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教学的方式不是让学生一味地听讲,模仿和练习,更多的应该是体验、是探究、是思考、是表达和交流,是创造。让它们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核心动词,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说出真话、想真象、做真事。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尽是减少教师直接性的“灌输”,做到真的“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关键词】 说真话;多体验;少倾听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数学是高度抽象的,而儿童的思维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不能是一味的听讲、模仿和练习,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作为一位一线的数学教师,就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说”数学,“想”数学和“做”数学,我作为一线的数学老师,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让学生说真话,消除孩子不发言
在数学课堂的数学中,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们不愿意发言,总是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强,责怪孩子们的表达不尽如意。分析原因时,又常常把问题归结在学生身上,很少分析我们教师自身存在的原因,我认为,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支持的课堂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纯真的交流,民主的对话在数学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让孩子在课堂上愿意表达,积极发言,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观的效果。
我校就有一位数学教师,无论哪一个班的孩子,也无论是怎么胆小、怯懦的孩子,在她的课堂上总是踊跃举手,积极发言,善于表达,原因就是她能让孩子说真话,不怕孩子说错话。她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让孩子说真实的话比让孩子说正确的话更重要,因为只有让孩子说真话,不怕孩子说错话,孩子才愿意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形成崇尚真實的表达交流的课堂文化。孩子也只有在不断的表达中,表达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在不断的交流中,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才能相互启发和影响,衍生出新的智慧。才能让学生自己去“说”数学。
二、多问孩子“怎么想”,少问学生“为什么”
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什么”发问不断,学生被问得一头雾水,不知怎样答才能让老师满意。我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如果在课堂上少问几个“为什么”,而将它转化为“你是怎么想的”或者是“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这样转换,虽然是同样的发问,但其效果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一词使学生处于老师的对立面,以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为导向,导向的是结果,学生可能会因为害怕答案有错而遮掩了一些自己的真实想法或不愿意表述。而“怎么想的”将教师摆在了倾听者的位置,所以,注重的是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维过程。
如果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少问几个“为什么”,多用几个“谁愿意说一说、你想好了吗?”或者是“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吗?”这一类似的语言。那么就会促使所有学生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一点点地激励着孩子们的大胆发言,就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最终促使一种崇尚自由民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文化建构,让学生自己去“想”数学。
三、多让学生体验,让少孩子倾听
在很多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都会用巧妙的语言将关键点加以强化,利用学生的高度投入和积极思考来主宰课堂。让学生在相互对话、交流与质疑、碰撞中思辨,构建新的知识,让学生获得一种迅速成长的力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设置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找到解决数学的策略。比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克与千克”时,可以课前准备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估计、拈量后再自己试着称出物品的重量。使学生在体验中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活动中能更深一步地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数学从具体的情境中逐步抽象出来,逐步从现实背景中剥离出来,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关注。引领他们观察、体验、思考,比较、分析与归纳,发现其中的数学奥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表象后面的体质内涵,在一系列数据的对比中感受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本质,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而走进数学,思考数学,“做”好数学。
总之:数学教学的方式不是让学生一味地听讲,模仿和练习,更多的应该是体验、是探究、是思考、是表达和交流,是创造。让它们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核心动词,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说出真话、想真象、做真事。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尽是减少教师直接性的“灌输”,做到真的“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关键词】 说真话;多体验;少倾听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数学是高度抽象的,而儿童的思维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不能是一味的听讲、模仿和练习,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作为一位一线的数学教师,就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说”数学,“想”数学和“做”数学,我作为一线的数学老师,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让学生说真话,消除孩子不发言
在数学课堂的数学中,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们不愿意发言,总是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强,责怪孩子们的表达不尽如意。分析原因时,又常常把问题归结在学生身上,很少分析我们教师自身存在的原因,我认为,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支持的课堂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纯真的交流,民主的对话在数学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让孩子在课堂上愿意表达,积极发言,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观的效果。
我校就有一位数学教师,无论哪一个班的孩子,也无论是怎么胆小、怯懦的孩子,在她的课堂上总是踊跃举手,积极发言,善于表达,原因就是她能让孩子说真话,不怕孩子说错话。她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让孩子说真实的话比让孩子说正确的话更重要,因为只有让孩子说真话,不怕孩子说错话,孩子才愿意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形成崇尚真實的表达交流的课堂文化。孩子也只有在不断的表达中,表达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在不断的交流中,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才能相互启发和影响,衍生出新的智慧。才能让学生自己去“说”数学。
二、多问孩子“怎么想”,少问学生“为什么”
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什么”发问不断,学生被问得一头雾水,不知怎样答才能让老师满意。我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如果在课堂上少问几个“为什么”,而将它转化为“你是怎么想的”或者是“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这样转换,虽然是同样的发问,但其效果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一词使学生处于老师的对立面,以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为导向,导向的是结果,学生可能会因为害怕答案有错而遮掩了一些自己的真实想法或不愿意表述。而“怎么想的”将教师摆在了倾听者的位置,所以,注重的是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维过程。
如果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少问几个“为什么”,多用几个“谁愿意说一说、你想好了吗?”或者是“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吗?”这一类似的语言。那么就会促使所有学生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一点点地激励着孩子们的大胆发言,就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最终促使一种崇尚自由民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文化建构,让学生自己去“想”数学。
三、多让学生体验,让少孩子倾听
在很多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都会用巧妙的语言将关键点加以强化,利用学生的高度投入和积极思考来主宰课堂。让学生在相互对话、交流与质疑、碰撞中思辨,构建新的知识,让学生获得一种迅速成长的力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设置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找到解决数学的策略。比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克与千克”时,可以课前准备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估计、拈量后再自己试着称出物品的重量。使学生在体验中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活动中能更深一步地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数学从具体的情境中逐步抽象出来,逐步从现实背景中剥离出来,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关注。引领他们观察、体验、思考,比较、分析与归纳,发现其中的数学奥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表象后面的体质内涵,在一系列数据的对比中感受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本质,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而走进数学,思考数学,“做”好数学。
总之:数学教学的方式不是让学生一味地听讲,模仿和练习,更多的应该是体验、是探究、是思考、是表达和交流,是创造。让它们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核心动词,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说出真话、想真象、做真事。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尽是减少教师直接性的“灌输”,做到真的“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