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创新要点分析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xu5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从古到今,在书法上获得成就的人都是从学习古人开始,继承传统精华,加入自己的认识,最后做到创新。本文阐述了书法艺术创新的含义,从古人的事例出发,说明了书法艺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和要点,期望能给人们这方面的启发。
  关键词:书法;艺术;继承;创新
  0 引言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书法艺术的创新是近年来人们讨论得最多的问题。每一种艺术都应该有其特有的时代特征,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这样才符合人们的审美。但是什么才是书法的创新呢,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下面对此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
  1 创新
  任何一种艺术在其审美形态方面的革新和创造,都是在吸收了传统的精华之后自成体系。书法这门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模式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尤其如此。众所周知,凡学书法者都必须学习古人,从临帖入手。没有一个人能说,他的书法能不通过临帖而登堂入室的。因此,“继承传统”是创新的不可跨越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创新”似乎变成了一句时髦话,不独在书法界,其他艺术领域也有类似情况,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前所未有”,便是“创新”,因而张冠李戴、不伦不类。事实上,“创新”远非那么简单。
  “创新”顾名思义,为开创新的境界,必须有所建树。
  一个三岁的孩子,拿起笔来往纸上一涂,说他“新”,的确是前所未有,这能不能冠之以“创新”?显然不能。因为他无法构成新的境界,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一位书法家,即使他想出了一种特别别致的写法,同样不能说是创新。因为他也同样面临一个被社会承认的问题。即使他名噪一时,还不能贸然称为“创新”,因为他还将渡过“历史鉴定”这一关。“身谢道衰”(孙过庭《书谱》),自古有之。“创新”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是代表整个时代的动向问题。历史上有这样的先例,当时作者并不感到是“创新”,只是感到“应该如此”,但是到了后代,在后人的眼里,才确认这是真正的“创新”。例如,东晋王羲之首创行书新体,在当时,他只是用他深厚的功力,去大胆融入民间俗书——稿草而已。而对稿草的采用,当时连他仅十六七岁的小儿子王献之也感到:“古之章草,未能宏肆,不如今之稿草。大人宜改体。”由此而知,已是势所必然的了。所以,“创新”的确立,必须有两大前提:形成于一个时代,代表着一个时代;同时又必须经历史的鉴定。
  在书法界中,人们以自己的书法面貌而自豪。确实,书法需要有个性,这种个性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必定是作者的性格、经历,特别是书者多方面的素养,其中包括文化素养、审美观以及气质悟性的程度的浓缩和流露。那么,这种有自己的面貌,是不是就能称之为“创新”呢?尽管历史上凡创新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强烈的面貌,但如果把个性和创新画成等号,还是不对。其一,如果某人某作很有特点,但其形貌乖劣,不堪为人师表,能不能称之为“创新”?显然不能。例如宋代曾出现过一种“唯墨书”,点画粗厚,形同“墨猪”;此书虽然前所未有,但很快被社会淘汰。其二,古人云,“书如其人”,任何人都有个性,差别只是个性的强烈与否,因而,书貌也人人有之,其差别只是醒目与否。那么强烈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创新,又何等程度不能算创新?这个概念无法划清。
  简而言之,个性是创新的起点,但个性不能代替创新。即创新必须来自于个性(独特性),而个性又必须溶解在浓厚的传统功力中(继承)。不但如此,创新又必须迎合时代的发展,代表整个社会的审美追求(社会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加以肯定。
  纵观历史,被公认为创新的大书法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处在文字、书法的重大变革时期,能因势而动,大胆采用民间“俗书”,使之正规化,从而创立一种新的字体。这类书法家,数量很少,但成就高、影响大,每每被列为千古书圣,或各体世祖。例如,秦代李斯,首创小篆;汉代蔡邕,首创八分体,并将汉隶推向成熟化;汉末张芝,转化章草为今草,被誉为草圣;晋王羲之,首创行书新体,被尊为千古书圣。另一类,主要是在宋以前,这类书家还是以继承为主体,但能迎合整个时代的风尚,用自己独特的风貌,开创出一种影响广大流派书风,这类书家的历史地位虽然远不如前者,但与学书者来说,常被尊为宗派的首领,从而师之,故影响极大,这类书家虽以前多不记名,如:汉碑中的《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石门颂》,等等;北碑中的《张猛龙》、《张黑女》、《郑文公》、《始平公》,等等;隋碑中的《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等;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等;宋代的苏东坡、黄山谷、米芾,等等。
  在书法界,普遍有一种说法:学书者必须以继承为手段,以创新为目的,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从理论上来说,这一说法无可非议。作为一个书法家,应该要有这样一个高远的目标。但是,纵观历史,自古以来能够称得上创新的书家屈指可数,也就是说,能走完继承到创新这条道路者寥寥无几,创新书法家和以继承传统的书家相比,后者远远多于前者。如唐代薛稷不离褚河南车辙,陆柬之极力效仿王右军、虞永兴,特别是明清以后,书法大都以尊古为主。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单纯地说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就不大合宜。
  (1)从社会因素上看。其一,历史事实证明,书法艺术的重大创新变革,每每处在书法艺术十分繁荣的时期,而书法艺术的兴旺与否,又往往与上层社会的重视和提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我国历史上书法繁盛的三大时期,东汉末年、东晋和唐代,都与皇帝的雅好有密切关联。东汉末年,桓帝、灵帝十分喜爱书法,其实,书家优者能直接入仕,并曾举办过历史上第一次书法大赛——鸿都门试书,结果师宜官以大字径丈、小字方寸千言,列于榜首。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蔡邕、钟繇、张芝等大书家。唐代,唐太宗本人就是位书家,自然十分提倡书法,崇虞世南为师。后又在魏徵的谏议下,以书取仕,提拔褚遂良,并于“国学”中立“书学”科,形成我国历史上的书法第三高潮。其二,上层社会的提倡,必定导致民间书法的普及,从而为书家的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东晋时代,民间对书法爱好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到唐代民间书法更是繁盛,新疆出土的卜天寿《论语》抄本,出自十二岁的孩子之手。颜真卿书风的形成,早期便是采用民间的“经生书”为范本。而这些唐人写经,至今尚有大量遗存。其三,创新除了民间的土壤外,还要有一大批书家的努力。历史上创新书家的形成时期,往往也是书家辈出的时期。例如,东汉末年除了蔡邕、张芝外,知名的尚有师宜官、曹喜、杜度等。东晋时代,士大夫几乎没有不爱好书法的,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述:“东晋人士,互相陶然。”唐代更是书家辈出的时代,除欧、褚、柳、颜等之外,尚有欧阳通、张怀谨、王知敬等。唐代许多诗人文人都兼为书家。
  (2)从书家个人因素来讲。其一,创新书家必须具备深厚的继承传统的功力。前面已经论及,这里不再赘述。其二,如果细鉴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历来卓有成就的创新书家,大都不是政治家便是文学家,都有极其丰富的阅历和十分鲜明的个性。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在与殷浩争北伐事宜中,甚有政治见地,同时,他又是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兰亭序》文,至今被用作古文教材。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几乎满门追杀,而后官至鲁国郡公,他为人正直不阿,最后不容于奸相卢杞,秉节被害。由于有独特的个性和见解,才使他们有不同凡响的书貌,这大概就是陆放翁所说的“功夫在诗外”吧!其三,创新必须具备清晰的头脑,能顺应时代而动,绝不是逆时代而行。
  这是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人认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位创新书家,其实,郑板桥的“六分半体”是在八分体的基础上与楷书再打八折,八八六十四,因而得名。试想,楷书已成熟了一千余年,再和近二千年的隶书打折扣,当为复古可知。故郑板桥不能成为人们效法的一大流派,其书只能因板桥的为人、艺术见解所赋予的特殊韵味,而成为一件观赏作品。鉴古必为今用,目前的书法创新,可否以创造新的汉字来体现,如过去从篆刻到隶到楷那样?其实没有这种必要。因为创造一种新汉字,属于文字改革范畴,不是书法艺术的本职任务,由于书法是从汉字的实用书写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它与实用写字关系极为密切,因而使人们把历次的文字改革误认为书法的创新。时至今日,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已为公众所认识,所以对文字改革这一类大事,今后我们不必也不应再去越俎代庖了。总之,搞书法创新,不可急躁从事,任何为创新而创新的做法,都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
  2 结语
  综上所述,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发展时期里,书法艺术要表现出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这样才能更好地继续向前发展。我们想要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创新,就要有所建树,顺应时代的潮流,融入个人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得到人们普遍的赞美,在书法创作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 曹云鹏.历代书法风格转换与书法创新分析[J].艺术百家,2012,(z2).
  [2] 王潇潇.刍议褚遂良书法艺术[J].才智,2014(17).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大学生中普遍的民俗文化缺失现象除了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干扰之外,与中国民俗文化自身建设失衡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高校要注重在学生中开展民俗文化自信教育,使学生的民俗文化自信得以提高。  关键词:民俗文化;保护;开发  在信念中坚定民俗文化。青年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快速了解社会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阶段,对多元文化的鉴别能力欠缺,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干扰和影响。高校应当帮
期刊
在这个充斥着视听元素的时代,单纯的讲故事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人们更加注重视听效果所带来的冲击力。因此,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搬到银幕上,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正是因为无论在什么年代以何种形式呈现出来,都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可,雨果的《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于1862年发表后,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12 年它被再度翻拍,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了时代的认可,这部电影以音乐剧为模板,在遵循
期刊
摘要:本文是2012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中厂”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22012234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高职电子 实践教学 设计 研究  在我国高职教育中校中厂”型实践教学基地能较好体现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场所,对学生与实际工作“零”对接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许多高职
期刊
“中东是近代欧洲人使用的地理概念,大概是指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要分析中东地区落后的原因,首先了解一下中东地区辉煌的历史,这里曾经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等;中东地区也是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的发祥地;中东地区还曾孕育了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盛帝国,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
期刊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支部,对进一步巩固党的基础,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支部班子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加强基层支部建设,首先要打造坚强有力的党支部班子。一是结合工作实际,科学设置基层党支部,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党支部。二是加强队党支部组织建设的领导,配齐配强支部领导班子,
期刊
摘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推动力。对于珍贵的、原生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民俗文化,要通过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形式,激活文化资源的生命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保护。  关键词:民俗文化;发展;创新  对于地域文化资源而言,其保护与开发应该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只有对民俗文化资源实施有效保护,通过对文化资源合理的产业化开发,努力做到社会
期刊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势必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俄罗斯及中亚地区投资,因此把握俄罗斯劳动法规中重要规定,提高中资企业在俄乃至中亚地区雇工管理水平,防控法律风险,最大限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俄两国 劳动保护 异同  一、关于两国劳动法编纂形式  中俄两国劳动法律对于劳动关系各个方面调整内容基本是一样的,但《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条文更加细化,可操作性比较强一些,有利
期刊
【摘要】: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是多种族的国家。从殖民地成立至今,黑白种族歧视问题一直存在,并且是美国社会的突出问题,体现在政治、经济、生活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以Alice Walker 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常家用》为例,分析黑白种族歧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关键词】:美国;黑白种族歧视;《外婆的日常家用》  Brief argument about black-white racial
期刊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理想,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也同步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相关政策陆续出台,2013年我国财会部发布《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衔接问题处理规定》,明确规定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文探讨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实现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有效衔接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衔接;变化;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