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水 那屋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h_l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卉在百花丛中,
  好花卉在太阳下,太阳越照,花越红……
  《好花红》悠扬婉转的曲调,唱出了布依族的诗意情怀。在太阳的照耀下,那山、那水、那景,如歌篇般展开,布依族石寨尽显其独特韵味……
  
  依山傍水的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背靠青山,且要面朝碧峰,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等地,这些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整座房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
  布依族房屋大多数为三间、五间的,也有七至九间的,一般都以中间的那一间为中堂(当地称为堂屋)。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釆光较差。堂屋是最神圣的地方,它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供奉祖宗的,正堂设有神龛,神龛下方只限安置一张供奉祖宗的四方桌(有的称为八仙桌)。
  编者手中握着贵州黔南、黔西南的地图,据点踏足带您进入各地布依村寨,饱览布依风情。
  
  镇山村的山野之香
  
  花溪镇山村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自然村寨,当地居民称它为石板镇。每到周末,贵阳的市民会到这里来休闲,与石头们亲近,感受这里的独特民族风情。
  布依寨历来聚族而居,一个寨一个姓氏,几乎都有血缘关系。镇山村的民居建筑分上下两个村寨。上寨是古屯堡区,民居全在屯墙之内,多是三合院民居,且多是木构建筑,石板装壁、石板盖的屋面,以及用石板铺做天井。正房一般囊括三间或五间,有吞口,在大门的设计上,除置大门外,还设有腰门。堂屋里设有神龛。三合民居设置朝门,与大门均不在一条轴线上。
  下寨原建于河畔,居民为三排梯级结构,没有院落之分,彼此间也没有隔墙,村民们紧紧相连地生活在一起。从水路向村寨看,房屋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活像众多跃出河面的鲜鱼。村内主干道由屯门可通下寨码头,各小巷通至住户,形成丰富的建筑空间,古老的石板,千百年来被磨得光滑铮亮,虽随着山势而建,却没有任何松动的迹象,在茂密林木的掩映下,石板镇里飘着一种山野之香。
  
  贵定的“金海雪山”
  
  走进音寨,便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布依族风情,它有着600多年的布依民族史。
  音寨布依族民居背靠观音山,面朝瓮城河。每户都在山上种有李树,每至春分,万亩的油菜花和千顷雪李花构织成了“金海雪山”的奇景。
  在雪李花与油菜花的映衬下,白、黄、灰,整个村镇一派和谐景象。
  音寨的布依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条件,建造出适应山地坡度、地貌特点的房屋。砖木结构、青瓦屋面、青砖墙,简约朴素,其房屋多为三开间结构,由堂屋及两侧正屋构成,堂屋为一层,两侧正屋多为两层。
  音寨布依族村民重视坐山朝向、开门放水,对坐山朝向。一般装饰部位为门、窗、屋檐及门簪,大门门簪多为八卦乾坤图案,木雕分置左右,设腰门。
  


  村民家中,只要见门窗,都会贴上喜庆的对联,以祈求顺安。
  
  惠水布依风情寨
  
  来到黔南惠水县,布依村寨规模大的有二百多户,小的也有几十户。其“干栏”建筑一般是二楼一底。底层用做饲养牲畜的栏圈、舂碓和磨房,或堆放农具杂物等;中层住人,有正堂、火堂、卧房、客房、织绣房,书房等。正堂也叫堂屋,内设有神龛、香案,摆有八仙桌等,是祭祀祖宗、办红白喜事的室内活动场所,火堂是烤火吃饭的地方。
  在惠水大坝,布依族的建筑则以砖木或石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为主,最富特色的是利用天然鹅卵石砌墙,既坚实牢固又古朴典雅。
  
  银色镇宁
  
  镇宁县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使得白天的镇宁显得银光闪闪;月下的镇宁,疑似凝霜盖雪,古有“银镇宁”、俗有“银色镇宁”之美誉。
  位于贵州西南镇宁县的扁担山,有48个布依山寨,石头寨是其中之一。房屋建筑均为木石结构,不用一砖一瓦,石屋经久牢固,由寨民自行设计和修建。
  寨前田连阡陌,寨后绿树成荫,与都市的喧闹相比,这座以石为墙、以石为廊、以石为柱、以石为瓦的布依族山寨格外地清幽、净美。流连于此,编者置身于银白的世界中,寨中村民身着布依服饰穿梭子各巷,古朴的民风,耳旁响起阵阵布依民歌,这些景致,在视觉、听觉、心灵上都能感受到极大的震撼。
  石头寨街道是石块铺就的,院墙房屋是石头垒就的,屋顶上盖着的是薄石板,就连家中使用的桌、凳、盆、磨、礁、灶等也都是石头造就的。院落的墙垣、寨中的通道、村前的小桥、梯田的保坎也都用石头修筑,还有登石级、穿石门、进石屋、坐石凳。
  镇宁石头寨,当地布依语称之为“板波森”,意思是“背靠石山,世居石屋”。石屋层层叠叠,沿着山坡自下而上,布局井然有序。
  


  寨边竹林、树下安置着石凳、石椅与石桌,可供休憩、娱乐。
  全寨石屋久经见雨,变得洁白如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靓丽。屋顶的薄石片铺盖成菱形或鱼形,结构严谨,富有装饰性。
  石建民居,从外表看是一种以大小不一、而又各具有一定方正形的规则石头,通过错落有致的垒砌而成的坚固房屋,石屋屋基很高,一都在两米以上,所以家家都砌有进门的石台阶。
  房屋的外墙体用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砌合,用石灰混凝墙面上勾缝虎皮墙;砌石半缝紧密,线条层次匀称。墙成楼毕,再由大小类似的不规则石板盖顶,屋顶吸收了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建筑,规整中又有变化。
  这四处充满浓郁布依风情村寨的旅途,遍足到了黔南与黔西南,让人们领略了布依族民居的石头建筑群。我们不得不折服于布依族人民能工巧匠的本领,他们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生存观念,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建筑,在贵州这片山水肥沃的土壤上,世世代代休养生息。
  
  
  布依族简介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布依族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禾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居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旅游小贴士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是以布依族为主的民族杂居的自然村塞。据贵阳面南21公里,花溪西北11公里,由花溪大坝乘船约4公里可达该村,交通十分便利。贵定县盘江镇音寨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村寨,是“全国农业旅游观先示范点”。音寨距贵定县城15公里,从贵阳走贵新高等级公路,盘江下高速,仅需45分钟。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所在地城关镇距省会贵阳市122公里,距安顺市27公里,均有多趟班车到达,交通比较便利。
其他文献
在丝绸之路上,敦煌莫高窟、马蹄山寺石窟群、拉梢寺石窟群、莲花寺石窟群、天水麦积山石窟……这些自魏晋以来不断营造、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大大小小的石窟佛龛,如同佛陀撒落的串串珍珠,闪耀着瑰丽璀璨的艺术色彩,使丝绸之路辉映在一片神奇而祥和的佛国灵光之中。一百多年来,引得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被裹卷在历史的洪流中,身:不由主、踉踉跄跄地跋涉在通往艺术佛国的道路上,渴望被艺术震撼、消融。  1877年,德国地理
期刊
公元831年,它山筑堰,称“它山堰”;自此,灌田养民,历千余年而不衰。  公元2008年,它山修馆,称“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自此,它山百代千年发生的或壮丽或缠绵的故事有了最坚实的记录者。  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历三年而成,旨在通过全新的载体和文化视角来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这其中有发生过的,也有尚未来的;有已知,也有未觉。  我们的生活足够琐碎和嘈杂,是时候安静下来换一种方式来看清周遭的一切了;站在
期刊
每次踏访京族三岛,眼望那遍布三岛的木麻黄,便油然想起北方的“青纱帐”来。我当然知道,青纱帐——这是北方文人给那遍野的高粱起的雅号,无数的文人墨客曾为之倾倒,而木麻黄与那遍野的高粱实不相干。但你只要走进三岛这片枕着蔚蓝大海的木麻黄林中,仔细欣赏那摇曳多姿的倩影,感受那清幽爽静的氛围,领略那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便不能不叹服:这二者之间相距遥远,竟又如此相似。看那青翠挺拔如幔帐一般随风摇拂的木麻黄林
期刊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一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亲的草原  啊!母亲的河  虽然已经来能用不能用母语表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份我的欢乐  ——席慕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席慕容的诗句,勾起了我们对蒙古族人生活
期刊
仫佬人居住的总体特点是“聚族而居”。同姓的大都居住在一个村子里。如果一个村的居民虽同姓但不共祖的,也必须分段居住,相互不混杂。户户相连、掘地为炉,这是罗城仫佬族民居一道亮丽的风景。  日月排行你聪明,问妹几时立罗城?  罗城来龙一百里,几里听闻锣鼓声。  妹不聪明也听闻,洪武二年立罗城;  罗城来龙一百里。五里听闻锣鼓声。  踏着仫佬族山歌,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广西罗城,景色迷人的山水画廊,山如剑排,
期刊
乌鲁木齐白杨沟的南山牧场,是哈萨克族居住地。这里,有沟有水有草木,而对于新疆来说,有草木就会有牧场、有牛羊,有牛羊就一定有毡房。来到白杨沟,沟谷两边的高山上云杉掩映,浑圆起伏的草丘上牛羊成群,哈萨克人的白毡房点点洒落山间,飞鹰在蓝天上盘旋。    毡房,哈萨克语称之为“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
期刊
微州、皖南。一处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地方。在那一幅幅古代历史的画卷里,它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浓墨重彩与风韵。也许是皖南的那些有着鲜明色彩的风物画面: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金黄色油菜花、以及微居独特的马头墙,一直令我心怀向往,于是在阳春三月天,在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我来到了这里……  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山区地域,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徽州地域特色鲜明,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
期刊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汤锅里”闭上眼睛想想,东北鄂伦春族人的日常生活该是多么富有而快活,这句极具天堂色彩的语言,吸引我们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题记    太阳还没跃出地平线,我们就已顶着刺骨的寒风出发了,塔河县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是此行的目的地。  一路沉默,我们背着包艰难的在桦树林里穿行,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排褐色帐篷似的房子,向导奇克图说这里就是塔河县仅存的鄂伦春人的“仙人柱”了。
期刊
欢乐曲短笛  欢乐的歌  歌声飞出心窝窝  丰收的粮食堆满仓  肥壮的牛半盖满山  红太阳光辉边疆  各族人民齐唱丰收歌  这首50年代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怒江大峡谷,引向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怒族。怒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怒江就因怒族而得名。怒族人世代刀耕火种生活,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
期刊
举婆是能干的女人,她把世人生养。  在她的头发里,生出住在白云顶上的人;  在她的鼻根上,生出在高山上骑马的人;  在她白生主的牙巴骨上,生出的人住在山崖边;  在她软软的夹肢窝里,生出的人爱穿花衣裳;  粗壮的腰杆上人最多,雾露和他们来做伴;  脚底板的人也不少,河水对她们把歌唱。  塔婆生出的孩子里,她最心疼的是哈尼;  哈尼生在肚脐眼里,祖祖辈辈不受风霜。  这部如同史诗的古歌名叫《哈尼阿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