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而不应该成为分数的奴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整体学生的发展,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要注重方法,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识记和探究能力。
一、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化学上要识记的内容非常多,但考试时直接考查的又没有,它是渗透在题中的。而我们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不重视这部分知识的过关检查,往往是在上新课前检查一下上节内容就算了,有好多学生只是暂时记住了,并不牢固。我认为在刚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必须在思想上让学生清楚识记对化学的重要性,然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它成为一种习惯。
运用启发式,使学生勤于用脑。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来,而且不能使他们作为一个普通听众,要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经常要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中记忆,在争论中记忆。例如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记忆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把这四个要点记住了溶解度的概念也就记准确了。
加强直观教学。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先是感性知识,就是人脑对当前的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然后再是人脑中反映成表象,表象是记忆和想象的基础,因此我们 必须充分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使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动手,利用图表、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组织参观访问或者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尽可能的促进学生的记忆力发展,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方式也能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对这么功课的兴趣越浓学习就越用功,记忆效果就越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形象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讲清抽象的理论。这样使学生听得懂,弄得清、记得住。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我将电子轨道比喻成剧场中的座位,看戏的人总是尽先将前排的位置占满 然后才能依次进入后面各排,这就比喻电子总是尽可能的占能量最低的轨道,同排的座位首先占满空位子,电子也是尽可能的占满等量的轨道,通过这样的比喻,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理论形象化,使学生容易记忆。
重视“因材施记”。对于教学的材料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分清主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要一字不漏的记忆,如定理、定律、公式、元素符号等,有的记个大概的意思,有的则记忆长片断,有很多就不需要记忆。如果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统统让学生记忆,就形成了死记硬背,不但浪费了精力,也不会受到好的效果。
加强复习巩固减少遗忘。复习的目的是巩固和保持记忆的材料,复习能变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但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复习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效果越好而是要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组织有效地复习。
二、要通过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目前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讲实验”,学生“看实验”、“背实验”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索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
重视实验基本操作,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打基础。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亲自动手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实验教学的初级阶段,可以让学生先从模仿、学习前辈的经验开始,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对于教材上一些较简单的典型实验,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以增加他们的实际操作机会。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给予纠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学生的不断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可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为以后进行探究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探究空间不应仅仅局限课堂内,课外的活动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战场。如果把每一个实验都改为探究性实验,在时间上不充许、也是不现实的。对于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多数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而课后完成往往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果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开放实验室,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探究过程,提高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不知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却又并非完全已知、能够引起思考的东西,而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多具有已知操作过程、已知实验结果的特点。实验课上,教师与教材已设计好了一切,学生只管照方抓药,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若能设计一些学生能充分发挥的探究性实验,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化学上要识记的内容非常多,但考试时直接考查的又没有,它是渗透在题中的。而我们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不重视这部分知识的过关检查,往往是在上新课前检查一下上节内容就算了,有好多学生只是暂时记住了,并不牢固。我认为在刚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必须在思想上让学生清楚识记对化学的重要性,然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它成为一种习惯。
运用启发式,使学生勤于用脑。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来,而且不能使他们作为一个普通听众,要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经常要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中记忆,在争论中记忆。例如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记忆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把这四个要点记住了溶解度的概念也就记准确了。
加强直观教学。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先是感性知识,就是人脑对当前的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然后再是人脑中反映成表象,表象是记忆和想象的基础,因此我们 必须充分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使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动手,利用图表、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组织参观访问或者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尽可能的促进学生的记忆力发展,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方式也能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对这么功课的兴趣越浓学习就越用功,记忆效果就越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形象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讲清抽象的理论。这样使学生听得懂,弄得清、记得住。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我将电子轨道比喻成剧场中的座位,看戏的人总是尽先将前排的位置占满 然后才能依次进入后面各排,这就比喻电子总是尽可能的占能量最低的轨道,同排的座位首先占满空位子,电子也是尽可能的占满等量的轨道,通过这样的比喻,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理论形象化,使学生容易记忆。
重视“因材施记”。对于教学的材料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分清主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要一字不漏的记忆,如定理、定律、公式、元素符号等,有的记个大概的意思,有的则记忆长片断,有很多就不需要记忆。如果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统统让学生记忆,就形成了死记硬背,不但浪费了精力,也不会受到好的效果。
加强复习巩固减少遗忘。复习的目的是巩固和保持记忆的材料,复习能变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但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复习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效果越好而是要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组织有效地复习。
二、要通过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目前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讲实验”,学生“看实验”、“背实验”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索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
重视实验基本操作,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打基础。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亲自动手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实验教学的初级阶段,可以让学生先从模仿、学习前辈的经验开始,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对于教材上一些较简单的典型实验,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以增加他们的实际操作机会。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给予纠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学生的不断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可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为以后进行探究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探究空间不应仅仅局限课堂内,课外的活动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战场。如果把每一个实验都改为探究性实验,在时间上不充许、也是不现实的。对于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多数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而课后完成往往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果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开放实验室,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探究过程,提高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不知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却又并非完全已知、能够引起思考的东西,而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多具有已知操作过程、已知实验结果的特点。实验课上,教师与教材已设计好了一切,学生只管照方抓药,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若能设计一些学生能充分发挥的探究性实验,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