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润物 相得益彰:思政素质教育在高校历史课堂同样精彩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ra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厚重的近代文明史。虽是一门历史课程,但承载着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如能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贯穿在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过程之中;在挖掘教学资源时如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空间;在落实课改精神时如能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方可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双重功效。
  关键词 思想政治素养 中国近代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既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又是业内专家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核心,以开展校内外实践教学、优化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为途径研究出了大量优秀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局限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和思政理论教师这一狭小的范围之中。其实,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专业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亦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②“中国近代史”作为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执教者如能利用学科优势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资源的挖掘、实践环节的开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渗透,定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换言之,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高校历史课堂教学同样精彩。
  1 整合教学内容 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向
  “中国近代史”是高校历史教育专业一年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修完中国古代史的基础上继续追求专业性和人文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10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和变化的关键时期,贯穿了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寻求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尤其是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政史不分家”在这门课程中得到最好的诠释。
  “中国近代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要求是:“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③“中国近代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标紧密关联。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应是孤立的、枯燥的、生硬的,而应是融入历史史实的、充满历史激情的过程,它必须贯穿在历史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过程之中。据此,应设计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总体思路,为下一步教学指明航向。具体包括:博取我国近代文明精华,迎合教学目标的培养要求,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贴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结合专业和学校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历史),充分体现“知行合一”的思想。在这样的理念下对中国近代这段风云变幻、丰富而庞杂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整合,采取既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规律又兼顾到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叙述和评价的专题制,做到点面结合、脉络分明。这样本课程可以重新整合成四大板块: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四大板块隐含着一条主线——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课堂生动而充满激情,为让学生达到思想情感升华的良好效果,在经过整合的教学内容基础上精心设计和突破教学重难点是关键。以三维目标和课程理念为依据,确立本课程的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发展进程、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在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的关头,各阶层探索救国救民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2)难点: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国近代化曲折的历史历程及其分析。对重难点的突破着重围绕以下几方面:(1)注重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包括布置课后参考书和必须阅读的论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2)注重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有机结合,达到情感升华的目标。(3)注重课堂讨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4)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教学课件、相关历史照片、历史资料片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能够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国近代史课程中隐含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收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
  2 深挖教学资源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空间
  “中国近代史”课程中包含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坚持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坚持爱国和民族责任感的教育;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和崇高品质的教育等是其核心内容所在。但一浪接一浪的教学改革潮流使得专业课教学时数大大缩减,为了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空间,应从教材的选用、纸质和电子资源的拓展、乡土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深挖、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2.1 教材的沿革和使用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使用的主要材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材的选定上应坚持适用性、基础性、典型性原则。2007年之后随着新一轮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行,北师大版的系列教材首先融合了与时俱进的改革思路并重新修订出版,其中由史学界权威郑师渠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系列教材融入了新的学术成果与教学理念,以顺应当今高等教育和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一套较为新颖、完善且适用面广的基础课教材。教材的正文中穿插了大量史实,便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根据内容需要附有插图、地图,每章之后附有若干思考题,全书后附参考书目,对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比较适用。   2.2 纸质、电子资源的运用和拓展
  “中国近代史”课程史料详实而丰富,从不同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和深化,丰富史料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强课堂感染力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人物传记、专题史、区域史以及各种报刊杂志等,根据教学的需要实时扩充。此外,丰富的网络资源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入BBC、探索频道和百年中国纪录片以及影像资料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增强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的评判能力,达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随着各类学校教学设施的大大改善,本课程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已成现实,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言多媒体教学具有极大优势,尤其是“中国近代史”这门课,可以通过图片、歌曲等资料的充分整合更好地把学生融入到近代中国那一段政局动荡、民族抗争的历史情境中,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3 乡土资源的深挖和引用
  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热门话题。乡土史是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特别是其中的红色资源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很好的引领效果,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④以近代连云港为例,连云港在抗战时期属于罗荣桓率领的115师创建的滨海根据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赣榆抗日山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此外,连云港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也为专业考察、社会考察等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十分宝贵和便利的资源条件。革命博物馆展现了本市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革命和建设的艰辛历程,其中的一幅幅地图、一个个人物、一件件实物留下的有伤痛也有欢歌,但更多的是中华儿女昂扬向上的斗志和献身精神,榜样的影响对同学们心灵的激荡和秉性的塑造是巨大而深远的。从多方面探究运用乡土史课程资源的方法应该成为业内人士长期不懈的追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以教科书的内容为切入点,穿插讲授;开展专题讲座;选定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活动等方法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 落实课改精神 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中国近代史有其丰富的政治和人文情怀,要产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必须与时俱进、追求教学的艺术性。“按照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教育的过程分为明理、激情、立志、导行等阶段,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促进,教育的最高要求是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有自我教育的能力”。⑤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中共中央会议精神以及教育前沿的课改精神,把二者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追求艺术性并不代表追求时尚,对一些传统的教学法,如能重新审视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同样会产生好的艺术效果。
  (1)讲述法。延续性、系统性、过时性是历史学科的独特之处,“故事性的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是一种主要的工具,所以,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是一名优秀的历史讲述者。例如,近代史上像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像秋瑾这样的一代巾帼、像詹天佑这样的海外学子、像谭嗣同这样的改革精英……他们的爱国精神和优秀品质,教师如能通过抑扬顿挫、优美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进行描绘,定能起到“沁人心脾”、“细雨润物”之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讨论式教学法。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再归纳总结出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分析概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
  (3)多媒体教学法。传统的教学中,黑板是主体。而多媒体教学集文字、音像、图片、图表于一体,具有容量大、直观性强等特点,其产生的教学效果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在讲授中国工农红军这一部分时,先后通过动态的多媒体播放歌曲《十送红军》、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遵义会议会场视频、飞夺泸定桥和四渡赤水、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等图片,能够形象直观地渲染红军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场景,焕发学生对党和红军的热爱,起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教学效果。
  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高水准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品质”。⑥抓住契机,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应成为每一位从教者的不懈追求。下面以《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具体说明本课程在加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以上环节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课程政治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养的熏陶和感化的。
  4 教学案例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导入新课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同时,正是因为这场战争,中国的有识之士在探索民族自强的道路上向纵深发展,从器物层面的革新深入到制度层面。可以说,接下来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跟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本课内容不仅涵盖重要的专业知识点,同时也包含着思想政治和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素材。
  教学目标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培养要求。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对甲午战争的认识和感悟,提高他们客观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以邓世昌等爱国官兵为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3)以李鸿章为例,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这部分教学主要通过三个部分来完成。第一部分:关于战争起因,通过两幅动态示意图给学生分析19世纪90年代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环境。使学生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从而提高他们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威海卫战役。在这部分的教学中笔者提供良好的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先后展示地图、照片、文字资料、视频材料同时结合自己的讲授和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以邓士昌为首的爱国官兵奋勇献身的场景,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这段内容的教学充分说明近代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政治思想情感和民族责任感的独特功能。第三部分: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关于条约的内容,学生在中学就已掌握,没有必要过多强调条约内容本身,教师应结合学术界的最新资料及图片穿插中日双方签订条约时的真实场景,本着“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的原则把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即对李鸿章的客观评价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中日谈判桌上这位72岁的老人多年来一直背负着“卖国”的罪责,其实有着更多的不公和委屈。从而引导他们如何结合时代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最终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相互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得以升华。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著名的《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随着时间的越久,随着我们对教学效果的不懈追求,定能到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思想政治教育亦应如此。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MOE.GOV.CN.
  ② 人民日报.2004-10-15.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④ 王钢.红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学理论,2009.4.
  ⑤ 张立胜.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德育刍议.广西教育,2012.2.
  ⑥ 王秀绒.试论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大学教育,2012.6.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宗旨是在课程设置上能够充分体现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在思想精髓上的融合,培养既有深厚人文精神又兼具现代科学精神的大学生。本文从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和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特点,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为例,研究了本科阶段通选课体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本科阶段通选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想法。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通选课 复合型人才 
期刊
摘 要 党的十八大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形势做了深刻分析。如何帮助高校大学生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撞击,吸收与排斥、融合与斗争并存的冲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其培养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者和中坚力量,是摆在高校辅导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加强辅导员对当前中国社会思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积极应对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教育 社会思潮  中
期刊
摘 要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物理中各部分内容与专业及教学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高到低、循序渐进的教学层次性,使物理教学变得更立体、更丰富、更有层次感。  关键词 教学的层次性 数学的立体性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物理是工科类大学生主要科学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期刊
摘 要 实验、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和提高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基于社会调查课程特有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质,经由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和社会调查的项目驱动教学路径,显著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调研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科研探究精神。  关键词 实验 实践 教学模式 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实验、实践教学是培
期刊
摘 要 尔雅通识教育平台作为E-learning学习方式的一个成功典范,正在对国内高校和高校学子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但由于目前的条件和基础的局限,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而政府加大投入、企业和高校加强监管以及企业建立双向反馈机制等则是提升这种学习方式绩效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 E-learning 尔雅通识教育平台 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
期刊
摘 要 文章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比较,总结二者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对象等方面的差异,并结合新媒体的特征,探讨了以MOOC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发生了哪些转变,最后,结合当前MOOC课程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媒体应用的误区。  关键词 新媒体 交互影响 用户生成内容 MOOC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凭借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近十
期刊
摘 要 沿边高校具有远离祖国内地和邻接国内外两个教育市场的特点和优势,注定了沿边高校必然将国际化办学作为高校的发展之本。满洲里学院自建院以来便以语言国际化作为凸显学院国际化办学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考察俄语教学在满洲里学院全面推行所取得的成效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此为沿边高校的外语教学探索出一条科学、可行的发展之路,即沿边高校必须以“拳头特色”教学取代“形式特色” 教学,以重点学科专业的教学效果夯实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CNKI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学者在2004-2013年间关于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述,近十年来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现状调查、问题阐述、成因分析、教育探讨等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研究广度、深度以及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信仰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转型期经
期刊
摘 要 近几年,毛坦厂中学几乎每年都有上万的学生参加高考,而且升学率不断走高,屡创“高考神话”,同时6月5日那天被当地称为“高考节”,场面十分壮观。其高升学率的原因和“高考节”形成的原因是值得关注的,理性地对待高考和树立正确的高考观念是必要的。  关键词 高考 中学 成才观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不缺节日的国家,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加上从异国他乡舶来的情人节、圣诞节
期刊
摘 要 本文基于云南省丽江市城乡结合部一所幼儿园长期的观察,基于和本园一位幼儿园教师的交谈和探讨,从少数民族地区多语教学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老师眼里的无奈;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多种语言教学解决的办法三个方面进行少数名族地区幼儿园多种语言教学的探讨,以求少数名族文化得以传承,以文化多元化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幼儿园 多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