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涓涓细流,成滔滔美文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hom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大量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写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不论什么题目,都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硬着头皮挤牙膏,结果不是内容空洞,车轱辘话来回转,就是胡编乱造,东拉西扯,拼凑字数,假、大、空的套话连篇,言之无物;且思维层次不高,对一些现象、观点不能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写作素材。那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如何收集写作素材呢?我认为课内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高尔基先生曾说过:“我身上一切好的东西都是通过阅读得来的。”阅读能开拓自身的心胸、情感和想象,通过阅读,学生会受到启发和冲击,从而产生读书的乐趣和写作的热情。中学生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课本,针对绝大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整天被困于数理化的题海之中,无暇阅读更多的优秀作文及文学作品的现状,我把素材积累的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储备上,丰富学生的素材,扩大知识的储备。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充分开发利用教材,积累作文素材,使学生的写作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有米之炊”!那么,怎样开发利用教材,积累写作材料呢?
  一、建立层级积累体系
  最低层级是针对某一篇课文的句段、事例的积累,最高层级是六册书的整合成库的积累。即每学习一篇文章,就对该篇文章中的精彩词语、语段、典型事例进行卡片积累;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对该单元的几篇课文进行异同的比较和分析,确定某个话题,然后进行素材的收集与整合;学完某一册后,打破单元的限制,将内容有相似之处的文章合并,提炼话题,积累素材;学完初中六册书后,进行资源整合,打破某册的限制,以专题的形式建立素材库。通过多次的整合,可以加深对材料的记忆和理解。如此逐层深入,最终完成素材库的建立。我在指导学生时,对六册书十个专题进行了思考与评价:体味至爱亲情、建构精神家园、感受山水神韵、剖析社会热点、锤炼思想创新、抒写人性光辉、追寻文明踪迹、对话先贤圣哲、沉思历史得失和认识自我成长。图示如下:
  每课→单元→每册→六册书
  词段→话题→专题→素材库
  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陈伯吹的《骆驼寻宝记》写了骆驼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宝贝——改造沙漠的植物的故事,从中悟出“骆驼”为大众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地毯下的尘土》中主人公小姑娘的诚实性格,《巨人和孩子》中巨人的不再自私,《蟋蟀在时报广场》中人物真挚的友谊,热爱自由生活的蟋蟀等,学完这个单元后,就可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进行思考比较,确立“抒写人性光辉”的话题,每个单元都可按这种方式进行。学完一学年后,就可“合并同类项”。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犟龟》中小乌龟历经各种艰难险阻,终于成功地看到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的事例,与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骆驼寻宝记》中骆驼寻宝过程中历经“挫折和磨难”相似,可归入“挫折”的话题中,同时又可归入大范围的“建构精神家园”的专题中。六册书学完后,各种素材便可各就各位。如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30课《行路难》中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的话题,便可以和“挫折、批评、责任、勇气”等话题整合归入“建构精神家园”这一专题中来,同时也可将其他五十多个话题归入剩下的九个专题中去,这样一来便形成了各类专题的素材库。
  二、素材评价专题化
  “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真正占有素材。”《课标》对素材的要求不仅是简单的拥有,而且要求有自己的思考和评价。要引导学生整合归纳教材中某些课文,然后进行求同存异的评价,让其同类化、专题化,由此提炼话题与立意。这种过程是对阅读的归纳、整合和深化。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学习后可让学生思考,提炼出一个“认识成长”的话题(即异中求同);而这些材料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这样便可提炼出其他的话题(即对素材的评价)。如《第一千个球》中贝利的成长体现出父爱的伟大,可提炼出“爱的表达有不同的方式”的观点;又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可提炼出“乐观地看待人生中的挫折”的观点;《一条未走的路》也可提炼出“选择除了需要理智的放弃、睿智的选择外,更需要意志的延续”的观点;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伤仲永》中仲永的事例体现了人的才能有赖后天的学习和培养的观点,又体现了“教育”的话题。如此延伸到一册至多册,然后再将这些话题归入相应的专题中,那样学生在不断的评价与归并中便不知不觉地储存了大量的材料。
  三、写作训练常态化
  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特别是对素材的评价和运用过程。占有素材不能仅仅是静态的收集储存,更重要的是对素材的深入的评价和运用。平时,可以通过故事新编、反弹琵琶、短语串联等方式进行对素材的写作训练。只要坚持这样,素材便能真正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如某学生的《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文中用两个小标题写出两个片段“水——李后主的不尽哀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来表达“对水的认知是受感情影响的结果”的主旨。这两个方面内容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课内)、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课内),作者在课本基础上深入挖掘,在文学意蕴浓郁的名家名篇中选取有关“水”的内容,有意识地与话题、主题圆和,而成为创新之作,的确令人叹服。
  四、素材积累加强交流
  先要求学生积累,一段时间后进行评比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推荐优秀者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每次的交流活动都必须设立一个主题,如设立“感恩”的话题,先让学生把学过的有关“感恩”话题的课文找出来,《小巷深处》《回忆我的母亲》《我的老师》《背影》都是体现一颗“爱心”的主题,再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来挑选素材,以新颖、切合话题为标准,最后评出胜负。通过交流,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积累素材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达到素材共享,精益求精的目的。   五、素材积累系统化
  目前所用的语文教材有着很强的系统性,特别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选取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篇目,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编排学习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以教材中选取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例,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依次选取了《风筝》《鲁迅自传》《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五篇课文。散文《风筝》饱含温馨、真挚而美好的亲情,语言生动;《鲁迅自传》概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作者成长、奋斗的历程和人生态度,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经历,不仅体现了个人爱国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深刻的社会背景;两篇小说《故乡》和《孔乙己》更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矛头直指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局面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先生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著名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鼓舞了民众的斗志。鲁迅的这些文章主题从童年时的欢乐发展到为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散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情节有趣,符合学生阅读习惯,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把握语言的、人物的、情节的特点;小说的内容、人物、语言、情节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学生在阅读中懂得了发掘,学会了分析和思考,增强了理解、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对此,在辅导学生作文训练时,教师要把这一发展的脉络梳理出来,浅显地加以分析并用以而指导学生,教会他们如何升华主题,学习课文是怎样选取材料刻画人物而表现人物性格的;课文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怎样在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性格的人,他们的语言有何特点,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写出符合人物身份、年龄、性格的语言等。这样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有水到渠成之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利用学生读过的文章、熟悉的段落为例加以指导,才能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因此,习作训练要紧密联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以教材为本,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写出有别于教材内容,具有自己个性和风格的文章。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句话说明平时积累材料和写文章的关系。课本中的范文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是认识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想象的触媒,是学习语言的捷径。我相信,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这座写作资源的富矿,坚持阅读与训练的结合,作文材料贫乏而肤浅这一困扰学生的老问题就能得到基本解决,因为课本就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源头。
  参考资料:
  1.陶伯英、梁怀建《“大眼睛”作文》,开明出版社。
  2.杨建军《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如何创新》,《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8期。
  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其取材也, 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 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
其他文献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首诗的作者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在政治上,他与苏轼同命运、共进退,屡遭新党打击。他最后被贬到偏远的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贬所。在诗歌创作上,
已经立春了,但今年的春节似乎长的没有尽头。往年春节总盼望着和家人外出旅游,而说到去家乡,永远都是说学业繁忙,找尽借口不想去。但这次春节不一样了。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的爆发,在这种抗击疫情的危难时刻,哪也去不了。也是出于迫不得已每天就在家乡山村里呆着,但这段时间让我对农村的一些看法改变了,让我感受很多、思考很多。  呆在家乡这么多天,发现家乡原来是这么的美好。每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情也是
[摘 要:在很多职业技师学校中,钳工装配课程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其在实际技术生产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机械设备的装配、检修、更新,这些都需要用到装配技术。而装配技术运用也是设备制造合格完工必须要经历的步骤,它对于整个机械设备的生产和运作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技工院校;钳工装配技术;探析]  钳工装配技术的操作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针对各种设备零件进行加工。区
摘要: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地理微课程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教学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等特点。目前,高中的地理教学,受到教学内容庞大和教学进度缓慢的限制,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时间紧任务重。学生配合听讲,缺乏主动性,课堂效率低下。而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性,可以作为在线学习和片
[摘 要:国家及教育部门始终将中职教育问题摆在战略发展高度上,基于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社会各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素质教育作为发展的大方向,积极鼓励和引导中职院校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相关中职院校,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形势,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向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在中职教育阶段,教师最
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文本本身,通过对叙事话语、叙事功能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叙事情绪。本文试从叙事人称、叙事的情态模式和叙事时空三个方面解读《老王》这篇叙事散文,体验作者对那个年代社会责任缺失的自我反省以及在作品叙事中的“愧怍”之情。  一、第一人称,适合作文本叙事的心理“忏悔”  就《老王》的创作背景而言,八十年代以后,通晓英法两种语言的杨绛,已经没再把精力放在翻译像《堂
近年来,三河第三小学在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做得较好。总结经验的话,无非是 “沉潜下来,把事做细”八个字。在此,我想介绍一下我校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的经验,供各位方家批评、指点。  一、抓学习  首先是以考促学,提高知识水平。学校规定35岁以下的教师每年参加学校的业务考试。我们与别人不同的就是年年考。考试不是目的,目的是让教师掌握学科知识,学校先请行家、专家抽出时间讲课,再印大量的练习题练习
七律·环卫工  不休节假薪酬少,戴月披星影子单。  冰雪一团和汗饮,干粮几块伴风餐。  清新路面真情度,净美城乡锦绣磐。  专扫脏污尤敬业,苦辛自己万家欢。  七律·向善  弘长正道苍穹暖,笃信仁慈度困艰。  布泽德行兴后代,造谣诽谤福荫关。  贪图虚利心魂失,自作聰明厄念环。  抑恶善扬微处做,修身求备不高攀。  七律·观“幸福里的故事”感  竹马青梅为主线,胡同文化助天骄。  历程坎坷寻真谛,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先后扭转了国运颓势、实现了独立自主、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复兴奇迹。但同一时期的
[摘 要:文化是一個国家和民族存在的灵魂,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这也是语言文化差异的根源。文学是反映文化的典型特征,文学作品体现了民族气息与文化。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通过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剖析,为今后英美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美文化;差异;文学]  多元化的世界拥有多样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异彩纷呈,源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