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械基本名称诠释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中所用的名称术语,以李洛能八大弟子之一李镜斋先生传人李应埙先生沿用的传统名称为准。
  一、拳
  拳的主要部位分拳顶、拳背、拳心、拳眼。(见图1)
  1 立拳(侧拳)——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并拢,诸节向手心卷曲握紧(是为攥拳如卷饼);拇指梢节曲回,压住食指扒住中指中节,拳眼向上。多用于崩拳、炮拳等。(见图2)
  2 阳拳——拳形同侧拳,拳心向上。多用于钻拳、横拳等。(见图3)
  3 阴拳——拳形同侧拳,拳心向下。多用于盖拳、回拳、马形等。(见图4)
  4 点拳——握拳时类同侧拳,只是中指根节和中节突起,此拳点击力最强多用于崩拳等。(见图5)
  5 松拳(半握拳)——五指屈回,拳心空,成半握拳,拇指梢节扣住食指与中指的梢节,有打击兼捉拿之用。多用于小蛇形、熊形等。(见图6)
  6 外旋——右手顺时针旋转,左手逆时针旋转。
  7 内旋——右手逆时针旋转,左手顺时针旋转。
  二、掌
  1 劈掌——五指自然分开,其形似钩,虎口圆开,似刚似柔;掌心内含,手背弓扣,指顶腕塌。食指上顶,中指前领,无名指微扣,小拇指与大拇指相合。(见图7)
  2 龙形掌——同劈掌,五指前扣下抓,塌腕较劈掌略平。(见图8)
  3 虎爪掌——双手虎口圆开,四指均分,微屈前扣,掌心内含,手背弓扣,有扑击之用。(见图9)
  4 猴形掌——中指与食指分开前伸微屈,其余三指半屈,拇指梢节扣住无名指与小拇指的梢节;掌心内含,手背弓扣,专取敌双眼。(见图10)。
  5 鼍形掌——食指与拇指撑开似直非直成八字形,掌心内含,其余三指依次卷曲。有拨转、防护、叼拿、扣击之用。(见图11)。
  6 鹰爪掌——手形同劈掌,掌心内含,手背弓扣,手腕微塌,五指自然分开,拇指外展,虎口撑圆,其余四指微扣。(见图12)
  7 鸡形掌——手形同劈掌,注重五指抓力。
  8 燕形掌——手形同劈掌,力在手掌。
  9 蛇形掌—手形同劈掌,五指外展,力在手背。
  三、步
  1 开步——双脚并立,无论右脚向右迈步或是左脚向左迈步,皆为开步。
  2 上步——双脚并立,无论右脚或是左脚贴地向前趟出(意如在泥水中趟行)落地;或者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前脚向前趟出落地,脚尖仍向前,皆为上步。
  3 撤步——双脚并立,无论右脚或是左脚后撤;或者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后脚后撤,均为撤步。
  4 垫步——前脚脚尖外摆45度,原地或向前落地。
  5 挤步——又名疾步,步形同垫步,惟动作疾速,有前挤之意。
  6 进步——脚在前,一脚在后,后脚越过前脚向前趟出落地。
  7 退步——脚在前,一脚在后,前脚越过后脚再向后撤步。
  8 跟步——前脚上步时,后脚跟半步,脚尖外摆四十五度落地。
  9 弓步——前脚向前迈出一大步,脚尖向前或微向内扣,前膝向前弓屈,膝盖不超过脚尖;后腿向后撑直,后脚外摆45度,脚跟与前脚成一条直线。右脚在前为右弓步;左脚在前为左弓步。(见图13)
  10仆步——腿屈膝下蹲,脚尖外摆;一腿向侧方伸直下仆,脚尖内扣。左腿下仆为左仆步,右腿下仆为右仆步。(见图14)
  11 顺步——左脚左臂均在前,为顺步。右之亦然。
  12 拗步——左脚右臂在前,为左拗步;右脚左臂在前,为右拗步。
  13 并步——一脚向另一脚并拢。
  14 换步——前后脚互相交换位置。
  15 硬换步——前后脚同时弹起,离地二三分,迅速交换位置落地。
  16 马步——两脚平行分开,脚尖向前,间距比肩略宽,屈膝半蹲,两膝向里微扣,重心置于两腿中问。(见图15)
  17 半马步——两脚分开,距离同马步,屈膝半蹲,两膝向里微扣,重心微偏向右侧,体重成左四右六,左脚尖外摆45度。重心偏左亦然。(见图16)
  18 虚步——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脚距离因人而宜,双腿微屈,前脚脚尖点地,后脚外摆45度,两脚前虚后实,重心坐于后腿。(见图17)
  19 剪子股式——左脚外摆90度在前,右脚在后,脚跟离地二三分下踩,脚尖向前,对左脚脚跟,右膝藏于左膝窝下(勿顶)。重心在两腿中间,此为左剪子股式。反之为右剪子股式。(见图18)
  20 歇步——剪子股式下蹲,臀部悬停于后脚跟上。(见图19)
  21 倒插步——
  (1)上步转身倒插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脚上步,脚尖内扣90度落地,右转回身,右脚贴左脚跟向后倒插成剪子股式落地,是为右倒插步。反之为左倒插步(同图17)。
  (2)撤步倒插步: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左脚撤步,脚尖外摆与前脚成90度落地,右脚贴左脚跟向后倒插成剪子股式落地,是为右倒插步。反之为左倒插步。
  22 独立步——一脚立地,一脚提起,膝向上屈,脚尖向前或向下,脚掌心向下或向立地之膝内侧或裆下。(见图20、图21)
  23 裹步——右脚于左脚前向左迈步,或是左脚于右脚前向右迈步,均谓之裹步。亦称盖步。
  24 偷步——右脚由左脚后向左迈步,或是左脚于右脚后向右迈步,皆谓之偷步,亦名潜步。
  25 摆步——右脚由裹步地点迈回原处,谓之摆步。左亦同。
  26 抽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脚向后抽回停于右脚前或与右脚并步。谓之抽步,右亦同。
  27 纵步——将身向前一纵,前脚仍在前,后脚仍在后,无论左右皆谓之纵步。
  28 闪步——同纵步,但不是向前,而是向左向右或向后,皆谓之闪步。   29 扣步——两脚尖内扣成八字形,两膝相抱,双脚微屈,重心落于两腿之间。
  30 三体式步——左脚迈出,脚尖向前,左腿向前屈膝,左膝前与左脚跟后成一条直线与地面垂直,左脚跟与右脚跟成一条直线,相距约两脚半距离。右脚尖外摆45度,右腿屈膝约135度,膝盖微向内扣,瞄向前膝;右臀尾与右脚跟成一条直线与地面垂直,双腿承重前三后七。(见图22)
  31 八卦步——行步时,后脚脚掌平起,高不过踝;贴前脚内侧摩胫而过,向前落地时脚掌先触地,稍向前擦地而止,意如在泥水中趟行。(见图23)。
  四、剑
  剑由剑墩、剑柄、护手、阴刃、阳刃、剑锋、剑尖组成(见图24)。长度以直臂垂直反手持剑的姿势为准,剑尖不低于本人的耳上端。学剑者必须明了剑身各处名称,始可学剑。
  剑与刀的用法,大不相同。刀的锋刃只有一面,能分阴阳。而剑则双面有刃,阴阳似不好分,只可以手握剑柄分之,朝向虎口一侧为阳,四指一侧为阴。以此分出阳刃阴刃。
  现在不少习剑者,似持刀满把握柄,翩翩起舞,然而对剑法,似乎茫然不知。今将剑术中所用之手法,抄录于后,供学者参考。
  (一)剑的基本握法及剑指
  全握——五指握剑柄,虎口紧靠护手,拇指第一指节扣住食指第二指节。
  螺握——五指握剑柄,拇指靠近食指尖,食指第二节紧靠护手,其余三指依次成螺旋状握住剑柄。
  钳握——拇指第一指节扣住食指第二指节,以虎口钳住剑柄,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附于剑柄。
  叼握——用虎口将剑柄夹住,拇指、食指和中指伸直,附于剑柄,无名指小指随后自然离开剑柄。
  双手握剑——十指握剑柄,右手虎口靠近护手,全握剑柄;左手拇指扣住食指,虎口紧贴右手小指,两手心相对。
  剑指——一手握剑,另一手成剑指。即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回手心,拇指扣住无名指与小指第一节指骨处,中指食指伸直并拢。
  (二)基本剑法
  1 立剑、平剑——剑刃朝上下为立剑,朝左右为平剑。
  2 阳刃、阴刃——手握剑柄,剑刃朝向虎口方向为阳刃,反之为阴刃。
  3 劈剑——阴刃向下,由上向前下为劈,力达剑刃。
  4 甩剑——阴刃由下向上甩出。
  5 截剑——用剑阴刃,向内或向外为截,力达剑刃。有横截竖截,剑横向为横截,剑竖向为竖截。
  6 剪剑——分为外剪和里剪:以腕为轴,阴刃向下,顺时针划立弧向对方腕部外侧绞击,是为外剪;以腕为轴,逆时针划立弧向对方腕部内侧绞击,是为里剪。力达阴刃前部。
  7 撩剑——用剑阴刃,无论内外前后,由下向上为撩。
  8 判剑——用剑阴刃由后向前口击,力点由剑刃前端向后移动。
  9 挑剑——用剑阳锋,从下向上勾。
  10 崩剑——立剑,沉腕使剑尖猛向前上为崩,力达剑尖。
  11 剖剑——用剑尖横向或竖向划击。
  12 抽剑—剑顺剑柄方向运行,力达剑刃。
  13 绞剑——以腕为轴,剑顺时针或逆时针划弧,剑柄划小圈,剑尖划大圈,力达剑刃前部。
  14 拦剑——用剑阴刃,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拦截。
  15 云剑——平剑,在头顶或头前上方顺时针或逆时针平圆绕环,头向后仰。
  16 伏剑——平剑,向下平落,力达剑身。
  17 片剑——用剑阴刃,向外或向内横切。
  18 横剑—平剑,剑尖向左或向右,剑刃向前斩出。
  19 闭剑——身体后撤,剑柄收于胯侧,阴刃向下,剑尖向前。
  20 袭剑——剑锋由低向高或由内向外、由暗向明,出其不意,乘其不备,迅速出击。
  21 遁剑——立剑,阴刃向下,剑尖向前,剑柄隐于腰侧。
  22 点剑——立剑,提腕,剑尖猛向前下为点,力达剑尖。
  23 击剑——平剑或立剑,瞬间向前点出为击,力达剑尖。
  24 提剑——剑尖向下,向剑柄方向提起,力在阴刃。
  25 扫剑—平剑,由内向外为扫。有横扫或竖扫。
  26 掤剑——手臂圆撑,阴刃向外掤击。
  27 托剑——平剑,剑身平直,手心向上;或立剑,剑身平直,手心向外为托。
  28 刺剑——立剑或平剑向前直出为刺,力达剑尖。
  29 搜剑——剑尖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为搜。
  30 砍剑——用剑阴刃,由左斜向右下,或由右斜向左下为砍。
  31 抖剑——用剑阴刃,左右或上下迅速往返为抖。
  32 抹剑——用剑阴刃,水平向剑柄方向抽为抹。
  33 挂剑——用剑阳刃,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运行谓之挂,力达剑身前部。
  34 冲剑——阴刃向上,随身体前行方向冲刺,力达剑尖。
  35 谢剑——双手握剑柄提于腹前,剑尖向下,阴刃向内。
  36 斩剑——平剑,向左或向右横出,高度在头与肩之间为斩,力达剑身。用阴刃向内谓之内斩。用阳刃向外谓之外斩。
  37 削剑——用剑阴刃,由上向下向后带为削。
  38 叼剑——持剑叼腕内勾,剑尖向下,阴刃向内。
  39 攉剑——用剑阳刃,向前向下掼出。
  40 穿剑——(1)平穿剑:平剑,剑尖经胸腹问弧形向前为平穿剑,力达剑尖,剑身不得触及身体。(2)后穿剑:前臂内旋,立剑,剑尖由前向后转动而出为后穿剑,力达剑尖,高不过膝,低不触地。(3)抡穿剑:剑尖向后、向左随转体贴身立圆绕环一周。
  41 抱剑——右手抱剑于胸前,剑尖朝右为横抱剑;剑尖朝上为立抱剑;剑尖朝前为平抱剑。
  五、棍   棍又称“齐眉棍”,其长度与人站立之眉高平齐。棍各部位名称:棍把、棍身、棍梢。(见图25)
  1 劈棍——棍由上向下为劈。劈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2 扫棍——棍梢在腰部以下水平抡摆;或尽量以棍梢贴地、棍身倾斜抡摆为扫。扫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3 拨棍——棍梢斜向前上方左右摆动为拨,拨棍时用力轻快平稳,幅度不要过大。
  4 抡棍——单手或双手将棍梢向左或向右平抡。平抡不得超过一周,加转身不得超过两周。抡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5 挂打——棍梢由左侧向后或由右侧向后为挂,再由后向上向前向下劈打,力达棍梢。棍梢由左侧后挂前劈为左挂打,由右侧后挂前劈为右挂打。
  6 倒把——倒把即倒换手握棍的位置或方向,例:由握棍把转换为握棍梢,或握棍时由虎口向棍梢迅速转换为虎口向棍把。
  7 撩棍——棍梢由下向前上或向后上为撩,力达棍梢。向左向右亦然。
  8 捅把——棍把向前捅出,力达棍把。
  9 滑握——手握棍,顺棍滑行。
  10 撑棍——双手将棍横向或竖向撑出,力在棍身。
  11 戳棍——棍梢或棍把向前点击。戳棍要求发力短促,力达梢端或把端。
  12 绞棍——棍梢顺时针或逆时针划弧,用力均匀,弧度不要过大。
  13 攉棍——棍把或棍梢由下向前掼出,力达把端或梢端。
  14 背棍——棍贴在背后,借用肩力向前抡出,力达棍梢。
  15 崩棍——棍梢向上抖弹,力达棍梢。
  16 翻把——棍把向前,向外翻绞,要迅猛有力,力达棍把。
  17 扣把——棍把向前,向内扣绞,要迅猛有力,力达棍把。
  18 截棍——用棍身中段,横向或竖向拦截,力达棍身。
  19 提柳—手提棍把,棍身贴背,棍梢向下。
  20 涮把——棍把由后向前或向外攉出,力达棍把。
  21 架梁——双手持棍,横向向上撑出,力达棍身。
  六、刀
  单刀是由刀刃、刀背、刀尖、护手盘和刀柄构成。(见图26)刀的长度是以本人直臂下垂抱刀时,刀尖不低于耳上端为准。
  1 抱刀——刀柄朝前,两手相交,刀背贴于左臂,向前平举为平抱刀;左手持刀,左臂下垂,刀尖朝上,刀背贴于左臂为立抱刀。
  2 斩刀——刀刃朝左,向左横砍,或刀刃朝右向右横砍,高度在头与肩之间为斩,力达刀刃。
  3 抹刀——刀刃朝左,由前向左,或刀刃朝右,由前向右,弧形抽回,高度在胸腹之间为抹,力达刀刃。
  4 钩刀——刀背向内,刀尖向上,由前向内迅速回钩,力达刀背前部。
  5 劈刀——刀刃向下,刀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刀刃。
  6 砍刀——刀刃向下,刀向右下方或左下方斜劈为砍。
  7 剁刀——刀刃向下,平向下为剁。
  8 撩刀——刀刃由下向前上为撩,力达刀刃前部。
  (1)正撩:持刀外旋,手心朝上,刀沿身体右侧贴身弧形撩出;(2)反撩:持刀内旋,刀沿身体左侧贴身弧形撩出。
  9 扎刀——刀尖向前直刺为扎,力达刀尖,臂与刀成一直线。
  10 挂刀——刀背向前或向后,力达刀背前部为挂。
  11 缠头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左肩贴背绕过右肩,头部正直。
  12 裹脑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右肩贴背绕过左肩,头部正直。
  13 藏刀——(1)拦腰藏刀——刀身横平(刀尖朝后,刀刃朝外)藏于左腰后。
  (2)立藏刀——刀身竖直藏于左臂后。
  (3)平藏刀——刀身平直(刀尖朝前,刀刃朝下)藏于右胯侧。
  14,架刀——刀刃朝上,由下横向上为架,刀高过头,手心朝里或朝外,力达刀身。
  15 按刀——左手附于刀背或右腕,刀刃朝下,平向下按。
  (1)平按刀——刀按至高与腰平。
  (2)低按刀——刀按至接近地面。
  16 扫刀——刀刃朝左向左横砍,或刀刃朝右向右横砍,与踝关节同高为扫,力达刀刃。
  七、枪
  枪的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重心应在枪身中间。枪各部位名称:枪把、枪杆、枪缨、枪头;枪头又分枪尖、枪刃;枪刃又有上刃、下刃之分(见图27)。
  1 劈枪——举枪由上向下猛劈,用枪头、或枪前段向目标劈打。
  2 钻枪——前手滑握枪杆,后手握枪把外旋前扎置于前臂肘下,使枪头螺旋向前钻刺。
  3 崩枪——后手握枪把下按,前手握枪杆前撑制动,使枪头瞬间崩弹,力达枪尖。
  4 炮枪——前手握枪杆左旋前撑,后手握把上挑,使枪头向左下划立圆绞击。
  5 横枪——右手握把侧身左撑,左手握杆腕力右旋,使枪头右旋向外缠绕。
  6 抱枪——双臂交叉抱枪,前手上提,后手下压,枪头上挑回带。
  7 砸枪——后手抬枪把,前手压枪杆,使枪头迅速下砸。
  8 拦枪——后手握把左旋,前手持枪杆腕力左旋,使枪头向左下缠绕。
  9 拿枪——后手握枪把右旋,前手持枪杆腕力右旋,使枪头向右下缠绕。
  10 扎枪——同刺枪,两手握枪“前手似管,后手如锁”,枪不离腰,贵在中平,向前直刺,力达枪尖。
其他文献
我的父亲、本书主编李静轩先生,1906年农历11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桓台县雅和庄,到今年2011年,已是105岁。父亲跨越两个世纪,历经百年沧桑。他幼年志高,刻苦攻读,金榜题名;少年独闯济南,成为陈六子的得意门生;青年创业办厂,开创济南三大染厂之一;中年罹患重病,幸遇恩师,成就百岁武林长老。  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不论人生起伏跌宕,顺境逆旅,还是季节更迭转换,雨雪风霜;从而立之年,至年逾期颐,父亲在
期刊
父亲平时不善言谈,但说起自己的恩师,敬佩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曾写过一首诗,表达对恩师李应埙先生的景仰之情:  悲歌慷慨燕赵英,  晚年稷门树雄风,  艺业精深武德关,  博得后辈念师情。  父亲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英烈,我的老师李应埙先生出生于燕赵大地,以他的人生经历和高尚武德,当在此列。”  父亲的恩师李应埙先生,字向左,生于1890年,1966年于济南去世,是河北省祈州(现安国县)马固村人
期刊
目前关于形意拳的论述在市面上出现的不少,各地区各门派部有,其中所说的练法与风格各有不同,但基本要领是一致的。但是,对横拳的论述,却千篇一律,大部离不开横拨的意思。这与先师李应埙先生的说法不太一致,特分析如下。  拳经云:“出手横拳,势难招展。”又说:“起横不见横,出手就有横。”“横拳为百拳之母,无横不成拳……”  根据这些说法,仅仅一个横拨的意思就概括不了横拳了。拳经日出手横拳势难招展。即说明横拳
期刊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神物,能上天能人海,能大能小能隐能现,并能惩恶扬善。龙形取其刚柔之体,升降之形,伸缩自由、变化莫测之功。  口诀:  一波未平一波起,  好似神龙水上行,  忽而升天高处跃,  任冲得调内虚清。
期刊
吴式太极拳的形成发展,在太极拳理的基础上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1993年国家体委审定颁布《中国太极拳剑竞赛规则》中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为:“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形,斜中寓正”。对这样的风格特点,我们在行拳实践中如何去体现,即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规范呢?李秉慈老师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吴式太极拳“定式斜中正,动势立身行”的理念和方法,具体地解析和体现了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所谓“定式”,是在套路演
期刊
父亲自1942年幸遇恩师走上尚武之路,已经度过了70个寒暑春秋,跨越了两个世纪。  父亲初学拳,是在中山公园。1945年,日寇投降,王耀武主鲁兼山东国术馆馆长,王龙翼副之,又将李应埙老师请回国术馆,任形意拳教练,我们这些徒弟也随之进入了国术馆练形意拳,地址是济南商埠四大马路小纬五路南首路西,现在的经四路纬五路。  国术馆开办发工资的师范班和不发工资的民众班。师范班是全日制,毕业后留馆或到各县国术馆
期刊
什么是拳?拳是人们用于提高人体的攻防格斗能力而研究总结出来的训练体系。  各门拳种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各有各的练法,各有各的打法。然而“练拳到底是要练什么?”这个问题却会把很多练拳多年的朋友问得哑口无言。他们也许从来都不曾思考过这个非常重要但却常被忽视的问题。  一般人认为练拳就是打沙袋、击木桩、举石锁,增大拳腿的力量和硬度,再加上套路练习、双人拆招对练,把招法练熟,这样就可以在临阵对敌时见招拆招
期刊
一九九一年春,我脑血管硬化,经CT诊断是得了“脑萎缩”。医生说,这个病不是好治的病。  我怎么办呢?当然不能就这么等死。于是就找到涉县有名的太极拳老师豆玉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边看病,一边开始学习太极拳。二十几年来,我每天坚持最少练两个小时,别人管我叫“太极迷”,身上的病也渐渐好转。太极拳给了我健康,我是一个太极拳的受益者。  2004年3月10日,我请来了永年杨露禅太极拳学院的院长韩清民先生,
期刊
一定以为上面标题中的“明”字用错了,认为该是“名家”的“名”——百岁名师。其实没有错,这一节的小标题来自父亲的法国学生英杰。  2008年5月,英杰像往年一样,照例从巴黎又来济南,专程学习形意拳。有一天,他对我说:“李老太爷真是一位难得的明师啊。我念书到博士,有一个学习方法,就是不找名牌老师,专找明白老师。有些名牌老师是炒作出来的,而明白老师是真才实学,从他那里能解决我遇到的问题,能学到真东西。李
期刊
宋光华,名东升,1932年生于山西太谷县朝阳道宋家大院。其父宋铁麟(1885-1978年),人称“宋老铁”,是名扬天下的武术大师,系宋氏形意拳开派宗师宋世荣(1849-1927年)之侄、宋世德(1857-1921年)之子。  宋光华先生幼承庭训,随父学练家传形意拳兼习太极、八卦、弹腿、长拳等艺。  宋家授徒极严,艺成之传人个个出色,如宋世荣宗师所授十余名弟子中,宋虎臣(子)、宋晏彪(侄)、宋铁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