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作文教学张志公先生曾有这样的感叹:“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如何解决这个老大难的问题,我认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让学生更好地积累与运用作文素材。
  
  一、实用的例子:教材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更好的积累作文素材和运用这些素材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利用好教材:一是仿写课文练作文,即是将课文中某些精彩的故事情节进行仿写。如学习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我出了“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的作文题,鼓励学生仿照作者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进行习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摆脱了“无话可说”的困惑。二是,扩写课文。即是在课文的结尾处或重要情节处,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使课文内容得以拓展延伸。如学习《羚羊木雕》一文,我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我”并充分发挥想象,扩写一段话,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三是,改写课文。即是从形式上提出一定的要求,对课文的文体或叙述顺序进行改写。如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我从改变文体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将这首诗改写为记叙文。如学习《最后一课》一文后,我从改变人称的角度考虑,让学生站在小弗郎士的位置上,改第三人称的叙述口气为第一人称。
  
  二、鲜活的例子:生活
  
  学生如果仅通过课文内容设计的作文题来训练是远远不足以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要写好,就必须贴近生活,正如叶圣陶说过的那样:“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不热爱生活,就不会有佳作问世。这提示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要挖掘鲜活的生活例子,善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身上虽然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感情,却不轻易动感情,更不轻易表达感情,正如裹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不到火山爆发时是不会喷涌而出的。怎样让学生写出立意深远、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文章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我有目的寓观察于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比如:一次班级参加拔河比赛,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比赛的场面,学生回来说,“今天的这场拔河比赛,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含义”;一次平常的大扫除,学生发现了劳动创造价值;班上的一位尽给班集体添麻烦的学生能主动整理教室的清洁工具,这使班上的学生发现了这个同学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写作的材料。
  其次要交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学生周围的客观事物,有动静之分,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顺序。在学生观察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如:观察景物方面的作文,我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观察时又要引导学生分辨主次,要引导学生从细处着眼,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观察。如:写关于人物的作文,就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人物身上具有的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语言、心理、动作或为人处世)进行观察,写出人物的不同之处,展现人物的独特性。因此,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写出富有生活情趣的作文。
  
  三、辅助的例子:课外阅读
  
  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我就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首先推荐学生阅读名篇名著,拓展学生的视野。在作文教学中,我向学生推荐了《读者》、《青年文摘》、《中学生阅读》等杂志,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国四大名著及国外的一些名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书中的词汇、语言、写作技巧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其次是写读书笔记,增强学生的练笔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在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必须准备好一本读书笔记本和一支笔,在看到精彩处要记录下来,引起自己心灵共鸣处要学会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笔者还尝试创办“班级月刊”,定期把学生的读书笔记、优秀作文打印编排成册让学生交流共享。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量大了,知识积累也多了起来,写作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
  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实用价值、生活的鲜活性和课外阅读的辅助性,来充实了学生作文的积累,也增添作文教学的生命力,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会有更大的突破。
  (责编 李 晔)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在新课改的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角色转换方面仍存在缺漏。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查漏补缺,不断更新课改的理念,不断“充电”补充新知识,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转变教师角色,才能不断推进新课改实践。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教师 查漏补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
本文给出了一类特征值全为正的实二重随机矩阵。推广了文[1]、[2]中的结论。
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一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摇头晃脑,“子曰诗云”。教师俨然是知识的垄断者与传播者,然而效果不佳。在现代化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对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文本进行综合处理,编制成各种语文课件,这样可以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的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但是数学本身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对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设置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内动力.如何改进课堂提问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每位教师必需致力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将从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原则,提问
一、体育考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体育考生都是面临毕业的高三学生,对他们而言,人生奋斗的目标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希望能适应高度紧张的高三文化学习生活,顺利通过高考文化考试关;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刻苦的训练,能成功跨越体育专业考试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些现象,诸如训练、学习在时间上的相互挤占;大运动量的训练导致体力的下降,干扰了文化学习生活的节奏,造成学习成绩的停滞不前或下降;高强度的练习引
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地理课程是中学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跟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一样是青少年不可缺少的科学文化知识。
“五一”黄金假期到了,盼望已久的初一学生正计划着如何外出旅游。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敏感地认识到这是学生增长地理知识的大好时机。
知识经济已经叩响新世纪的门环,创新成为通向富裕文明社会的金钥匙。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知识社会这样对创新有着如此迫切的需要,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对创造力的培养有如此急切的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