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勃孜吾”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e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大家汪曾祺描写天山的诗句——“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能激起人们对天山所有绮丽的想象。想必天山脚下柯尔克孜族的家园——哈拉奇该是群山环碧、雪峰倒影、苍松叠嶂、毡房点缀、羊群云游的人间天堂吧。
  
  “此景只应天山有”
  
  地处天山南脉腹地的哈拉奇乡的美,只能用“此景只应天山有”来形容。
  秋日暖阳下的哈拉奇散发着静谧、慵懒的色彩,来到这里。时间仿佛突然放慢了脚步,耳边不再有嘈杂的声音让人烦躁,一切都缓缓地、温暖地、透出淳朴的生活气息。
  


  我们几个人就这样晒着南疆的太阳,慢悠悠地在哈拉奇的牧区草场上逛荡。这是一个以柯尔克孜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时有戴着柯尔克孜族毡帽的男人路过,好奇地打量我们,我们也微笑着打量他们。不时还有牧羊人的笛声和羊鞭在空中划过的脆响声掠过耳畔,那种荡激心灵深处的美,那种毫不矫造的淳朴让我迷醉在这草原里。
  伫足四望,无垠的绿色草原上,点缀着朵朵白云,那白云似乎还在随风飘移,在绿色底子的衬托下煞是好看。走近细瞧,不禁哑然失笑,哪里是云朵,分明是一群群逐草而食的羊儿。更惹眼的是那些从草地上钻出的“雪白大蘑菇”,那是柯尔克孜族的毡房,他们的家。
  柯尔克孜族,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这是一个在山尖上赛跑的民族/这是一个在冰河中沐浴的民族/这是一个用坚冰割断脐带的民族/这是一个用强弓射虎猎豹的民族/……”这是一个既有勇敢、坚强、勤劳、朴实性格而又聪明、智慧的民族。这也是一个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徙的民族。不断变化的地域,频繁接触的各个民族,都对柯尔克孜人的生活习俗产生着影响,这使得他们的居住形式既有游牧民族的共同特征,又有本民族的特点。
  看啊,他们雪白色的毡房,三三两两散落在辽阔的草原上,远看似一个个大蘑菇。这些毡房一般高3米多,直径3~4米不等,下半部是用条木结成的网状圆壁,上半部是用椽木组成的塔形圆顶,这圆顶比我们一路看到过的哈萨克毡房和蒙古包略高而且顶尖,顶部中央还有一个直径约1米的圓形天窗,这和蒙古包的天窗相似,是一块活动毡盖,白天揭开,夜间或下雨时盖上,有通风和吸收阳光的作用。上下两部分就组成了毡房骨架,毡房骨架外围有一圈芨芨草帘,草帘外还围有白色厚毡,这使得整座毡房就像一朵从绿草丛中钻出的白蘑菇。虽然柯尔克孜族的“勃孜吾”(柯尔克孜语,即毡房)在外形上与哈萨克毡房和蒙古包略有不同,不过稍不留意的话是看不出大的区别。看着看着,我忽有所悟,指着一个个过往的柯族男子对同伴说:看,他们的帽子造型多像这毡房啊。的确,一个个柯族男子的“卡勒帕克帽”就是一顶小小的毡房。“戴在头上的小小毡房”忽然激起了我们去大毡房内一看究竟的好奇心。
  


  波尔布西的“宫殿”
  
  坐在波尔布西一针一线打造出的华丽“宫殿”里,我彻底被惊呆了。简陋的毡房,因了这些手工绣制的壁毯、墙围,竟变得如婚房般华美、艳丽。
  循着欢快的笑声,我们来到了一座毡房前。正在踌躇如何开口时,男主人库尔班恰巧放牧归来,看到立在门口的我们,即刻跳下马,并朝屋内招呼了一声,女主人波尔布西从毡房内走出,将我们迎了进去。
  一进门,我们就被波尔布西一针一线打造出的华丽“宫殿”惊呆了,没想外表朴实无华的毡房,内部竟会如婚房般华美,艳丽。绣有精美几何图案和花鸟的壁毯、墙围充分的展示着女主人高超的刺绣技艺,也让我们误以为走进了花海。很早就听说柯尔克孜人很注重室内装饰和布置,今天一看,果然如此。
  整个毡房安排紧凑,布局美观。进门右侧一角被一块带有花纹的芨芨草帘遮掩的地方,是厨房和放炊具、食品或其他杂物的储藏室,按照习惯外人不得进去,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库尔班还是带我们参观了一下。右后角是库尔班夫妇及其年幼的子女的铺位。雕花的木床和一些现代化设备都能在库尔班的毡房里看到,不过,从他住房内的布置、陈设中,仍能看出游牧民族的特色和风格。最让我惊叹不已的是那室内“花墙”只见库尔班家里的被褥、枕头,整齐地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摞到一人多高,沿毡房壁摆了半周,真像一堵五彩缤纷的“花墙”,让人觉得柯尔克孜人的生活是那么温馨、华美。
  花毡子是柯尔克孜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们不仅将花毡子一层一层地铺在床铺上,而且还挂在墙上,用花毡子的花色图案点缀着房间。这花毡如同春天的草原,五颜六色,花色斑斓,招人喜爱。
  女主人波尔布西巧夺天工的手艺让我们一边赞美着,一边仔细欣赏着墙上花团锦簇的壁毯。
  这长约4米、宽约2米的壁毯的画面是这样的:以红色粗毛线缝成一条条起伏的波浪,作为花毡的边框,表示红河(克孜勒苏河)。红河之滨,以白色和绿色剪成的三角形整齐地排列成行,表示雪山和青山。以深红色剪成一只只姿态优美的雄鹰,俯首展翅,屹立山巅,在层峦叠嶂的莽莽群山中,以彩线缝制或剪贴成朵朵姿态各异的流云,飘动在山巅和蓝天上。
  


  自然中的每一种色彩,都被浪漫的柯尔克孜族人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壁毯的中间是一个巨大华丽的古代军帐大圆顶,周围散布着牛、羊、马、驼,外围是刀、枪、剑、戈等防卫兵器。壁毯顶部还要挂上一圈缀着黄穗的墙围,上面也绣上传统的民间图案。整个墙面装饰,从式样到图案,据说都是仿照英雄玛纳斯行军时的军帐设计的,不仅厚实挡风,更令满室生辉。
  男主人库尔班说这幅壁画的构图概括了柯尔克孜人的历史和生活:在克孜勒苏河畔、慕士塔格山下,居住着勤劳勇敢的柯尔克孜牧人,他们像雄鹰一样翱翔在帕米尔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山间草原上,牧放着他们的牛羊。这是他们美丽富饶的家乡,柯尔克孜族人民用勇敢和智慧建设保卫着可爱的家园。
  女主人波尔布西说她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刺绣了,先是沿着妈妈在布料上画好的纹样绣边,然后才逐步学习各种绣艺,结绣、钩绣、扎绣、刺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十字绣……在日复一日的飞针走线中,绣艺也日渐娴熟起来,墙上挂的壁毯,仅仅用了两个月就绣成了,波尔布西虽然不懂得城市里那些昂贵的装修,但她仅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就装点出满屋浪漫。
  白色的毡子,讲究的布置,这真是名副其实的草原“白宫”。在这“白宫”里,盖着艳丽的被褥、头枕云朵入睡,睁开眼望见满屋绚烂的花朵……这样的日子,光是想一想,就够幸福了。
  
  与《荷马史诗》媲美的《玛纳斯》
  
  库尔班的妻子利落地在毯子上铺了一块红布,并迅速在上面摆满了馕、油炸面食、奶制品以及一些干果之类的东西。
  


  接下来,主人与我们聊到了柯尔克孜族人演唱的长诗《玛纳斯》,这是与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并存的我国仅有的三大史诗,可与《荷马史诗》媲美。这部史诗包含了柯尔克孜族古代历史生活的各个方面、柯尔克孜族人民世世代代对周围事物的 认识、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柯尔克孜民族之魂,一代代柯尔克孜人在《玛纳斯》的歌声中诞生,又在《玛纳斯》歌声陪伴下辞世。《玛纳斯》在柯尔克孜人民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凡有柯尔克孜人的地方,就有《玛纳斯》流传。不过据说,目前只有被奉为“当代活着的荷马”阿合奇县的居素甫老人能把他完整的讲述下来,库尔班也只能讲述其中的一部分。
  应我们之邀,库尔班给我们演唱了《玛纳斯》第一部开场的一段:“这是祖先留下来的故事,不唱完它怎么能行?……大地经过多少变迁,河谷干涸变成荒原,荒滩变成湖泊,湖泊又变成桑田,……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雄狮玛纳斯的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在库尔班的讲述中我们仿佛透过历史的重幕,看到了英雄玛纳斯。
  我们正沉醉在库尔班的讲述中时,女主人波尔布西端上来一大盘热气腾腾的熟羊肉。我以为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习惯与哈萨克族差不多。没料到肉端上来,库尔班开始向小盘里分。我注意到库尔班分肉是很讲究的,哪个部位该给什么样的客人,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在分肉的同时,库尔班不时切下一块块白晃晃的羊尾巴油,每人一块递到所有人的手里。每个人都分得了一大块属于自己的羊肉,我对自己盘里大块肉有点发怵,库尔班说,没关系,吃吧,吃不完可以带走,这是柯尔克孜族的风俗。
  大盘里还剩下几块肉,我正纳闷该分给谁,库尔班拿起一块肉,刀法娴熟地削了起来,细碎的肉末随着库尔班手腕的运动如雨点一般落在大盘中。不一会儿,大盘里便堆起一堆肉末,接着库尔班的妻子从锅里捞出用肉汤下的面条装到盘子里,库尔班则双手各拿一双筷子将面条与肉末相拌,眨眼之间,被当地人称为“手抓肉”的饭就做好了。
  美室、美诗、美食……这一切都加深了我们对这个民族理解。
  从库尔班家的毡房内走出时,夕阳开始一点点下沉,天穹也渐渐与天山绵延不绝的山脉合拢,最终化成一条灰色线刻在西边天际。此刻,只有几颗寒星在空旷的天幕上跳跃,羊群与毡房已在夜色中陷入静默,他们或许是在安享夜带来的静谧,或许是在同星进行着最密切的交谈……
  
  柯尔克孜族简介
  “柯尔克孜”,突厥语,系本民族自称,意为“四十个姑娘”。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于新疆面部地区,绝大部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和喀什等地区。另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零星分布,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悠久的历史和牧业生产生活,造就了柯尔克孜人豪放爽朗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其中最突出的民歌、诗歌、普乐。柯尔克孜族好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其中尤以刺绣、编织最为著名。
  
  旅游小贴士
  阿合奇县位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部的天山南脉腹地,距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80公里,柯尔克孜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县。哈拉奇乡位于阿合奇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5公里。可选择公汽也可租车到达。
  境内柯尔克孜人的白色毡房是一大看点外,猎鹰故乡的驯鹰也驰名中外。
其他文献
欢乐曲短笛  欢乐的歌  歌声飞出心窝窝  丰收的粮食堆满仓  肥壮的牛半盖满山  红太阳光辉边疆  各族人民齐唱丰收歌  这首50年代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怒江大峡谷,引向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怒族。怒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怒江就因怒族而得名。怒族人世代刀耕火种生活,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
期刊
举婆是能干的女人,她把世人生养。  在她的头发里,生出住在白云顶上的人;  在她的鼻根上,生出在高山上骑马的人;  在她白生主的牙巴骨上,生出的人住在山崖边;  在她软软的夹肢窝里,生出的人爱穿花衣裳;  粗壮的腰杆上人最多,雾露和他们来做伴;  脚底板的人也不少,河水对她们把歌唱。  塔婆生出的孩子里,她最心疼的是哈尼;  哈尼生在肚脐眼里,祖祖辈辈不受风霜。  这部如同史诗的古歌名叫《哈尼阿培
期刊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卉在百花丛中,  好花卉在太阳下,太阳越照,花越红……  《好花红》悠扬婉转的曲调,唱出了布依族的诗意情怀。在太阳的照耀下,那山、那水、那景,如歌篇般展开,布依族石寨尽显其独特韵味……    依山傍水的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背靠青山,且要面朝碧峰,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等地,这些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就因
期刊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每当人们读到这诗句,禁不住要浮想联翩:那羌笛的音律到底是怎样的呢?  羌族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创造性、坚忍不拔的伟大民族。上千年的历史变迁,羌族人从一个剽悍的民族发展成为现在,一个移居于岷江大峡谷高山之巅的,与牛羊为伍,“依山居止,垒石为室”的山地民族。    我国最著名的羌族的聚居地首推——桃坪羌寨。桃坪在四川理县东40公里处,距成都市约18
期刊
人类是大地上唯一有意识的生命,因此,人在大地上总要创造一些自己的痕迹,这些痕迹或是高于大地,或是匍匐在地平上,成为一种大地的符号。  人的能力有限,不能借助风力飞上天空,自高临下地俯瞰这绵延千百年时光中的印迹;人的记忆有限,无法知道自己祖先曾经在这些建筑和建筑之间所发生一切。所以,人在创造这些建筑的同时,也在大肆毁坏那些在历尽千百年才建立起来的各种建筑。再加上时间这把深深的铁犁,使得我们只有在最荒
期刊
人类是大地上唯一有意识的生命,因此,人在大地上总要创造一些自己的痕迹,这些痕迹或是高于大地,或是匍匐在地平线上,成为一种大地的符号。窑洞就是一种镶嵌在大地深处的符号。  夏末的银川非常热,就连当地老人都说从来也没有见过银川有过这么热,这么长时间的高温,我都觉得自己倒是生活在四川盆地内的火炉里。因为第二天就要上路南下,所以我把自己住的小旅馆换到新市区一家更小的旅馆,就在银川的大学区内,这里有个小院子
期刊
中、蒙、俄三国交界的阿尔泰山脉,一直是图瓦人居住的家园。目前中国仅有的2000多名图瓦人,几乎是世代都居住在阿尔泰山的深处,他们在远离文明世界的环境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盖建了冬暖夏凉、具有欧洲风格的木屋。  来到图瓦人生活着的地方,一眼便看到一座座尖顶方基颇具欧洲风格的小木屋坐落在青山绿水环抱的草场上,那种安闲、舒适,那种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一下子捕获了人们所有的感觉。  去过那里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
期刊
民族因和谐而美丽,民族建筑因文化而丰满,建筑品质因用心而精良。中国民族建筑蔚然大观,类型众多。多民族的融合,使之呈现多元化。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闪耀着光芒。  “和而不同”的建筑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建筑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谐和体,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其文化取向应该与它所处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优秀的建筑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
期刊
在很久以前,在东北的原始森林中,鄂温克人过着逐野兽而居的游猎生活。他们没有固定的住宅,居住在被称为“撮罗子”的简易帐篷里,这让我们现代社会的人听起来,多少像是一个久远的童话。  腊月三十,我应鄂温克朋友戴格敏的邀请,来到了鄂温克族自治旗——这个早就让我向往的地方。现在,大部分的鄂温克人已经走出大山,实现了定居,真正的“游”民很少了,但老朋友还是愿意带着我到深山老林里去寻访鄂温克人的踪迹。    北
期刊
欣闻《焦点》`风土中国杂志社集齐56个民族建筑出版建筑专辑,甚是兴奋。这期他们整理了36个民族的建筑,推出《56个民族原生态建筑》专辑,邀我作序,我毫不犹豫应承了此事。  少数民族原生态建筑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有心人的认真开采,从中找寻出适合现代的瑰宝,为现代建筑装进灵魂,为现代人建造出慰藉心灵的建筑,让每一个人的家都能成为诗意的栖居地。这些,只是美好的想象,梦想成真的第一步就是有人站出来,不辞辛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