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来源 :健康大视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22920779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40-01
  [摘要]目的:分析某医院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阑尾切除术、剖宫产、子宫及附件切除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监测329例手术患者,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结果:术前0.5~1h使用抗菌药物56例(17.02%),术前2小时使用抗菌药物117例(35.56%);16台手术手术时间超过3h,术中使用抗菌药物11例(68.75%);术后全部使用抗菌药物329例(100.00%),其中术后使用抗菌药物2天4例(1.22%),使用抗菌药物3天8例(2.43%),使用抗菌药物>4天317例(96.35%)。结论:提示本院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管理。
  [关键词]外科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合理用药
  
  为适应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发展,医院感染监测从注重结果监测转向同时注重环节与过程的监测,从注重全面综合性监测转向注重目标性监测。根据省卫生厅的要求和安排,2008年7月全省二级以上的且已开展两年以上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选择开展实施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结肠、直肠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手术,乳房切除术,剖宫产,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部位感染的调查。结合实际情况,我院自2008年7月起,选择开展了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阑尾切除术、剖宫产,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手术部位的感染调查,现将上述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调查科室为普外科、妇产科开展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阑尾切除术、剖宫产、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手术病例。
  2.2调查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每天下病区进行调查,根据确定手术类别,对每例被监测的手术病人均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监测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
  
  2结果
  
  2.1手术前抗菌药物的应用:329例手术患者,术前0.5~1h使用抗菌药物56例(17.02%),术前2小时使用抗菌药物117例(35.56%)。不同类别手术术前用药情况,见表1。
  2.2手术中抗菌药物的应用:25例手术患者术中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59%,其中19台为胆囊及胆道手术,3台为阑尾手术,3台为妇产科的剖腹产手术。16台手术手术时间超过180分钟,11台手术术中使用了抗生素,使用率为6875%,均为胆囊及胆道手术,5台子宫及附件切除手术,手术中未使用抗生素。
  2.3手术后抗生素的应用:329例手术患者术后全部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其中术后使用抗菌药物2天4例(1.22%),使用抗菌药物3天8例(2.43%),使用抗菌药物>4天317例(96.35%)。不同类别手术术后用药情况,见表3。
  
  3讨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手术野是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1]。本文329例手术患者,基本上为II类切口,符合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最佳时机是术前0.5~1h[2],过早用药则不能保证药物的有效作用时间。本调查发现仅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56例(17.02%)。有医生认为,剖腹产手术术前用药存在的风险较大,而胆囊及胆道手术和阑尾手术病例,医生则担心用药过晚导致感染,故大多数病例入院即使用抗菌药物,以致围手术期用药不合理。
  对于手术时间>3h,不重视术中追加抗菌药物的现象十分普遍[3]。本次调查手术时间>3h,术中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68.75%,说明相当一部分的外科医生能理解和掌握术中用药的确方法和意义,但仍需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大量的对比研究证明,手术后继续用药次数或天数并不能降低手术后感染率,清洁切口手术应在手术后24h内停药,个别情况可酌情延长,一般不超过48h[4]。本次调查中,手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除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手术一般用药2天或3天外,4天以上的使用率为96.35%,多数是从手术后用至出院,究其原因是外科医生普遍存有及早停药的顾虑。
  围手术期长期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反而增加细菌耐药的可能[5],从而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本调查显示本院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医院应形成一个管理网络,制订有效的管理机制进行科学化管理,期望通过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规范我院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26-02    2003年6月到2009年6月间,我院共施行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400例,术后发生胆漏14例。现对14例胆漏的处理进行回顾性总结,探讨LC后胆漏的处理方法,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19到65岁,平均40.2岁。发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36-01  [摘要]目的:总结小儿阑尾炎的诊治经验。方法:对99例经手术确诊的小儿阑尾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单纯性阑尾炎18例,化脓性阑尾炎47例,坏疽性阑尾炎10例,阑尾穿孔24例。术后切口感染4例,不全性肠梗阻2,腹腔脓肿2例,除1例腹腔脓肿手术外,其余病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早期诊断、尽早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27-01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21例中,除2例在恢复期间失访,其余的均一次性治愈,未见复发。结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具有创伤轻,视野清晰,有利于患者鼻腔功能恢复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真菌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28-02    藏毛窦是在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内含毛发为其特点。有报道称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明显上升[1]。我科自2003~2007年共收治骶尾部藏毛窦患者65例,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5例患者,其中男性6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8岁,病程1~2年,病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00-02    临床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形成心脑合并症。合并症的发病程度因人、因时而异,严重者可致心脑双梗死。心、脑血管疾病先后发生的,既有心血管疾病诱发脑血管疾病,也有脑血管疾病继发心血管疾病,在治疗这种疾病时,一定要注意防治那种疾病,不能顾此失彼。现对我们在临床实践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32-01  [摘要]目的:观察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应用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80例,疗程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的病情严重程度(CGI-S1)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文拉法辛总有效率为90.2%,临床痊愈率为76.8%。不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37-01    头位难产即以头为先露的难产,占难产发生率2/3以上。故在分娩过程中,采用适当的阴道助产方法,对于降低剖宫产率,保证母婴健康是安全而有效的手段。阴道助产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产钳助产术,另一种是胎头吸引助产术。这两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怎样选择正确的助产方法,达到使产妇经阴道安全分娩
期刊
x[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34-01  [摘要]目的:探讨乳癌手术对于机体侵袭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术后证实为乳癌的患者,分为未行腋淋巴结切除A组和行腋淋巴结切出B组。于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取血清测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8,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浓度,来评价乳癌手术对机体的侵袭。结果:术后A、B两组中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39-0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PCI)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术冠状动脉支架术,是近年发展很快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是诊断冠心病、判断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的“金标准”,是其他非创伤性手段无法取代的特点。冠状动脉内介入诊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35-01  [摘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下肢血管病变,且病程长、高血压、高LDL及血糖波动幅度大者病变程度更重。因此在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时,除积极降压、调脂,控制空腹、餐后血糖、HbA1c达标外,应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全面、精细地控制糖代谢紊乱,延缓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