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积累·领悟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012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依靠着一篇篇语言凝炼、内蕴丰厚的文言文,所以教师教好文言文,学生学好文言文,意义深远。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文言文枯燥乏味,难懂难学,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学生这种学习状况,暴露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言文应有的教学规律,导致了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差的局面。
  为了改变学生厌学文言文的现状,我觉得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初中阶段每一个年级文言文教学都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三年下来,不仅能使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而且也能使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初中一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应重在激趣;初中二年级,应重在积累;初中三年级,应重在领悟。
  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较长的文言文,不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的语句,深奥难懂的字词,往往成为学生学好文言文这种文体的最大障碍。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老师不注意教学方法,每一篇课文总是按部就班地先介绍文学常识,再解释词语,然后翻译课文,最后理解课文内容,这种程式化教学,会使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的那种新鲜感荡然无存,接着就会产生一种枯燥乏味感,最后还可能产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所以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时,我觉得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有新鲜感,但他们的思维还处于比较浅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老师要想办法结合每篇课文的实际情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阶段,淡化字词意思的识记,强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悟,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很重要的途径。例如学习《童趣》这篇课文,虽然有很多生字词障碍,但我觉得不应该把识记字词意思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能够喜欢上这篇课文,我们的教学重心可放在文章所叙述的几件趣事上,在学生基本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后,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叙述的几件趣事,发挥想象,来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这样,教学重心变了,学生不但不会感到文言文晦涩难懂,而且还觉得文言文叙事也很生动,与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近,从而也喜欢品读这篇课文。像《〈论语〉十则》这样语言精练、道理深刻的文言文,我觉得可以在学生理解了每一则的道理后,指导学生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让这些语句增加学生习作的内涵,也能使他们的习作更有文采。在学习中进行运用,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高效的文言文学习。所以初中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我们老师应结合每篇课文的实际情况,多想些教学策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到了初中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一学的十多篇文言文作为基础,这个时候,我们的教学重心不能总停留在激趣这一阶段上,而是应“更上一层楼”。我觉得此时的教学重心应转移到词语的积累上。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应积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而且能活学活用,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也能粗略地读懂课外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一篇一篇地识记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在积累的时候要注意方法,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引导学生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语言现象进行总结,由点到面,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中的“鲜”和《爱莲说》中“陶后鲜有闻”中的“鲜”,不仅意思不同,读音也不同,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两篇课文区别其不同的含义。虚词中“之”“而”“以”“其”等的用法变化就更多了,学生结合不同的课文总结归纳后,对其用法的变化就会掌握得更加清楚了。
  在初二这一阶段,学生要学习将近二十篇文言文,学生识记掌握了大量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含义,就为他们以后自主阅读文言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有了文言文的阅读基础后,到了初三,我们老师不仅仅要要求学生能读懂课文意思,更要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而这正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目的。这个时候的文言文教学,我们老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字词句的意思后,应该引导学生深掘每篇课文的内涵,让学生从中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思想上的教益。像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敬佩唐雎那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正气凛然的人格魅力。学习了《愚公移山》,我们就应引导学生明白,再大的困难,我们只要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一定会战胜困难,并且还应指导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能够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克服。明理后行,这就达到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在学生的认知和行动中就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通过三个年级阶段的不同教学目标——激趣、积累、领悟,每个阶段重点突破,一定会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这三个教学目标在每个年级阶段也不能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以某个目标为重点,其他目标相辅助,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摘 要:国家及教育部门始终将中职教育问题摆在战略发展高度上,基于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社会各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素质教育作为发展的大方向,积极鼓励和引导中职院校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相关中职院校,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形势,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向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在中职教育阶段,教师最
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文本本身,通过对叙事话语、叙事功能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叙事情绪。本文试从叙事人称、叙事的情态模式和叙事时空三个方面解读《老王》这篇叙事散文,体验作者对那个年代社会责任缺失的自我反省以及在作品叙事中的“愧怍”之情。  一、第一人称,适合作文本叙事的心理“忏悔”  就《老王》的创作背景而言,八十年代以后,通晓英法两种语言的杨绛,已经没再把精力放在翻译像《堂
近年来,三河第三小学在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做得较好。总结经验的话,无非是 “沉潜下来,把事做细”八个字。在此,我想介绍一下我校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的经验,供各位方家批评、指点。  一、抓学习  首先是以考促学,提高知识水平。学校规定35岁以下的教师每年参加学校的业务考试。我们与别人不同的就是年年考。考试不是目的,目的是让教师掌握学科知识,学校先请行家、专家抽出时间讲课,再印大量的练习题练习
七律·环卫工  不休节假薪酬少,戴月披星影子单。  冰雪一团和汗饮,干粮几块伴风餐。  清新路面真情度,净美城乡锦绣磐。  专扫脏污尤敬业,苦辛自己万家欢。  七律·向善  弘长正道苍穹暖,笃信仁慈度困艰。  布泽德行兴后代,造谣诽谤福荫关。  贪图虚利心魂失,自作聰明厄念环。  抑恶善扬微处做,修身求备不高攀。  七律·观“幸福里的故事”感  竹马青梅为主线,胡同文化助天骄。  历程坎坷寻真谛,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先后扭转了国运颓势、实现了独立自主、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复兴奇迹。但同一时期的
[摘 要:文化是一個国家和民族存在的灵魂,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这也是语言文化差异的根源。文学是反映文化的典型特征,文学作品体现了民族气息与文化。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通过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剖析,为今后英美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美文化;差异;文学]  多元化的世界拥有多样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异彩纷呈,源自不同
从大量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写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不论什么题目,都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硬着头皮挤牙膏,结果不是内容空洞,车轱辘话来回转,就是胡编乱造,东拉西扯,拼凑字数,假、大、空的套话连篇,言之无物;且思维层次不高,对一些现象、观点不能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写作素材。那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如何收集写作素材呢?我认为
魏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最好,还是最坏?智慧,还是愚蠢?信仰,还是怀疑?光明,还是黑暗?是希望之春,还是失望之冬?对于生活于魏晋之后的人们而言,这注定是一个充满争议而又恐怕永远无法得出统一答案的问题。即便是魏晋时人,因为地位不同,处境各异,恐怕他们的答案也不尽相同。虽然这一问题不能寻找到简单明晰的唯一答案,但有一点恐怕我们都会认同,即:魏晋就是魏晋,像后世李太白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摘 要: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有些小朋友在区域游戏中存在“偏区”的情况,他们往往偏爱某个区域活动,对其他活动区很少光顾,进而会影响到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将对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偏区”现象进行简要阐述,分析“偏区”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偏区”现象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幼儿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游戏;“偏区”;原因;对策]  幼儿教学的核心目
[摘 要:《鸟说》是桐城派“开山之祖”戴名世的讽刺小品文,极具文章美、立意美和形式美等美学特质。文章基于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美学,发现《明清小品文》中《鸟说》的英译文文字簡洁明快、文章“形散神聚”、思想感情真切,基本再现了上述三个美学特质。  关键词:《鸟说》;现代翻译美学;美学特质]  《鸟说》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开山之祖”戴名世《戴名世集》中的一篇讽刺小品文,具有文章美、立意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