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别 传承 践行 浸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夏的激情渐燃!记者(以下简称记)有幸走进通州市二甲中学,这所农村小镇上的普通中学,同样让人感受到校园内以行为文化办校、立校、兴校的蓬勃激情。
  在这所普普通通的校园里,我们看到的是校园内浓郁的教学研究探讨和读书进取氛围:专家、学者和特级教师走进校园点燃教师职业激情、“教育行者”教学教研博客圈提升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学教案”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感受到的是教师们“为理想而教书”执着的教育追求,他们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实现自身的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更想知道的是短短一年时间,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建设究竟有何奇妙的魅力,让一所二流的农村中学涅口,实现自身的发展。为此,记者就学校行为文化建设问题对凌宗伟校长(以下简称凌)进行了专访。
  记:当前,随着当前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导致的优质师资的流失,激烈的教育竞争导致的生源的减少,农村中学发展应该讲压力是比较的大的。特别像你们学校,据我所知,曾经也有谣传,说这所学校在区域规划调整中,要拆并,要改成初中。凌校长,有这回事吗?
  凌:确实有此谣言。像我们这样一所农村老完中,在南通这个教育竞争比较激励的土壤中,不可回避的生源、师资、区域经济差异等发展的压力,这造成了我们在发展上很大的困境。但是,压力也促成了机遇。如果我们不进取,就面临淘汰。如何面对现实,寻求新的发展,我们思考着、摸索着、实践着……
  从管理的角度讲,我认为管理有三重境界,一重境界是人治,靠权威管理;二重境界是科学管理,靠制度;三重境界是文化管理,靠熏陶。我在跟班子成员沟通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要把学校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必须另辟蹊径,要搞特色,要通过先进的文化来办校、立校、兴校,学校要依靠学校文化建设走科学发展之路。
  记:我们都知道,你来二甲中学只有10个月。而二甲中学创办于1956年,是我们通州市比较早的完中,是江苏省三星级高中。这里的教师队伍中先后走出去三名特级教师,一名南通市副市长、一名南通市教育局长、两名全国劳动模范。此外,学校还出现了一批南通市、通州市的学科带头人。二甲中学原来在何明老校长15年的经营下,学校逐步形成了“重德、重才、尚真、尚美”的校风,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南通最安全学校等五十多项省、市级荣誉。你初来乍到,是如何协调这么多年来学校形成的传统的?
  凌:应该说,学校在这么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目标是明晰的,办学的效益是显著的,但如何更好地与时俱进,还是应该认真思考的。
  但是作为一个后任者在梳理、甄别学校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能搞颠覆性的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妥协的心理,必须在继承中发展。所以,我们只能慢慢的改变。
  我们知道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中核心的东西,它必须是个性化的。我发现这里校训用的是“正德厚学”,通州高中用的也是这个校训,我就跟我们几个校长讲,“正德厚学”这个校训不是我们二甲中学的,它是通州中学的,我们是不是改一改,改成有自己个性的校训。于是,我们在《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几句话中得到启示,我们就将“行于天地、止于至善”作为我们的校训,目的是昭示我们的学生“做诚实人,行阳光道,求真善美、立天地间”。
  同时,我们对学校的原有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重新作了诠释,比如,学校有一条标语,也就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人才”,我稍微改了一下,变为“办有灵气的教育,育有个性的人才”。为什么把“灵魂”改成“灵气”,因为学生们年纪轻,天真活跃,我认为课堂应该是富有灵性的、是充满灵气的,所以学校应该是学生放飞自己思想的一个场所,同时,人的固有的素质是不一样的,是与生俱来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所以学校必须关注学生个性。我们还将对校训、校风、校徽之类的解释全部上墙,在学校的中心大道,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对这校风进行了诠释,希望我们师生用中华美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也希望我们每个人能修身立德,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追求诚真,崇尚美丽的人。
  记:前几天,我在网上阅读到张文质先生一篇博文《让我们努力去相信》,里面有介绍你的一段话,“通州二甲中学的凌宗伟校长,为了到学校看看早上晨练的学生,天天五点钟就离开家。单是在这所他新任职的学校,他已坚持了八个月。他说早上五点起床,他已坚持了20多年。”据说,你认为做校长的,要天天和师生在一起,时刻做到“生命在场”;学校领导一定是教书要教得好,永远在教学第一线,是这样吗?
  凌:韩愈说过,“宪公躬孝践行,笃实而辨於文。”再先进的理念,再伟大的思想,没有践行,它只能是思想,只能是理念。所以我觉得,作为一校之长,自己要率先垂范,而不是只动嘴巴不动手的“官”。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个好教师。所以我做管理至今,从未离开过一线教学。调到这里来后,高三6个文科班的文学名著就是我讲的。我还坚持每学期给我们全体教师上示范课,从初中上到高中,从新授课上到复习课。同时,凡是要求我们班子成员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比如说,最近我们在搞“学教案”改革,这个“学教案”我就事先给大家写样本,发在博客上,供大家去讨论、去评价、去模仿。
  现在我们所有领导班子成员都上课、听课,所有领导班子成员都开公开课,所有领导班子成员都分管一个学科或一个年级,所有领导班子成员都在一个班级蹲点。我们的教务处主任除了管教务,还做班主任,遗憾的是本学期他生了病,需要一个人把接班主任工作接下来,我们管政教的吴校长就接了下来。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讲,校长听课的有,坚持上课的少;副校长,上课的有,做班主任的少,而这些,我们二甲中学的校长们做到了。
  记:你曾经在《校长在行为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一文里写到,文化发展学校,要关注这样几个关键词,眼界,眼界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境界;胸襟,胸襟影响着师生的和谐进程;素养,素养关系着学校的文化积淀;践行,践行改变着师生的行走方式。领导的践行,引领着的教师的行走方式,也是你们学校行为文化的精髓。凌校长在你们教育行者博客上,经常会有你关于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的三言两语,你把它们称之为“管理絮语”。如:“管理从厕所开始!”“观念的管理,远胜于人、事、物的管理!”你能不能详细的给我们阐述一下,你是如何改变老师的行走方式的呢?
  凌: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是一个慢的渐进过程。首先是学习、培训,或者叫“借力”,管理者一定要学会“借力”。我来了九个多月,前前后后请了7名特级教师十多次过来给老师做讲座,给学生 上课,我们还尽可能地将骨干教师带到周围有影响的学校去参观,去现场感受,让我们的校长,让我们的中层干部和我们一些的骨干教师到外面去培训。外面的培训请的都是全国有影响力的专家、特级教师,那种感染力,号召力,不是我们做校长的在家里就能够有的!他们接受培训回来之后就不一样了,单我们吴校长就写了十几篇博客。
  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靠学习、培训还不行,还必须有措施。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我们就搞“学教案”改革,力求让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带来课堂的改变,让课堂的改变带动学生的改变。“学教案”的取名很有讲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学”,其次才是教师的“教”,是在学生学到的基础上再考虑教师如何去教。
  然后就是浸润。浸润,就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对他的一种影响,就是慢慢渗透。大概就是张文质老师说的“慢的艺术”。
  浸润,首先是环境的影响。我有一个理念:管理从厕所开始!我这种理念哪里来的呢?我女儿初二的时候去香港参观,回来后写了一篇《港澳印象》,说香港的厕所很干净,进了厕所脚不忍心往下踩,很担心将自己的影子踩碎了。这段文字给我的触动很大: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来到这里我提出一个要求,用星级饭店的标准改造厕所,先改造了两个学生厕所,再改造办公楼厕所。事实表明,在我们四星级的标准厕所学生的破坏性就很小。
  第二,是专家的引领。很荣幸的是一个月内张文质先生先后两次来到我们这里,为我们的老师讲座,与我们的师生对话,给我们的师生带来了很多的帮助。我认为,许多管理措施,单靠号召和硬性规定去实施,往往是达不到目的。我们搞班主任培训,请了两个教授,一个创新教育的专家,一个是心理学教育专家,都是有名气的。还请了两个一线的班主任,有一个班主任是我女儿以前的班主任,她的管班特点就是从早看到晚;我还请了一个班主任,她很会搞活动,还经常给学生讲励志故事。由他们现身说法,这就是浸润。
  第三,是大兴读书之风。我们今天发一本书,明天发一本书,也不提什么具体的要求,其实这是有用的。我在博客上看到一位老师的博客,写他看张文质老师的书看得很晚,他爱人很好奇的说,这人今天这么用功,看起书来了!这就是浸润,这就是文化。
  记:谢谢凌校长!我在学校大门口的看到“行于天地,至于至善”和“今天第二”两处隶字,我想我是明白了凌校长用意,祝愿凌校长和你的二甲中学的明天可以做得更好,希望看到,二甲中学的明天向你们的理想更近一步!
其他文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教师的激情感染,营造课堂气氛。语文,较之于其他学科更具有艺术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必须以满腔的热情、满怀的激情投入到每一节课之中。以最佳的状态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去演绎角色,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情
我省各普通高中从今年秋季开始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计划”,其核心理念之一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实践。它全然不同于以往课堂的单纯传授、“满堂灌”、“一人唱独角戏”,而特别重视教师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这出大戏的真正主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现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奇妙的对联》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布置预习,有的放矢    
关于李白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较难有统一定论。李白作为大家其思想受各家影响理所当然,不可否认。但诸多思想影响中,庄骚思想最为明显。  庄子和屈原都为区域文化的代表。庄子生活在宋国衰落时,统治者昏庸残暴。作为贫民,他远离政治,过着隐居乡间的生活。但他有傲骨,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他能超凡脱尘,能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屈原为楚文化的代表。身为贵族,他是政治家,力行者,和楚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遭打击后还时刻不
马国良,男,1972年7月出生,研究生学历,中高职称,湖北省当阳市一中党委委员、副校长。省中语会会员,全国中语会重点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和省教研室《高中语文阅读探究》课题的负责人。被评为“宜昌市优秀教师”和“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    李:马校长,您好!高中语文教学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争论的热点,您怎样认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马:谢谢!的确如此。90年代来各类报刊讨论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首先与其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关注程度和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其次才是他们如何将所掌握的人文知识化为自己的精神品格,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去,并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较高的人文素质,体现为一种人文的精神。前者是心灵的认识阶段,后者是心灵的内化阶段。只有经过这两个阶段,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才是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是第一的,因为在人文学科的宝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欠缺,但也有着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对学生作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爱写、乐写、会写就基于此。否则,学生就会出现厌作文、怕作文的逆反心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写作文,开动脑筋写出特色作文,我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灵活多样的教学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下面结合实际,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地尝试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先指导学生读题,然后让学生汇报
为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我班开展了一次以即兴演讲为内容的语文活动课。这次活动由学生设计并主持,主持人事先准备了“诚信”“宽容”等十五个话题,标上序号,演讲前确定话题的顺序,然后按所抽顺序依次上台演讲。凑巧的是,最后一个抽签的同学抽到了1号,话题为“诚信”,他很自信地上台作了两分钟的演讲,博得了大家的掌声。十五位同学演讲结束后,主持人宣布进入评议阶段,采取自由发言形式,要求发言的同学评论的内容不要重复
真正的好作文不仅要立意深刻、内容丰富,还要行文流畅、文体新颖。要做到这些,必须创新。  作文创新的方法有多种,我认为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抓住时代的脉搏,挖掘时代的精神,立足现实,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寻求新观点、新认识、新视角,就可以逐步达到创新的境界。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作文选材尽量选取当代人的英雄事迹及名言警句,体现时代性。当代人需要借鉴他们拚搏中的经验,需要他们的名言
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说:爱眼前的学生就是爱国。这句化抽象为具体的名言不由引起我深深的思索: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是有情人,这个“情’字所包蕴的应该是热爱生活的激情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学生的宽广胸怀;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同时它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即“爱学生就是爱国”的原因:今天的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今天有什么样的青年,明天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由此观之,教师身上的责任多么重大!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
“提到作文就头疼”,学生如是说。学生为何视作文为畏途?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对生活没有感受。而在这一点上,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也没有真正的重视。就作文教学而言,愚以为可以从这上面下些功夫。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呢?  在探讨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先说说何为“感悟生活”。举个例子说吧,《后汉书·丁鸿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鸿感悟,垂涕叹息。”意思是说,丁鸿因受到感动而猛然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