐队、合唱团、舞蹈队、足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篮球队、田径队等学生喜爱的社团,其中,学生会被评为“中山区优秀学生会”;校学生广播“天籁之声”被评为“大连市优秀校园广播站”,新闻社团被大连市教育局评为“大连市优秀社团组织”,中山区仅此一所学校获此殊荣;学生社团在学校成立爱心超市,扶贫帮困;学生社团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将爱心传播出校园;学校义工社团被评为“大连市优秀义工队”“中山区雷锋号”,学生社团组织的“校长杯”篮球赛、足球赛为学生生活增添亮色,每年的社团纳新活动更成为校园一大风景,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
三、利用名人资源,
培养学生文明习惯
在大连市活跃着一支党员普法讲师团,成员全部由优秀党员组成,他们义务宣传法律知识,为民解忧,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律知识的义务宣讲,解答青少年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深受市民的欢迎与尊敬。学校及时联系到普法讲师团及组织者王金海律师,邀请他们给学生上法律知识课。全校每个班级都有一名党员律师讲课,党员律师们用鲜活的实例讲解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的行为偏差以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醒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如何控制情绪,如何寻求法律帮助,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何交朋友……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非常喜欢,通常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丁惠敏,辽宁省大连市第十六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齐 欣
一、利用城市资源优势,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大连是辽东半岛最南端的一个海滨城市,素有“足球城”“服装城”的美誉,被称作浪漫之都。这里有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有亚洲最大的海洋生物馆——老虎滩极地馆,还有极具历史意义的旅顺港。优美的风景、整洁的环境、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物产孕育了拥有大海般胸怀的大连人,对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大量可以利用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和谐的环境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情感丰富、激情满怀。它会让学生懂得去珍惜青春,热爱生活;让学生自觉去感受自然的气息,理解生命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奋起拼搏去追求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其行为偏差大都不具有主观故意性。改变学生不规范差异行为,可以通过隐形人文文化的建设,引导学生纠错改差,以达到自我纠偏、自我改正的内化效果。学校千方百计通过隐性文化建设,结合城市所富有的独特的教育资源,补充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育内容。学校每学期给学生提供欣赏家乡美景的饕餮盛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老虎滩极地海洋馆,圣亚海洋世界,了解海洋生物,丰富海洋文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标志——百年城雕,让学生了解城市历史,知晓城市发展的进程,关注城市建设的未来,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淳朴情怀,萌生以家乡为荣的豪情和建设家乡、创建美好家园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感情是真实的、自然的、纯净的、长久的,是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的一种教育效果。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连市民徒步活动、城市护绿活动、大连国际马拉松长跑比赛志愿者服务活动、服装节义务宣传活动等,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以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社会知识,提升品位与修养。我校多次承办中山区环保知识竞赛,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第三届NISSAN杯青少年道路安全知识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全国总冠军。活动的组织及参与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与激情,青春的朝气和灵动洋溢于整个校园。
在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组织和开展这种主题鲜明的人文文化活动,大大弥补了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为形成隐性课程资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德育课程无处不在。这种教育方式恰恰是学生愿意接受的,他们愿意内化为自觉行为,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其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二、积极促进社团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校积极开展各项社团活动,推动学校的“阳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学校成立学生会,组建学生义工队、小记者团、《石榴花》校刊编辑部、民乐团、管乐队、合唱团、舞蹈队、足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篮球队、田径队等学生喜爱的社团,其中,学生会被评为“中山区优秀学生会”;校学生广播“天籁之声”被评为“大连市优秀校园广播站”,新闻社团被大连市教育局评为“大连市优秀社团组织”,中山区仅此一所学校获此殊荣;学生社团在学校成立爱心超市,扶贫帮困;学生社团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将爱心传播出校园;学校义工社团被评为“大连市优秀义工队”“中山区雷锋号”,学生社团组织的“校长杯”篮球赛、足球赛为学生生活增添亮色,每年的社团纳新活动更成为校园一大风景,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
三、利用名人资源,
培养学生文明习惯
在大连市活跃着一支党员普法讲师团,成员全部由优秀党员组成,他们义务宣传法律知识,为民解忧,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律知识的义务宣讲,解答青少年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深受市民的欢迎与尊敬。学校及时联系到普法讲师团及组织者王金海律师,邀请他们给学生上法律知识课。全校每个班级都有一名党员律师讲课,党员律师们用鲜活的实例讲解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的行为偏差以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醒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如何控制情绪,如何寻求法律帮助,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何交朋友……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非常喜欢,通常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丁惠敏,辽宁省大连市第十六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