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之城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ang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每当人们读到这诗句,禁不住要浮想联翩:那羌笛的音律到底是怎样的呢?
  羌族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创造性、坚忍不拔的伟大民族。上千年的历史变迁,羌族人从一个剽悍的民族发展成为现在,一个移居于岷江大峡谷高山之巅的,与牛羊为伍,“依山居止,垒石为室”的山地民族。
  


  我国最著名的羌族的聚居地首推——桃坪羌寨。桃坪在四川理县东40公里处,距成都市约180公里。桃坪羌寨,羌语称之为“契子”,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自村而过,当我来到羌寨,已近黄昏,夕阳下的寨子里,碉堡林立,黄褐色的石屋顺着陡峭的山势逐坡上垒,两座九层石块垒砌的土舍雕,与对岸山峰烽火台遥遥相望,我立即被它雄伟的气势所震撼。
  因为羌寨一般都建在大山的高处,因而羌族又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这座被称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朴风情的原始羌族村寨,所有建筑均以石块垒砌而成,远远望去,石屋群或高或低、错落有致。桃坪羌寨以极具特色的古堡为中心,筑成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构成路网。早已习惯羌寨结构的本寨羌人,在这里出入自如,但对于我们这些游客来说,却仿佛进入了迷魂阵,碉楼和这些石砌房的建筑,无言地向我们诉说着那战火纷飞年代中的故事。
  行走在羌寨中,细细揣摩羌寨的魅力。寨内房屋像迷宫般相连相通,
  外墙是用卵石、片石相混而建,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这是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羌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传说以前羌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把文字记在树叶上,结果羊把叶子吃光了,从此他们就不知道怎样写自己的文字了,羌族人一怒之下,吃掉羊,然后将羊头挂在屋外,以此警醒。在路上,见到羌族的房屋门上大多都挂有羊头,
  羌人民居,空间宽阔、梁柱纵横,一般的房屋有二至三层,上层储藏粮食,中层作为住房,下层设为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使用,房顶平台是羌人们脱粒、晒粮、做针线活以及老人孩子休歇游戏的场地。仔细寻看,许多羌人民居的屋内房顶都会垒有一个“小塔”,当地居民解释说,那是用来供奉羌族白石神的,称为“玉宝碉”,也就是以一块卵状白色石头作为象征。在了解了这个渊源之后,发现寨里许多房子的屋角上,都叠放着大小不一的白色石块,那都是羌民们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对白石神的崇拜,同时获得神灵的保佑。
  一串串金黄的玉米和鲜红的辣椒挂在屋前,与茂密的爬墙虎争相衬托出石屋的古朴与神韵。
  石屋的房顶是将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由于古时的羌民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传统的羌族民居窗口开得很小,这样利于防寒、防盗。
  羌寨内的供水系统也是世上少有的,人们从5000多米高的山上引出泉水,经暗沟流至各家各户,不仅可以让水流调节室内的温度,还可作为一种消防设施;寨民说,古时候一旦有战事,这还能避免敌人断水,甚至成为逃生的暗道。羌族的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挢、栈道和水利筑堰等著名。现在世人所看到的那些屹立不倒的石碉,坚韧古朴的建筑是在不绘图、不吊线、不搭架,用泥土和片石砌成的,石碉墙面砌出了波纹,使墙面正中出现一个从顶到底的棱角,这一棱角两侧被一分为二的墙,柔和地内弯,使墙面开成鼻状,它的奧妙在于使楼房所受压力通过这一曲线波纹分流扩散,同时又使单调的墙面顿生峥嵘,能历经了千百年风霜雨雪的洗礼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后,至今还完好无损。
  值得一提的是羌寨石碉楼的建造,羌语称碉楼为“邓笼”。碉楼是整个寨子的标志性建筑,是用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的,目前仅存两座,一座是陈仕明家的住宅,另一座雄踞在寨子对面的河岸上,碉楼分为9层,高30米左右,羌民将石碉建在离日月星辰最近的地方,还会在碉楼墙上塑造图腾符号,装饰符号代表着神的意志。作为对神的崇拜,白天祭祀太阳,晚上祭祀星、月。碉楼内的每个房间面积大多只有3~4平方米,且每一间都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是一种抗震的结构形态,因此在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桃坪羌寨的房屋全都完好无损。
  


  石碉楼的各层四方开有射击窗口,有四角、六角、八角的几何形式,下大上小,略有收分。顶楼的钟孔是作为传递消息用的,建筑材料选择的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达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的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碉楼内的交通要道是羌族的独木楼梯,从下而上楼梯呈螺旋状,梯子每格只能容下一只脚,而羌碉的窗更别具特色,为外小内大,呈倒斗形,这也是战争防御的需要。这些建筑修饰都体现着羌族的传统文化特色,仿佛连石头缝隙里都渗透出一股沧桑烟云,它们是羌族历史的见证。
  羌族人民将高大的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集数学、几何、力学为一体,这样宏伟的建筑群,不能不使我们为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强大的建筑也渐渐失去了抵御外敌的意义,但它精湛的建筑艺术和所包容的深刻民族文化内涵,使它成为研究羌文化的一本绝无仅有的“教科书”,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上放射出独特的灿烂光辉。
  
  羌族简介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羌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通用汉文。
  羌族区内有较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著名的有:藏羌历史文化走廊、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勒石村聚居遗址、克枯栈道、音坡门河坝遗址、石棺葬、砖石墓、布瓦羌族古碉楼、无影塔。
  羌人不论男女老幼皆喜饮酒,以高半山的特唷作物稞为主料,或和以大麦、小麦、玉米精心酿制出一坛坛的青稞咂酒,民间送礼少不了挂面、猪肉、咂酒这些生活资料。
  
  旅游小贴士
  桃坪羌寨位于岷江上游杂古脑河畔的阿坝州理县挑坪乡,距离成都163公里,距离县城41公里,全寨约百户人家。挑坪羌寨因典型的羌族建筑、交错复杂的道路结构被称为“东方神秘古堡”,是世界保存最宽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
  


  挑坪羌寨民俗浓郁,在这里可以品尝风味别致的羌族餐饮;也可以以观赏热情奔放的羌家歌舞,让初来者完全融入悠久的羌族历史民俗文化之中。
  门票:60元/人
其他文献
公元831年,它山筑堰,称“它山堰”;自此,灌田养民,历千余年而不衰。  公元2008年,它山修馆,称“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自此,它山百代千年发生的或壮丽或缠绵的故事有了最坚实的记录者。  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历三年而成,旨在通过全新的载体和文化视角来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这其中有发生过的,也有尚未来的;有已知,也有未觉。  我们的生活足够琐碎和嘈杂,是时候安静下来换一种方式来看清周遭的一切了;站在
期刊
每次踏访京族三岛,眼望那遍布三岛的木麻黄,便油然想起北方的“青纱帐”来。我当然知道,青纱帐——这是北方文人给那遍野的高粱起的雅号,无数的文人墨客曾为之倾倒,而木麻黄与那遍野的高粱实不相干。但你只要走进三岛这片枕着蔚蓝大海的木麻黄林中,仔细欣赏那摇曳多姿的倩影,感受那清幽爽静的氛围,领略那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便不能不叹服:这二者之间相距遥远,竟又如此相似。看那青翠挺拔如幔帐一般随风摇拂的木麻黄林
期刊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一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亲的草原  啊!母亲的河  虽然已经来能用不能用母语表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份我的欢乐  ——席慕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席慕容的诗句,勾起了我们对蒙古族人生活
期刊
仫佬人居住的总体特点是“聚族而居”。同姓的大都居住在一个村子里。如果一个村的居民虽同姓但不共祖的,也必须分段居住,相互不混杂。户户相连、掘地为炉,这是罗城仫佬族民居一道亮丽的风景。  日月排行你聪明,问妹几时立罗城?  罗城来龙一百里,几里听闻锣鼓声。  妹不聪明也听闻,洪武二年立罗城;  罗城来龙一百里。五里听闻锣鼓声。  踏着仫佬族山歌,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广西罗城,景色迷人的山水画廊,山如剑排,
期刊
乌鲁木齐白杨沟的南山牧场,是哈萨克族居住地。这里,有沟有水有草木,而对于新疆来说,有草木就会有牧场、有牛羊,有牛羊就一定有毡房。来到白杨沟,沟谷两边的高山上云杉掩映,浑圆起伏的草丘上牛羊成群,哈萨克人的白毡房点点洒落山间,飞鹰在蓝天上盘旋。    毡房,哈萨克语称之为“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
期刊
微州、皖南。一处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地方。在那一幅幅古代历史的画卷里,它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浓墨重彩与风韵。也许是皖南的那些有着鲜明色彩的风物画面: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金黄色油菜花、以及微居独特的马头墙,一直令我心怀向往,于是在阳春三月天,在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我来到了这里……  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山区地域,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徽州地域特色鲜明,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
期刊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汤锅里”闭上眼睛想想,东北鄂伦春族人的日常生活该是多么富有而快活,这句极具天堂色彩的语言,吸引我们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题记    太阳还没跃出地平线,我们就已顶着刺骨的寒风出发了,塔河县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是此行的目的地。  一路沉默,我们背着包艰难的在桦树林里穿行,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排褐色帐篷似的房子,向导奇克图说这里就是塔河县仅存的鄂伦春人的“仙人柱”了。
期刊
欢乐曲短笛  欢乐的歌  歌声飞出心窝窝  丰收的粮食堆满仓  肥壮的牛半盖满山  红太阳光辉边疆  各族人民齐唱丰收歌  这首50年代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怒江大峡谷,引向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怒族。怒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怒江就因怒族而得名。怒族人世代刀耕火种生活,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
期刊
举婆是能干的女人,她把世人生养。  在她的头发里,生出住在白云顶上的人;  在她的鼻根上,生出在高山上骑马的人;  在她白生主的牙巴骨上,生出的人住在山崖边;  在她软软的夹肢窝里,生出的人爱穿花衣裳;  粗壮的腰杆上人最多,雾露和他们来做伴;  脚底板的人也不少,河水对她们把歌唱。  塔婆生出的孩子里,她最心疼的是哈尼;  哈尼生在肚脐眼里,祖祖辈辈不受风霜。  这部如同史诗的古歌名叫《哈尼阿培
期刊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卉在百花丛中,  好花卉在太阳下,太阳越照,花越红……  《好花红》悠扬婉转的曲调,唱出了布依族的诗意情怀。在太阳的照耀下,那山、那水、那景,如歌篇般展开,布依族石寨尽显其独特韵味……    依山傍水的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背靠青山,且要面朝碧峰,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等地,这些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就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