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30日,俄罗斯新任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首次在北京与记者见面。这位61岁的“中国通”,将斑白的头发理成板寸,配上深色西装显得神采奕奕。
像他的前任拉佐夫一样,杰尼索夫热情而积极地赞扬了两国的合作关系。即使对于敏感的军贸合作,他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两国都不必对此遮遮掩掩。
精通汉语的大使
安德烈·杰尼索夫曾是苏联驻华贸易代表处的经济学家,在1991年成为苏共在中国委员会的副主席。后来他曾短暂回国,1992年很快又以俄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身份重返北京。
在1997年回到俄罗斯后,杰尼索夫担任过俄经济合作部部长、俄驻埃及大使。在 2001年到2004年成为外交部副部长后,2004年他又开始担任俄驻联合国代表。2006年,杰尼索夫回到俄罗斯担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
与前任驻华大使拉佐夫一样,杰尼索夫精通汉语。1969年,18岁的他进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读书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并研究中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兴趣,而且也希望会写汉字”。当时正处于两国关系的低迷期。据杰尼索夫回忆,当他在1973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时,仍然可以感到民众之间非常融洽的感情,“那时候已经感觉到,双方关系肯定能够实现正常化。”
杰尼索夫同时说,自己是“计划生育的模范”。独生女儿虽然不能读写汉字,但是能说流利的汉语,“汉语说得比我还好,在1997年离开中国回俄罗斯的时候,还说爸爸咱们回家(中国)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杰尼索夫眼中的中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提出翻两番的计划的时候,大家认为那个目标是难以实现的。40年前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40年后中国会发展到现在的样子,也是难以置信的。”杰尼索夫坦言,中国也面临环境以及人口压力等诸多问题,“中国政府对这些问题非常清楚,相信他们能够找到妥善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杰尼索夫认为,俄罗斯非常珍惜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关系。不过对于他个人来说,最感兴趣的就是两国在文化和人文领域的合作。
2013年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共有200多项活动,他希望目前正在中国举行的“俄罗斯年”会有更多的活动项目,“包括互派代表团、举办联欢会等,重要的是由诸多老百姓参加,还有艺术界的精英参与其中。”
对于中国文化,杰尼索夫提到了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受到世界的欢迎,并让全世界都了解到中国有巩俐这个伟大的演员。现在有了很多新的演员和新电影,下午看俄罗斯电视新闻还有导演王家卫的讲话。”
他希望,俄罗斯的人民能够更多了解中国的电影、流行音乐歌手。
同时,杰尼索夫认为双方在青年人领域的合作尤为重要,俄中两国的高等院校之间应该能够建立更多、更直接的关系。
“中国教育部的统计资料说在中国有1. 3万个俄罗斯留学生,我认为实际的数字应该更多。而在俄罗斯大约有3万名中国留学生。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将这个数字提高到5万名的水平。”杰尼索夫说,“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本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双方合作取得积极的进展。”
“关系特别的地方”
“有许多说法来形容俄中两国的关系。”杰尼索夫说,当上世纪90年代他们在讨论如何定义俄罗斯与中国关系的时候,连夜想出来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个名词。
“俄中两国关系达到这个水平,双方不怕出现问题。即使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建设性的合作手段得到妥善解决。我们关系特别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这里。”他说。
在列举了中国有记载的5000年历史之后,杰尼索夫也谈到,两国有稳定的交往关系不过100多年,“最近10年的双边关系生机勃勃,这对两国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两国人民都得出一个教训,就是要珍惜和爱护两国的关系。”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地就是莫斯科,并在访问俄罗斯期间签署两个重要文件:俄罗斯对中国输油协议以及双方的炼油合作协议。
“最重要的政府间的协议为合作建立了框架,实际的细节内容还需要由两国的公司签署合同确定。”杰尼索夫认为,在政治框架已经确定的前提下,现在双方都要集中精力务实合作,把良好的政治条件注入实际合作内容中。
投资50亿美元的中俄联合炼油厂是继中俄原油管线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能源合作项目。它位于天津,由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中国石油共同完成,前者占49%的股份,后者51%。
这家工厂产能约为1300万吨,俄罗斯将为其提供70%原油,另外30%来自国际市场。
事实上,这家炼油厂使用的原油并不来自中俄原油管道。它根据俄罗斯传统的“东西伯利亚- - -太平洋”线路,先通过管道运输到位于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科济米诺湾,然后转为海运。中俄原油管道是“东西伯利亚- - -太平洋”管线的支线。
“东西伯利亚- - -太平洋”管线过去一直主要面对日本、韩国。在天津为其设立炼油厂,意味着俄罗斯要从“东西伯利亚- - -太平洋”管线输送的石油中为中国提供更多、固定的比例。
这是继中俄石油管道后,俄罗斯与中国能源合作的又一个重要突破。因为东亚多国都在极力争取从俄罗斯获得更多的石油供应。
杰尼索夫说,目前中俄石油企业在不同级别的合作细节几乎全部敲定。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他用了一句中国常用语,两国石油企业会在俄罗斯、中国或者第三方国家碰头,会抓紧时间把政府间的共识落到实处,“我对炼油项目也有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方面,双方的利益是相同的。”
杰尼索夫还介绍了大型飞机以及重型直升机方面的合作,“双方成立了一个联合投资基金会,已经在俄罗斯购买了一个大规模的木材加工企业,花费了2亿美元。”
“不必讳言,俄中军事科技领域的合作正在发展。”杰尼索夫认为,俄中军事领域的合作可以从政治、商业以及技术三方面说明,“政治方面,双方在这个敏感的领域搞好合作,体现了相互信任的水平非常高和重要。从商业方面来看,俄方这个合作会赚点钱,中方也会收到新的技术;技术方面,双方的合作,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对此将有最大的努力。”
他说,“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各个领域都进步、持续、动态发展的双边关系,我相信我们能够实现。”
对于另一个大国,杰尼索夫的话则比较客套,“我们大力支持两国地区间的合作,现在美国重返亚太地区的计划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亚太地区的经济领域快速发展,美国在这个区域的经济利益非常大,如果是本着平衡的原则,我觉得俄罗斯和中国都会欢迎。”
像他的前任拉佐夫一样,杰尼索夫热情而积极地赞扬了两国的合作关系。即使对于敏感的军贸合作,他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两国都不必对此遮遮掩掩。
精通汉语的大使
安德烈·杰尼索夫曾是苏联驻华贸易代表处的经济学家,在1991年成为苏共在中国委员会的副主席。后来他曾短暂回国,1992年很快又以俄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身份重返北京。
在1997年回到俄罗斯后,杰尼索夫担任过俄经济合作部部长、俄驻埃及大使。在 2001年到2004年成为外交部副部长后,2004年他又开始担任俄驻联合国代表。2006年,杰尼索夫回到俄罗斯担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
与前任驻华大使拉佐夫一样,杰尼索夫精通汉语。1969年,18岁的他进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读书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并研究中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兴趣,而且也希望会写汉字”。当时正处于两国关系的低迷期。据杰尼索夫回忆,当他在1973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时,仍然可以感到民众之间非常融洽的感情,“那时候已经感觉到,双方关系肯定能够实现正常化。”
杰尼索夫同时说,自己是“计划生育的模范”。独生女儿虽然不能读写汉字,但是能说流利的汉语,“汉语说得比我还好,在1997年离开中国回俄罗斯的时候,还说爸爸咱们回家(中国)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杰尼索夫眼中的中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提出翻两番的计划的时候,大家认为那个目标是难以实现的。40年前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40年后中国会发展到现在的样子,也是难以置信的。”杰尼索夫坦言,中国也面临环境以及人口压力等诸多问题,“中国政府对这些问题非常清楚,相信他们能够找到妥善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杰尼索夫认为,俄罗斯非常珍惜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关系。不过对于他个人来说,最感兴趣的就是两国在文化和人文领域的合作。
2013年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共有200多项活动,他希望目前正在中国举行的“俄罗斯年”会有更多的活动项目,“包括互派代表团、举办联欢会等,重要的是由诸多老百姓参加,还有艺术界的精英参与其中。”
对于中国文化,杰尼索夫提到了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受到世界的欢迎,并让全世界都了解到中国有巩俐这个伟大的演员。现在有了很多新的演员和新电影,下午看俄罗斯电视新闻还有导演王家卫的讲话。”
他希望,俄罗斯的人民能够更多了解中国的电影、流行音乐歌手。
同时,杰尼索夫认为双方在青年人领域的合作尤为重要,俄中两国的高等院校之间应该能够建立更多、更直接的关系。
“中国教育部的统计资料说在中国有1. 3万个俄罗斯留学生,我认为实际的数字应该更多。而在俄罗斯大约有3万名中国留学生。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将这个数字提高到5万名的水平。”杰尼索夫说,“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本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双方合作取得积极的进展。”
“关系特别的地方”
“有许多说法来形容俄中两国的关系。”杰尼索夫说,当上世纪90年代他们在讨论如何定义俄罗斯与中国关系的时候,连夜想出来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个名词。
“俄中两国关系达到这个水平,双方不怕出现问题。即使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建设性的合作手段得到妥善解决。我们关系特别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这里。”他说。
在列举了中国有记载的5000年历史之后,杰尼索夫也谈到,两国有稳定的交往关系不过100多年,“最近10年的双边关系生机勃勃,这对两国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两国人民都得出一个教训,就是要珍惜和爱护两国的关系。”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地就是莫斯科,并在访问俄罗斯期间签署两个重要文件:俄罗斯对中国输油协议以及双方的炼油合作协议。
“最重要的政府间的协议为合作建立了框架,实际的细节内容还需要由两国的公司签署合同确定。”杰尼索夫认为,在政治框架已经确定的前提下,现在双方都要集中精力务实合作,把良好的政治条件注入实际合作内容中。
投资50亿美元的中俄联合炼油厂是继中俄原油管线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能源合作项目。它位于天津,由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中国石油共同完成,前者占49%的股份,后者51%。
这家工厂产能约为1300万吨,俄罗斯将为其提供70%原油,另外30%来自国际市场。
事实上,这家炼油厂使用的原油并不来自中俄原油管道。它根据俄罗斯传统的“东西伯利亚- - -太平洋”线路,先通过管道运输到位于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科济米诺湾,然后转为海运。中俄原油管道是“东西伯利亚- - -太平洋”管线的支线。
“东西伯利亚- - -太平洋”管线过去一直主要面对日本、韩国。在天津为其设立炼油厂,意味着俄罗斯要从“东西伯利亚- - -太平洋”管线输送的石油中为中国提供更多、固定的比例。
这是继中俄石油管道后,俄罗斯与中国能源合作的又一个重要突破。因为东亚多国都在极力争取从俄罗斯获得更多的石油供应。
杰尼索夫说,目前中俄石油企业在不同级别的合作细节几乎全部敲定。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他用了一句中国常用语,两国石油企业会在俄罗斯、中国或者第三方国家碰头,会抓紧时间把政府间的共识落到实处,“我对炼油项目也有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方面,双方的利益是相同的。”
杰尼索夫还介绍了大型飞机以及重型直升机方面的合作,“双方成立了一个联合投资基金会,已经在俄罗斯购买了一个大规模的木材加工企业,花费了2亿美元。”
“不必讳言,俄中军事科技领域的合作正在发展。”杰尼索夫认为,俄中军事领域的合作可以从政治、商业以及技术三方面说明,“政治方面,双方在这个敏感的领域搞好合作,体现了相互信任的水平非常高和重要。从商业方面来看,俄方这个合作会赚点钱,中方也会收到新的技术;技术方面,双方的合作,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对此将有最大的努力。”
他说,“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各个领域都进步、持续、动态发展的双边关系,我相信我们能够实现。”
对于另一个大国,杰尼索夫的话则比较客套,“我们大力支持两国地区间的合作,现在美国重返亚太地区的计划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亚太地区的经济领域快速发展,美国在这个区域的经济利益非常大,如果是本着平衡的原则,我觉得俄罗斯和中国都会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