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德育教育应切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而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情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教师不仅传播知识,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塑造学生的“精神之塔”。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一、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二、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
针对班级留守儿童和寄宿儿童较多的特点,叫同学们反复吟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句使大家深刻理解了作者拟人化手法,用“我的口吻”表现了“亲子”失养于祖国,受辱于异类的悲苦,以及祈求回归祖国的殷切心情,不少同学读了这篇文章眼角掬泪,理解深刻,达到并超过预期目的教学效果。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三、教师自身的影响
学生的思想道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教师教学方法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而且还要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自己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成为学生学习和借鉴的镜子。
四、利用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比如我在上阅读课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学生是學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总之,我们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感情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文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传文授道的目的。并在学习生字、词、阅读文章、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同时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一、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二、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
针对班级留守儿童和寄宿儿童较多的特点,叫同学们反复吟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句使大家深刻理解了作者拟人化手法,用“我的口吻”表现了“亲子”失养于祖国,受辱于异类的悲苦,以及祈求回归祖国的殷切心情,不少同学读了这篇文章眼角掬泪,理解深刻,达到并超过预期目的教学效果。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三、教师自身的影响
学生的思想道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教师教学方法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而且还要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自己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成为学生学习和借鉴的镜子。
四、利用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比如我在上阅读课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学生是學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总之,我们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感情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文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传文授道的目的。并在学习生字、词、阅读文章、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同时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