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e_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在应试教育时期,我们的追求目标是考上中专或大学,我们一辈子可以衣食无忧,我们不懈地为之努力;当应试教育被素质教育打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后,传统的学业就业就成了社会问题,人们似乎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学习到底是为什么?特别是我们处在农村的学子们普遍认为:读不读书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可能书读得多,还没有书读得少的挣钱多,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人就是一个大老板,自己不会做的,可以给钱请人做。于是学习倦怠,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价值观,人生观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会有健全的人格吗?一线教师很困惑:是自己没有跟上时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素质教育下的一些错误做法的负面影响?问题出现了,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来解决。当然,学校应该承担着重要责任,学校的教师就是学生人格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德国学者赫尔巴特指出:“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初中历史教育有利于塑造初中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下面我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是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灵魂
  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除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外,社会文化等后天环境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世界不同文化的民族都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征。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有人说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也就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民主型的父母会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活泼、直爽、自立、善交往与合作等。一个不读书照样挣钱的家庭教育下的学生人格是不健全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场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后天环境因素,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不同的教师对学生实施不同的影响,学生就会有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有的果断,独立,有气魄;有的自信、自尊、自强;有的孤僻、懦弱、敏感、多疑、固执、暴躁等。不好的人格特征不仅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等带来负面影响,也对精神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一个教师的客观公正、平等民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先决条件,而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就是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灵魂。
  做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除了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具有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并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懂得教育规律,“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在历史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凭借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形成的人格魅力,因材施教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格培养。
  二、历史课程标准赋予了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培养的责任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还要求历史教学由传授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而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历史学科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地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与人格教育密切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要特别注意其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这种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这说明基础教育改革已经从人的发展本身去关心学科的发展了,这也是历史的进步。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把握课程标准的精髓,担负起对学生人格培养的责任。
  三、丰富的历史资源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虚席以待、三顾茅庐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骞通西域,岳飞“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击倭寇,林则徐放眼看世界;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孙中山百折不挠地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世界公民爱因斯坦一生不断地为维护世界和平民主而奔走;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记》作者 司马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有志者为了成就大业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说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素材不胜枚举。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人格教育资源,并注入新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特别是目前给教师们带来的困惑,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适时予以纠正,让学生在学校的大环境中朝着健全人格的方向发展。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人格价值。四、自然和谐的关系是培养学生人格的基石
  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还要注意到几种和谐关系的处理:
  1、历史教育的本质和作用的和谐。唐太宗时期宰相魏征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素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司马迁历尽艰辛,虽受腐刑,最终写成《史记》;甘愿为变法而牺牲的谭嗣同;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我们又有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这些历史教育不但能让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注重历史教育的本质和作用的和谐,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和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做到立志有恒;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爱护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的道德修养才可能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材施教,重视主体的个别差异,“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和谐,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充满自信,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发展的方向,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优化发展。
  3、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我培养,自主发展,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教学时注意因材施教,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发挥个性特长,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完善人格。在历史教学中,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4、人格教育目标与评价的和谐。人格教育目标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我们在评价目标时也要注意整体性的特点。第一,围绕学科的核心价值观,从公认的社会意识方面找到人格养成的核心概念,如文明、公正、正义、责任、健康与安全等;第二,结合学科的学问特征,确立与学科核心概念相一致的评价指标;第三,历史评价的各级指标需充分考虑到实现生活中的价值引导作用与运作水平。
   “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总的说来,健全的人格需要不断地磨炼和培养,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也只是一个局部的学生人格培养教育,但我们只要站在自己的教育岗位,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那份责任,面向全体学生,就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其他文献
一、开高效有益的会议  新学期伊始,我园再次修正教育教学规范,加了一条“不按时组织或结束集体活动一次扣2分”,讨论方案时,虽然有老师对“准时上课,准点下课”提出异议,但还是统一了意见。可在接近尾声时,一位“胆大”的老师从心里喊了一句:“我们老师拖一次扣2分,那园长拖会一次扣多少?”竟得到了好多老师的赞同。  的确,每个人都开过会,如果主持者语言简明,发言者思路清晰,内容贴近与会者,并且时而幽默风趣
期刊
日本著名的儿童保健与教育学家今村荣一博士指出,让儿童从小(幼儿期)参加体育锻炼有如下好处:(1)促进儿童神经系统和各种运动机能的协调发展。(2)促智,体育活动有助于儿童智力发展。(3)满足儿童好动的愿望,使幼儿从小喜爱体育活动。(4)培养儿童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勇气和意志。(5)在体育活动中和小朋友们增进友谊,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6)从小培养儿童正确对待自身健康和形成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本领
期刊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依据规定的材料,针对特定的对象,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采用的职业性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学最主要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诸因素最终都要通过教学语言这一媒介发挥作用。几千年人类语言文明的沉淀,各行业不同的语言特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以思索的东西。下面就政治教师口头语言的特色问题,浅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一、注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  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
期刊
中学教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这个热点课题,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素质作一探讨。  一、数学素质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数学素质,众说纷纭。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
期刊
所谓个体德育是指以自我教育为主要特征,使青年学生从教育的客体转化为教育的主体,能够自我激发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兴趣,具有一定“内化”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的自我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既给学校德育开拓了新的更广阔的领域和思路,也向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学校德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更新观念、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这“四位一体”的德育新体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也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对教学目标和内容不设限,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  教师在完成“了解”、“掌握”、“初步”、“熟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
期刊
【提要】声乐艺术是一门语言和音乐相互融汇的艺术,它包括发声、呼吸、音准、节奏、力度、共鸣、吐字归韵、音色、情感表现等等。声乐教学不但要教好发声、呼吸、共鸣等歌唱方法,尤为重要的是在追求声音美的同时,更要把握好吐字归韵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字】咬字;吐字;发声;呼吸;共鸣;吐字归韵  〖FL(〗声乐艺术是语言和音乐相互融汇的艺术。它强调语言与声音的有机结合,字正腔圆是其完美结合的体现。那么声乐教师
期刊
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教材中,引领教学内容的是情景设置,情景设置如何是关系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教师利用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起学生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意、行最佳统一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直接经验,提升学
期刊
【摘要】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心理辅导  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
期刊
【摘要】情感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认知时,发挥情感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这样,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才达到和谐统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要追求快乐,用情施教,情感与内容交融。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初中思想品德;知行统一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