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练笔”收益多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obyuan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对此既不能操之过急,忽视作文水平提高的渐进性,也不能放手不管,淡化作文水平提高的可能性。训练是重要的手段,作文训练有两条途径:一是课堂作文,二是课外练笔。如今学生上课时间有限,课堂作文训练大受限制,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训练时间少与提高作文水平这一矛盾,应大力提倡课外练笔。
  梁启超先生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开始探讨“课内作文”和“课外练笔”的问题。他在《作文教学法》中指出:“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让他做充分的准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叶圣陶先生早在1919年1月于《新潮》1卷1号上与王钟麟合著的《对于小学生作文教授之意见》一文,论及作文“命题”问题时,提出“以学生为本位”的主张,这是对学生作文个性的张扬,是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尊重。叶老认为,单靠教师出题每两周一作,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充分的效果,“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须课外作文”,“自己有了意思情感,便动起手写出来,这是生活上必要的习惯,迟至中学时代便须养成”。同时强调课外练笔多,这才可以使写作能力越来越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众多教育工作者对作文训练束手无策时,作了大胆的探索,单说课外训练,要求学生每天完成500字,卓有成效。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把“课外练笔”作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过一年的时间,收益颇丰:
  
  一、学生写作兴趣增加
  
  每次的作文题目拟定权我都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考绝大部分学生的意见,拟定出一个学生愿意写、有内容可写的作文题目来,这样一来,学生倍感新鲜,每次都争相出题。而且,由于“课外练笔”所给时间较多,学生可以充分构思、大量查阅资料,最后写出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来,这样无形之中也促进了学生多读书,避免学生出现在课堂上面对老师给的作文题目无从下手,头脑空空,无奈只好胡乱凑一篇完事的现象。
  
  二、写作内容丰富
  
  由于把出题权交给了学生,因此作文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评论天下大事,可以讲述生活琐事,可以进行自我剖析,也可以进行故事新编,还可以对人物进行品头论足,可以关注社会百态。如一位学生写《冰冷的门》,文中通过记述他因忘记家门钥匙而向其邻居求助却接连遭到拒绝的事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人情的淡薄,很有启迪作用。
  
  三、表达方式多样化
  
  课外练笔的文体与表达方式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也可以写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等,这样有助于学生们扬长避短、尽情发挥。如有的学生爱写小说,在《新版赤壁之战》中采用剧本形式,古今结合,既不失原有的故事脉络,又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和思考。有的学生爱写散文:“夏的印象已被抛到了脑后,踏着秋风渐渐暗淡下去,那些鲜艳的、热烈的色彩都将变成冬的主色调——灰白。年复一年,四季更替,这是自然的命运,枯枯荣荣是万物的宿命。”
  
  四、语言个性化
  
  课外练笔的限制要求放松了,原来在作文中经常出现的假话、空话、套话、言不由衷的话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体现学生自己独特个性的语言风格。如我班一位学生在作文《假如你是只蚂蚁》中写到:“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块石头横在蚂蚁回窝的路上,一只蚂蚁试着爬上石头,但失败两次后它便绕道而行,另一只蚂蚁不知道疲倦的一次又一次地向上攀着。听到这里,有人免不了议论一番,有的称赞第一只蚂蚁如何的识时务者为俊杰,而批评第二只蚂蚁如何的不知自省,有的称赞第二只蚂蚁如何坚忍不拔的精神。究竟谁对谁错,很难下一个结论,也许小小的蚂蚁永远不知道人类对它们评头论足,但倘若有种更高级的生物也象我们看蚂蚁一样观察我们,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象我们嘲笑蚂蚁一样嘲笑我们——嘲笑我们的武断、无知和自以为是……”语言虽略显稚嫩,但却有一股辛辣的味道。
  除此之外,引导学生课外练笔,还有其它重要意义。练笔之外的总结和评价也是很重要的,每周我都会抽出一节课时间专门评讲作文,指出作文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以便学生自我完善。优秀作文在班级交流,兄弟班级间的作文也互相交流。同时还举办课外阅读活动、积累成语活动以及朗读比赛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当然,在“课外练笔”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偷懒,抄袭别人的文章或应付了事等等,对此,需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教育辅导。
  总之,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练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能让学生从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使学生的作文呈现五彩缤纷的局面。但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电子媒体的广泛使用,英语的交际作用越来越大,英语听力理解日益重要。初中英语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到“听”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如何上好听力课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必要的初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常规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英语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应该大一些,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浓厚的兴趣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部分高中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学、难懂,从而放弃、厌学,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会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标所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大大增加,但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比较单一,词汇量较小,无法应对基本阅读的要求。怎样才能使学生更轻松地记忆大量的单词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读准音素,掌握基本的发音规律    1. 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读准音素,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发好每一个音,读准每一个词。杜绝在单词下注汉字,按汉字读音读单词的错误做法。发音不过关,就无
期刊
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在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氮族元素中的白磷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同时也分析了氮族化合物在汽车尾气处理中的作用,最后介绍了人类对No不断的认识过程,以供参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课堂,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并茂的特点,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笔者认为多媒体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优势体现在下面几个关键点:    一、兴趣·效率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夸美纽斯也曾经说:“兴趣是创造一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不再是为考试而学,而是能够面向实际,学以致用,这才是英语教学的真谛。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应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而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
期刊
在农村中学的初级教育中,尽管英语教学已受到普遍重视,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英语教学大多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等。这
期刊
完形填空一直是高考的保留题型,它综合了知识与语言运用的能力测试,学生们得分率不高,且非常害怕这类型的题目。笔者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努力找出解答完形填空最佳的切入点,深层次地诠释完形填空,在方法与心态上正确引导学生解答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是一种综合性题型,它集词语辨析、词汇用法及搭配、语法、单句理解、语篇理解的考查于一体,既检测考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又检测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因
期刊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良好的问题导入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自觉进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之中,能使整个教学活动高效进行。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  1.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程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图文并茂。图片集趣味性、启发性、警示性于一体,有机地拓宽了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有关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指的就是“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基本的、一般的原理”,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具体体现,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从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学说的角度谈,我们可以这样来阐述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心理学意义    1. 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