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 品味 内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xue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如何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呢?现以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文字
  课本中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反复读,认真读,不断进行语言文字的品味。如《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教学中,我们可先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节奏美;接着课件出示草原风光的图片、录像,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展现出来的意境美,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指导表演读,配乐读,直至熟读成诵。学生心领神会,自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水到渠成地将自己融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在诵读中品味了语言,积累了文字。
  二、在品味中涵泳语言文字
  “读中品滋味”即指“品读”。教材所选范文,篇篇精彩,或情深意远,或见解独到,或思想深邃。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推敲比较、咀嚼揣摩,来品味丰蕴的内涵,涵泳语言文字的巨大生命力和表现力。
  1.抓住词语,演一演。教材中,有些人物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具体的词语表现出来的。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演一演,主动地与文本对话。请看《盘古开天地》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师:是啊,此时的盘古怕天地再合起来,于是他顶天蹬地,孩子们!(出示课件盘古顶天蹬地的图片)看,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孩子们,站起来,现在,你们就是盘古了,为了让天地不再合起来,你们必须顶天蹬地,快,天又压下来了,盘古们,赶紧举起你们的手,使劲顶着……脚,赶紧,用力蹬地,对,就这样,再用力一点,使劲一点,坚持,再坚持——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生: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五百年过去了,盘古还——生:……
  师:一千年过去了,盘古依旧——生:……
  师:一万年过去了,盘古仍然——生:……
  师: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了,盘古的痛苦也在一年一年地增加,可是盘古放弃了吗?
  生(齐):没有。
  师:是啊,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盘古?
  生(齐):坚持,坚持不懈(师板书:坚持)这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创造啊!
  师:来吧,孩子们,把盘古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吧!
  2.把握意境,想一想。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学生就能入情入境,对语言文字的体会就会变得更加深刻。如《祖父的园子》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很好进行想象训练的教学点:
  师:同学们,你们累了吗?让我们在这阴凉的树下,闭眼休息一会吧!
  (师配上舒缓的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片段。)
  师:孩子们,你们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来到了祖父的那个园子了。
  师:能把园子里的一切说说吗?
  生1:白云在我的头上飘荡着。
  生2:植物绿油油的,小动物们好可爱!
  生3:自己在园子里跟着祖父在种菜、拔草、浇水!
  生4: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地跳啊,奔啊!
  师:是啊!我们的梦也是自由自在的。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
  在这个片段教学中,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深入体会了语言文字的意境之美。
  3.替换角色,品一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这样的教学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如《与象共舞》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替换,把自己当成游客,当成大象,走进泰国的东巴公园,走入那舞之蹈之的人群和象群。通过反复朗读,层层递进,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泰国那种人象合一的美好境界。
  当然,不同的文本自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深入解读文本,因材而教,这样的训练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内化中运用语言文字
  学习语文,目的在于吸收范文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联系学生的认识水平,让学生在内化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如写景的课文,可练练导游词;状物的课文,可写写产品说明书;叙事的课文,可说说自己的感受等等。
  如《盘古开天地》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多么无私的盘古啊!学到这里,你们的心里一定有好多话想对盘古说,能以“我想对盘古说:……”为开头写下来吗?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完成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我们要在诵读、品味、内化的基础上,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向上的训练方式,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不少学生怕写作文,每次即便教师备好写作资料,也往往收效甚微。反思此种现状,我认为,习作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以微型日记为载体,打开一片能够表达自我、发现自我的空间,字字句句写出真情。  微型日记,短小简单,随想随记,和微型小说类似,我将写法定位为三点:一是篇幅短小,随手记录;二是角度独特,有自己的真实想法;三是内容不限,随想随写,兴之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作业已被异化为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这样传统化的作业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应理性地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与操作措施。那么,怎样有力颠覆严重滞后的
低年级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地基教育,而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多年的我,在思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究,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写字教学模式。  一、一首歌谣,手指操有效引领  “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伸出来。两个拇指弯弯腰,点点头;两个食指变公鸡,斗斗斗;两个小指勾一勾,做朋友;两个手掌碰一碰,拍拍手;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铅笔拿起来。”朗朗上口、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诵读、朗读、默读等。课堂朗读和评价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朗读感悟、读评结合是语文体验的重要形式。  一、师读生评,在典型示范中体验  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经验、阅读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课文的理解总存在着种种局限。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他们的体验就会发生偏差或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阅读体验中的问题,
很多学生往往“谈文色变”,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带着这样的情绪写作当然写不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作文教学:是否激活了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是否打开了学生的生活宝库?是否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如果我们为师者能真正地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还愁学生的创作没有源头活水吗?  一、回归生活,拓展诗意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
词语和句子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基础,而句子则是理解语文的关键。如何将句子教学贯穿于语文课堂中,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呢?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探究的问题。根据语用学的理论,语言学习需要研究三个层面:一为语言结构,二为语言逻辑,三为语言表达,这三个方面是对语言通不通、对不对、好不好的综合考量。那么,句子教学到底从哪里入手?关注什么才能稳步推进句子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着手做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为密切,社会关系也是越发复杂,拥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显得相当重要。作为小学生,虽然接触的社会面不是特别广泛,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圈与交际对象,再加之正处在语言积累的阶段,因此,学习口语交际方式,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对于他们的生活、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呢?结合在一线教学中的尝试、思考与总结,笔者
作文是一种思维方式。用书面语言反映自己的思想,这是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即所谓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透过语言,我们看到的是思维的本质。因此,训练学生写作,必须从思维训练入手,而观察与想象是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  一、学会随机观察  随机观察,就是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及时捕捉生活中各个角落的人物、事物、景物,以及偶然看到的、听到的并由此想到的内容。随机观察,事先不可能有什么准备,也不可
预习是一种前奏、一种开端、一种自练,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如同大型乐章的序曲,良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预习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低年级学生如何学会预习课文呢?  一、在巧妙的导学中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
阅读教学取向,即选取教学内容的方向。影响阅读教学取向最根本的因素无疑是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和认识。2010年10月、2012年11月,全国小语会先后举办第八、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大赛,巧合的是,两节体现不同教学取向的《匆匆》均荣获特等奖。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语文课程定性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两节《匆匆》在此前后执教,其教学取向之变为考察教师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和认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