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个体德育是指以自我教育为主要特征,使青年学生从教育的客体转化为教育的主体,能够自我激发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兴趣,具有一定“内化”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的自我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既给学校德育开拓了新的更广阔的领域和思路,也向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学校德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更新观念、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这“四位一体”的德育新体系,同时也必须理顺这四者的关系:学校德育是主导、社会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和拓展,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补充,而个体德育则是学校德育的主体。由此可见,个体德育的目标与学校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个体德育的水平和质量反映出学校德育的水平和质量,所以个体德育在学校德育中应该处于主体位置。这是因为德育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仅需要依靠学校本身的努力,而且有赖于社会、家庭、特别是学生个体的配合。在当前学校德育尤其要重视个体德育,突出个体德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体位置。
事实上,学校德育的现状却没有突出个体德育的主体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
1、是学校德育只注重德育的继承性、只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改造、只注重行为规范的灌输,以空洞的说教来代替德育内容,由学校包揽德育的全过程,不注重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学校德育的客体,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德育观念。
2、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分配不公、行业不正之风、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人情味淡化等,使学校德育无能为力。由于学校德育工作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能力弱,“免疫力”差,以致于对社会、家庭的消极因素不能进行客观分析,使学生感到迷茫、困惑,致使学校德育出现疲软。
因此学校德育要突出个体德育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能力,才能使学生德育摆脱疲软状态。
突出个体德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也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目标要求所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求真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足够的风险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力、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效的学习能力。新的时代对个人的工作能力、事业心、责任感和个性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时期学校德育重点是把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特征的现代素质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实际上也向个体德育提出了客观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靠强化个体德育来实现。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就要结合学生的具体不同的需要,进行反复讨论,形成学生共识的认知兴趣,不要流于形式,空洞说教,让学生在参与德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自觉接受内化的日常行为准则。
强化个体德育,让学生充当德育的主体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冒风险意识、挫折忍耐力等。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目的,也是学生自身的一种自我需要,要引导并帮助学生实现这些自我需要,这也就无疑是学生自动参与德育、强化个体德育的动力,而学生自我需要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要靠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过程来实现的。所以在学校德育的过程中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既达到学校德育的目的,也充分让学生在具体的德育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观念,进行自我内化,学生无疑成了成了整个德育的主体。
现在学校德育要走出误区,摆脱困境,适应社会,摆脱“疲软”的状态,必须注重个体德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内化的能力,使学校德育与现实同步,与新时期德育要求同步,与现实的心理发展需要同步。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既给学校德育开拓了新的更广阔的领域和思路,也向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学校德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更新观念、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这“四位一体”的德育新体系,同时也必须理顺这四者的关系:学校德育是主导、社会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和拓展,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补充,而个体德育则是学校德育的主体。由此可见,个体德育的目标与学校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个体德育的水平和质量反映出学校德育的水平和质量,所以个体德育在学校德育中应该处于主体位置。这是因为德育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仅需要依靠学校本身的努力,而且有赖于社会、家庭、特别是学生个体的配合。在当前学校德育尤其要重视个体德育,突出个体德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体位置。
事实上,学校德育的现状却没有突出个体德育的主体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
1、是学校德育只注重德育的继承性、只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改造、只注重行为规范的灌输,以空洞的说教来代替德育内容,由学校包揽德育的全过程,不注重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学校德育的客体,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德育观念。
2、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分配不公、行业不正之风、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人情味淡化等,使学校德育无能为力。由于学校德育工作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能力弱,“免疫力”差,以致于对社会、家庭的消极因素不能进行客观分析,使学生感到迷茫、困惑,致使学校德育出现疲软。
因此学校德育要突出个体德育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能力,才能使学生德育摆脱疲软状态。
突出个体德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也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目标要求所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求真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足够的风险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力、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效的学习能力。新的时代对个人的工作能力、事业心、责任感和个性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时期学校德育重点是把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特征的现代素质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实际上也向个体德育提出了客观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靠强化个体德育来实现。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就要结合学生的具体不同的需要,进行反复讨论,形成学生共识的认知兴趣,不要流于形式,空洞说教,让学生在参与德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自觉接受内化的日常行为准则。
强化个体德育,让学生充当德育的主体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冒风险意识、挫折忍耐力等。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目的,也是学生自身的一种自我需要,要引导并帮助学生实现这些自我需要,这也就无疑是学生自动参与德育、强化个体德育的动力,而学生自我需要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要靠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过程来实现的。所以在学校德育的过程中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既达到学校德育的目的,也充分让学生在具体的德育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观念,进行自我内化,学生无疑成了成了整个德育的主体。
现在学校德育要走出误区,摆脱困境,适应社会,摆脱“疲软”的状态,必须注重个体德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内化的能力,使学校德育与现实同步,与新时期德育要求同步,与现实的心理发展需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