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以板鹞风筝为代表的乡土艺术引入小学美术教育,既避免了乡土艺术断层与失传的隐忧,又能为小学美术教学增添活力,助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将板鹞风筝技艺引进小学美术课堂,可行的尝试途径有:欣赏风筝独特造型,提升造型能力;了解风筝制作工序,提升感知能力;体验风筝绘制流程,提升动手能力;感悟风筝文化,提升品鉴能力。
关键词:板鹞风筝;造型;工序;流程;文化
风筝素有“北鸢南鹞”之称。南通作为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板鹞风筝。板鹞风筝是“南鹞”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起源于北宋年间,因其造型如一平板而得名。
板鹞风筝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有“空中交响乐”之美誉,主要活跃于掘港、李港、刘桥、港闸等地。2006年,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南通板鹞风筝又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以板鹞风筝为代表的乡土艺术引入小学美术教育,既避免了乡土艺术断层与失传的隐忧,又能为小学美术教学增添活力,助力学生造型能力、感知能力、动手能力、品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一、欣赏板鹞风筝的独特造型,提升造型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犹如教他们写文章时先学会谋篇布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美术作品的造型,整体把握作品的框架结构,是提升学生造型能力的前提。对小学生而言,首先要从直观体验入手,切准他们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允许他们对事物造型存在不同的理解。
在四年级下册美术“综合·探索”单元学习领域中,我以“空中交响曲”为主题,将板鹞风筝引入教学,作为欣赏环节内容与形式的补充。课前,我让学生将家里的各式风筝带到美术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兴致高涨。他们带来的风筝造型各异,有动物类的、人物類的、风景类的,等等。还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给不同造型的风筝画上了简单的图案,让原本简朴的风筝呈现出别样的韵味。课上,我没有刻意强调欣赏风筝造型的方法和技巧,也没有用专业术语限定他们的欣赏思维,只是让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去欣赏风筝。当他们发现不同类型的板鹞风筝形状各有不同,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时,我让他们继续欣赏,看看当这些形状拼成不同的组合时还能构造出怎样的风筝造型。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常见的六角板鹞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多个几何图形组合,又能制作出“七联星”风筝、“九联星”风筝、“十九联星”风筝等。还有学生发现,不同造型的风筝,在抗风能力方面也有差异。基于学生这样的认知,我带他们到操场上放风筝,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不同造型的风筝在天空中呈现的奇异景象,感受不同造型风筝不同的抗风级能力。我用相机记录了学生的风筝在天空翱翔的瞬间。活动结束,学生主动对不同造型风筝的特点、优缺点等做了梳理,提出了改进风筝造型的思路。全方位、多角度的造型欣赏,大大提高了学生欣赏美术造型的兴趣,并于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造型能力的提升。
二、了解板鹞风筝的制作工序,提升感知能力
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造型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巩固和提升整体感知能力。如果说造型能力还停留在宏观的、模糊的想象层面,整体感知能力则指向培养学生对事物更为具体、完整、立体的构思能力。板鹞风筝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历经近千年的艺术积累、沉淀、发展和创新,迄今已形成一套完备、缜密、复杂的创作工艺流程。制作一只板鹞风筝,一般要经过设计、选料、整形、雕刻、绑扎、裁剪、绘画、装配、拴脚线、试放等十道工序。近年来,南通人更是在风筝制作的工序中大胆引入了新技术、新材料。譬如,哨口的可浇注制造、碳纤维竿取代竹条、收鹞子靠机械“收鹞机”等。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学习中完全领会这些制作工序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不过,以观摩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风筝的制作工序,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仍然是在“综合·探索”单元的教学中,我带着学生参与了学校组织的风筝博物馆参观活动。借此机会,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板鹞风筝在民间发展的历史,零距离亲身感受博物馆大师傅制作板鹞的精湛工艺。板鹞博物馆里的黄师傅已经在这里做了近30年的风筝,我和学生去他所在的工作室时,他正埋头给风筝扎骨架。工作室的桌上,摆着绘有鲤鱼和莲花吉祥图案的风筝布面。扎好骨架后,黄师傅调好胶水,熟练地将骨架和布面粘在一块。看似简单的一道道工序,实则内含玄机。特别是骨架和布面的黏合,是非常关键的工序,要求制作者谙熟风筝结构,以使风筝在空中飞翔时达到最佳平衡状态。看完黄师傅制作鲤鱼风筝和莲花风筝的整个工序后,学生个个震撼于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经历这次实地参观学习后,学生对板鹞制作有了整体的认识,对于风筝造型背后潜藏的“玄机”也有更进一步的领悟。
三、体验板鹞风筝的绘制流程,提升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美术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和重要指向。以上述对学生造型能力、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做铺垫,适时将教学重点引向动手能力的培养,成为极为关键的一环。
在“综合·探索”的第二课时,我组织学生一起回忆造型课、工序课的快乐时光,鼓励他们将自己喜爱的风筝造型描绘出来,可以是实物的原型再现,也可以适当添加自己的创作想法。因为直观见识过风筝造型和风筝制作工序,学生积极投入风筝绘制过程。我先组织学生对各种民间题材、风格的风筝作品做了细化分析,然后建议他们分小组绘制风筝。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各小组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图形绘制,有的负责形状研究,有的负责色彩细节……绘制出了丰富多样的风筝,有色彩生动的动物卡通风筝,有栩栩如生的人物笑脸风筝,有清新优雅的森林景观风筝,有酷炫耀眼的跑车风筝……他们高效完成风筝绘制任务,脸上写满了成就感。学生直接动手参与绘制自己熟悉的板鹞风筝,显性的收获无疑是提升了动手能力,隐性的收获则是很好地巩固了造型欣赏能力和整体感知能力。 四、感悟板鹞风筝的文化意蕴,提升品鉴能力
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品鉴能力。不同地区的乡土艺术就是存在于学生身边的美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与自然和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凸显着一方水土的独特文化特征。以学生熟悉、随处可见的乡土艺术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赏读、去感知,能够有力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感知力,明显提升品鉴能力。
板鹞风筝蕴含的绘画观念、艺术表现形式独具特色,其强调的色彩对比、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多视角形态的刻画、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等,都能为小学美术教学带来广阔的思路,给学生的品鉴体验带来灵感。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对风筝作品的欣赏,不能只注重制作工艺的技法,还应注重感性体悟。“综合·探索”的品鉴教学环节,我先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板鹞风筝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风筝绘画中寄寓的含义和内在情感,讓学生对其形成由外至内的理解。之后,我采用激励法,让学生相互欣赏彼此绘制的风筝作品,作出评价,以提高鉴赏评判能力。学生评价过程中,我特别提醒他们要关注和肯定同伴作品的创新度,多站在欣赏者的角度理解同伴的作品。接下来,我又出示一些经典的板鹞风筝作品供学生欣赏品鉴,启发他们从造型、构图、形状等细节品鉴,看看这些作品有哪些亮点,对于自己绘制风筝有哪些启发。当学生纷纷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后,我又适时引导他们关注风筝文化,挖掘风筝精神、风筝美术、风筝雕刻、风筝音乐、风筝医学、风筝技术等。由此,学生对风筝的“驱动力——逆风而上敢拼搏”“聚合力——集体制作(扎、画、雕、糊)多人放飞讲协调”“亲和力——人与自然和谐”等“大学问”有了深度认知。不同层面的风筝文化认知,让学生对不同风筝作品的品鉴更有深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养育自己的那一方土地上,创造了属于当地、更属于自己的乡土艺术。这些艺术,彰显着当地独特的文化内蕴,独特又深沉。将乡土艺术融入美术教学,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从学生感兴趣的课题着手,从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切入,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要鼓励学生在个性体验中自主创造,以不同的形式挖掘、展示和演绎乡土艺术的独特文化魅力;要把学生带入乡土艺术营造的独特情境中,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超越单一的制作工艺或技法,深入解读和品鉴乡土艺术所寄寓的独特含义和内在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乡土艺术,真正获得造型能力、感知能力、动手能力、品鉴能力等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洪雅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家长,2021(23).
[2] 蔡洋.齐文化乡土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绘本实践研究[J].求学,2021(32).
[3] 陆锦霞,杨蕾.板鹞风筝的艺术形式与民俗文化[J].艺术大观,2020(13).
关键词:板鹞风筝;造型;工序;流程;文化
风筝素有“北鸢南鹞”之称。南通作为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板鹞风筝。板鹞风筝是“南鹞”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起源于北宋年间,因其造型如一平板而得名。
板鹞风筝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有“空中交响乐”之美誉,主要活跃于掘港、李港、刘桥、港闸等地。2006年,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南通板鹞风筝又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以板鹞风筝为代表的乡土艺术引入小学美术教育,既避免了乡土艺术断层与失传的隐忧,又能为小学美术教学增添活力,助力学生造型能力、感知能力、动手能力、品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一、欣赏板鹞风筝的独特造型,提升造型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犹如教他们写文章时先学会谋篇布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美术作品的造型,整体把握作品的框架结构,是提升学生造型能力的前提。对小学生而言,首先要从直观体验入手,切准他们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允许他们对事物造型存在不同的理解。
在四年级下册美术“综合·探索”单元学习领域中,我以“空中交响曲”为主题,将板鹞风筝引入教学,作为欣赏环节内容与形式的补充。课前,我让学生将家里的各式风筝带到美术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兴致高涨。他们带来的风筝造型各异,有动物类的、人物類的、风景类的,等等。还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给不同造型的风筝画上了简单的图案,让原本简朴的风筝呈现出别样的韵味。课上,我没有刻意强调欣赏风筝造型的方法和技巧,也没有用专业术语限定他们的欣赏思维,只是让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去欣赏风筝。当他们发现不同类型的板鹞风筝形状各有不同,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时,我让他们继续欣赏,看看当这些形状拼成不同的组合时还能构造出怎样的风筝造型。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常见的六角板鹞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多个几何图形组合,又能制作出“七联星”风筝、“九联星”风筝、“十九联星”风筝等。还有学生发现,不同造型的风筝,在抗风能力方面也有差异。基于学生这样的认知,我带他们到操场上放风筝,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不同造型的风筝在天空中呈现的奇异景象,感受不同造型风筝不同的抗风级能力。我用相机记录了学生的风筝在天空翱翔的瞬间。活动结束,学生主动对不同造型风筝的特点、优缺点等做了梳理,提出了改进风筝造型的思路。全方位、多角度的造型欣赏,大大提高了学生欣赏美术造型的兴趣,并于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造型能力的提升。
二、了解板鹞风筝的制作工序,提升感知能力
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造型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巩固和提升整体感知能力。如果说造型能力还停留在宏观的、模糊的想象层面,整体感知能力则指向培养学生对事物更为具体、完整、立体的构思能力。板鹞风筝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历经近千年的艺术积累、沉淀、发展和创新,迄今已形成一套完备、缜密、复杂的创作工艺流程。制作一只板鹞风筝,一般要经过设计、选料、整形、雕刻、绑扎、裁剪、绘画、装配、拴脚线、试放等十道工序。近年来,南通人更是在风筝制作的工序中大胆引入了新技术、新材料。譬如,哨口的可浇注制造、碳纤维竿取代竹条、收鹞子靠机械“收鹞机”等。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学习中完全领会这些制作工序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不过,以观摩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风筝的制作工序,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仍然是在“综合·探索”单元的教学中,我带着学生参与了学校组织的风筝博物馆参观活动。借此机会,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板鹞风筝在民间发展的历史,零距离亲身感受博物馆大师傅制作板鹞的精湛工艺。板鹞博物馆里的黄师傅已经在这里做了近30年的风筝,我和学生去他所在的工作室时,他正埋头给风筝扎骨架。工作室的桌上,摆着绘有鲤鱼和莲花吉祥图案的风筝布面。扎好骨架后,黄师傅调好胶水,熟练地将骨架和布面粘在一块。看似简单的一道道工序,实则内含玄机。特别是骨架和布面的黏合,是非常关键的工序,要求制作者谙熟风筝结构,以使风筝在空中飞翔时达到最佳平衡状态。看完黄师傅制作鲤鱼风筝和莲花风筝的整个工序后,学生个个震撼于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经历这次实地参观学习后,学生对板鹞制作有了整体的认识,对于风筝造型背后潜藏的“玄机”也有更进一步的领悟。
三、体验板鹞风筝的绘制流程,提升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美术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和重要指向。以上述对学生造型能力、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做铺垫,适时将教学重点引向动手能力的培养,成为极为关键的一环。
在“综合·探索”的第二课时,我组织学生一起回忆造型课、工序课的快乐时光,鼓励他们将自己喜爱的风筝造型描绘出来,可以是实物的原型再现,也可以适当添加自己的创作想法。因为直观见识过风筝造型和风筝制作工序,学生积极投入风筝绘制过程。我先组织学生对各种民间题材、风格的风筝作品做了细化分析,然后建议他们分小组绘制风筝。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各小组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图形绘制,有的负责形状研究,有的负责色彩细节……绘制出了丰富多样的风筝,有色彩生动的动物卡通风筝,有栩栩如生的人物笑脸风筝,有清新优雅的森林景观风筝,有酷炫耀眼的跑车风筝……他们高效完成风筝绘制任务,脸上写满了成就感。学生直接动手参与绘制自己熟悉的板鹞风筝,显性的收获无疑是提升了动手能力,隐性的收获则是很好地巩固了造型欣赏能力和整体感知能力。 四、感悟板鹞风筝的文化意蕴,提升品鉴能力
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品鉴能力。不同地区的乡土艺术就是存在于学生身边的美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与自然和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凸显着一方水土的独特文化特征。以学生熟悉、随处可见的乡土艺术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赏读、去感知,能够有力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感知力,明显提升品鉴能力。
板鹞风筝蕴含的绘画观念、艺术表现形式独具特色,其强调的色彩对比、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多视角形态的刻画、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等,都能为小学美术教学带来广阔的思路,给学生的品鉴体验带来灵感。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对风筝作品的欣赏,不能只注重制作工艺的技法,还应注重感性体悟。“综合·探索”的品鉴教学环节,我先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板鹞风筝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风筝绘画中寄寓的含义和内在情感,讓学生对其形成由外至内的理解。之后,我采用激励法,让学生相互欣赏彼此绘制的风筝作品,作出评价,以提高鉴赏评判能力。学生评价过程中,我特别提醒他们要关注和肯定同伴作品的创新度,多站在欣赏者的角度理解同伴的作品。接下来,我又出示一些经典的板鹞风筝作品供学生欣赏品鉴,启发他们从造型、构图、形状等细节品鉴,看看这些作品有哪些亮点,对于自己绘制风筝有哪些启发。当学生纷纷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后,我又适时引导他们关注风筝文化,挖掘风筝精神、风筝美术、风筝雕刻、风筝音乐、风筝医学、风筝技术等。由此,学生对风筝的“驱动力——逆风而上敢拼搏”“聚合力——集体制作(扎、画、雕、糊)多人放飞讲协调”“亲和力——人与自然和谐”等“大学问”有了深度认知。不同层面的风筝文化认知,让学生对不同风筝作品的品鉴更有深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养育自己的那一方土地上,创造了属于当地、更属于自己的乡土艺术。这些艺术,彰显着当地独特的文化内蕴,独特又深沉。将乡土艺术融入美术教学,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从学生感兴趣的课题着手,从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切入,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要鼓励学生在个性体验中自主创造,以不同的形式挖掘、展示和演绎乡土艺术的独特文化魅力;要把学生带入乡土艺术营造的独特情境中,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超越单一的制作工艺或技法,深入解读和品鉴乡土艺术所寄寓的独特含义和内在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乡土艺术,真正获得造型能力、感知能力、动手能力、品鉴能力等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洪雅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家长,2021(23).
[2] 蔡洋.齐文化乡土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绘本实践研究[J].求学,2021(32).
[3] 陆锦霞,杨蕾.板鹞风筝的艺术形式与民俗文化[J].艺术大观,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