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佛教音乐起源于印度吠陀时期,佛陀根据其中记述梨俱吠陀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而制定伽陀,伽陀即指偈颂方便宏扬佛法。 道得尔是佛教音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藏民族民间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完美结合.现今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也因其神秘色彩和浓郁的宗教氛围,已走出寺院,深受僧俗群众喜爱,并在美国、英国、比利时、香港参加访问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
关键词:道得尔 拉卜楞 乐谱 传承
(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133)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城坐落着我国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卜楞寺院,该寺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为安木多地域佛教中心,其下属寺院遍及方圆数千里的甘肃、四川、青海、内蒙古等地,共计一百零八个。寺院器乐音乐也是与僧侣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种仪轨性音乐形式,主要是在法事仪典、迎送活佛、节日巡游等经常性宗教活动中演奏的音乐。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仪轨音乐为例:有“善喜众神之供云仪轨音乐、御洒神饮水仪轨音乐、冈索仪轨音乐、正行法业仪轨音乐、传授灌顶仪轨音乐、开光迎神及安住仪轨音乐、时法仪轨音乐、送葬仪轨音乐、火供烧施仪轨音乐”等。寺院器乐音乐的乐队形式与诵经音乐中的使用基本一致,但其音乐结构大多为片段性而不突显类似羌姆乐舞音乐的程式化结构特征。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在安多地区俗称“道得尔”,拉卜楞寺的佛殿音乐始于第一世嘉木样时期,即三百多年前。据说,在第一世嘉木样大师时期(1709—1721年),大师从西藏东返途中,随从僧人要求奏音乐,嘉木样说“按佛规是不应当奏乐的,但你们要奏就奏吧!”从此,嘉木样起居和举行仪式都会奏乐。第二世嘉木样大师时期(1743年)初建正式乐队,后来几代嘉木样大师逐渐完善乐曲,形成了具有独特的藏传佛教音乐。经历世嘉木样组建和扩建,移植了清朝宫廷音乐和五台山寺庙音乐,使寺院乐队具有一定规模,并逐渐完善。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以宗教音乐为主。主要演奏乐器有主管2人、笙2人、管子2人、九音云锣2人、钹2人、海螺2人、骨笛1人等,乐队组成共21人,从拉卜楞寺院的六大学院僧人中选调,即闻思学院(大经堂)10人,其他五大学院各2名,除此之外,再从僧人技艺高超中选出第二十一人。1980年11月,为迎接十世班禅大师,据六世嘉木样旨意,重新组建新乐队。乐队从嘉木样活佛仪仗队角度讲人员可增加宝伞幢、佛祖唐卡持者、大管抬管人等。音乐艺术为该寺院中众多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寺中至今不仅保留着一个较完整的乐队,而且还发现了一种用藏文书写的古乐谱。这些手抄谱为研究该民族传统音乐和寺院音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活资料。
主要演奏曲目有《姜怀希索》、《万年欢》、《五台山》、《喇嘛丹真》等。其中大多源自西藏纯粹之宗教乐曲,另有部分内地寺庙和宫廷音曲,如《万年欢》与《五台山》。
截止目前,我们所发现的藏文工尺谱,它们是:《喇嘛旦哲》、《日务泽阿》、《柱庆加居》、《头吉伽宝》、《哇年花》、《巴豁尔》、《江灰索》、《乍切恰贝》、《地喷》等十首。这些乐曲是怎样产生的呢?据《甘肃民族志》记载:“清、康熙乾隆间,夏河嘉木样所用细乐传自北京,有五顶山、大悲观音、大成就十八、万年花诸调,仍用工尺译音,有乐无歌,亦不用舞。”这一记载说明在'1662年至1736年之间(时为嘉木样一世在位)由北京传入拉卜楞寺院数首乐曲,“有乐无歌,亦不用舞”表明是纯器乐曲。那么现今发现的十首乐谱中有无当时北京传乐呢?经对曲名进行翻译和分析,其中有几首曲名与史载“细乐”曲名相近。如《智庆加居》汉译为“大成就八十”,这和史载中《大成就十八》仅出现了最后二字的错位。《哇年花》很H月确为《万年花》的直译。《日务译阿》意译为“五个山-峰”,这木正是史载中的《五顶山》乐曲吗。再有《头吉伽宝》汉意译为《大悲观音》。由此看来,十首藏文工尺谱中有一部分是在二百多年前由北京传入夏河寺院的。
从该寺院乐队编制看,与《清史》卷一百一中记述的“清和乐”与“丹陛乐”相近。现寺院演奏“道得儿”(即“佛殿乐”)的乐队、也就演奏前述藏文工尺谱的。乐队编制为:笛三至四支,笙三支、管二支、十面云锣一架、小鼓、小钗
各一。
拉卜楞寺院手抄藏文工尺谱的发现不仅能对该寺院音乐历史的研究产生重要作用,而且还能对二百多年前的清官音乐研究提供珍贵资料。诸多藏文史料记载表明,自吐蕃藏王松赞干布时起,民间歌舞音乐寺庙开光典礼重大庆祝活动的主要内容。有这一点,不仅可以从大昭寺,布达拉宫,桑耶寺等寺庙的壁画上清晰可见,而且有些史料中特别强调这些壁画,如《五部遗教》记载到:“大门西侧壁画上,绘有开光典礼图,歌舞鼓舞及卓舞,赛马杂耍献技艺神奇而幸福的景象再壁画中”。另有《巴协》史书也记载:“如此光阴十二年,跳起欢乐卓鼓舞,每人场一支歌,每马赛一次跑,每鸡叫一声鸣,此时吐蕃兴旺安乐,景色画于北门墙”。另外,民间歌舞野牦牛舞的道白词中也说到,“千年以前的时光里,我老阿热娃(即领舞者的老人)和雌雄两个野牦牛,为普陀山新建布达拉宫的开光典礼献过艺,为罗萨大昭寺的开光典礼献过艺,为新建小昭寺的开光典礼献过艺”。
由此可见,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民间艺术加以改造和完善创造出了如此宏伟的艺术殿堂. 朵德尔也不例外.总而言之,民间歌舞音乐时广大劳动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这些出自人民群众的歌舞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往往都是他们发自内心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 民族出版社
2扎扎 《拉卜愣寺》 甘肃民族出版社
拉毛扎西(1990--)男 甘肃夏河县人 西南民族大学 宗教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藏传佛教
关键词:道得尔 拉卜楞 乐谱 传承
(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133)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城坐落着我国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卜楞寺院,该寺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为安木多地域佛教中心,其下属寺院遍及方圆数千里的甘肃、四川、青海、内蒙古等地,共计一百零八个。寺院器乐音乐也是与僧侣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种仪轨性音乐形式,主要是在法事仪典、迎送活佛、节日巡游等经常性宗教活动中演奏的音乐。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仪轨音乐为例:有“善喜众神之供云仪轨音乐、御洒神饮水仪轨音乐、冈索仪轨音乐、正行法业仪轨音乐、传授灌顶仪轨音乐、开光迎神及安住仪轨音乐、时法仪轨音乐、送葬仪轨音乐、火供烧施仪轨音乐”等。寺院器乐音乐的乐队形式与诵经音乐中的使用基本一致,但其音乐结构大多为片段性而不突显类似羌姆乐舞音乐的程式化结构特征。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在安多地区俗称“道得尔”,拉卜楞寺的佛殿音乐始于第一世嘉木样时期,即三百多年前。据说,在第一世嘉木样大师时期(1709—1721年),大师从西藏东返途中,随从僧人要求奏音乐,嘉木样说“按佛规是不应当奏乐的,但你们要奏就奏吧!”从此,嘉木样起居和举行仪式都会奏乐。第二世嘉木样大师时期(1743年)初建正式乐队,后来几代嘉木样大师逐渐完善乐曲,形成了具有独特的藏传佛教音乐。经历世嘉木样组建和扩建,移植了清朝宫廷音乐和五台山寺庙音乐,使寺院乐队具有一定规模,并逐渐完善。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以宗教音乐为主。主要演奏乐器有主管2人、笙2人、管子2人、九音云锣2人、钹2人、海螺2人、骨笛1人等,乐队组成共21人,从拉卜楞寺院的六大学院僧人中选调,即闻思学院(大经堂)10人,其他五大学院各2名,除此之外,再从僧人技艺高超中选出第二十一人。1980年11月,为迎接十世班禅大师,据六世嘉木样旨意,重新组建新乐队。乐队从嘉木样活佛仪仗队角度讲人员可增加宝伞幢、佛祖唐卡持者、大管抬管人等。音乐艺术为该寺院中众多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寺中至今不仅保留着一个较完整的乐队,而且还发现了一种用藏文书写的古乐谱。这些手抄谱为研究该民族传统音乐和寺院音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活资料。
主要演奏曲目有《姜怀希索》、《万年欢》、《五台山》、《喇嘛丹真》等。其中大多源自西藏纯粹之宗教乐曲,另有部分内地寺庙和宫廷音曲,如《万年欢》与《五台山》。
截止目前,我们所发现的藏文工尺谱,它们是:《喇嘛旦哲》、《日务泽阿》、《柱庆加居》、《头吉伽宝》、《哇年花》、《巴豁尔》、《江灰索》、《乍切恰贝》、《地喷》等十首。这些乐曲是怎样产生的呢?据《甘肃民族志》记载:“清、康熙乾隆间,夏河嘉木样所用细乐传自北京,有五顶山、大悲观音、大成就十八、万年花诸调,仍用工尺译音,有乐无歌,亦不用舞。”这一记载说明在'1662年至1736年之间(时为嘉木样一世在位)由北京传入拉卜楞寺院数首乐曲,“有乐无歌,亦不用舞”表明是纯器乐曲。那么现今发现的十首乐谱中有无当时北京传乐呢?经对曲名进行翻译和分析,其中有几首曲名与史载“细乐”曲名相近。如《智庆加居》汉译为“大成就八十”,这和史载中《大成就十八》仅出现了最后二字的错位。《哇年花》很H月确为《万年花》的直译。《日务译阿》意译为“五个山-峰”,这木正是史载中的《五顶山》乐曲吗。再有《头吉伽宝》汉意译为《大悲观音》。由此看来,十首藏文工尺谱中有一部分是在二百多年前由北京传入夏河寺院的。
从该寺院乐队编制看,与《清史》卷一百一中记述的“清和乐”与“丹陛乐”相近。现寺院演奏“道得儿”(即“佛殿乐”)的乐队、也就演奏前述藏文工尺谱的。乐队编制为:笛三至四支,笙三支、管二支、十面云锣一架、小鼓、小钗
各一。
拉卜楞寺院手抄藏文工尺谱的发现不仅能对该寺院音乐历史的研究产生重要作用,而且还能对二百多年前的清官音乐研究提供珍贵资料。诸多藏文史料记载表明,自吐蕃藏王松赞干布时起,民间歌舞音乐寺庙开光典礼重大庆祝活动的主要内容。有这一点,不仅可以从大昭寺,布达拉宫,桑耶寺等寺庙的壁画上清晰可见,而且有些史料中特别强调这些壁画,如《五部遗教》记载到:“大门西侧壁画上,绘有开光典礼图,歌舞鼓舞及卓舞,赛马杂耍献技艺神奇而幸福的景象再壁画中”。另有《巴协》史书也记载:“如此光阴十二年,跳起欢乐卓鼓舞,每人场一支歌,每马赛一次跑,每鸡叫一声鸣,此时吐蕃兴旺安乐,景色画于北门墙”。另外,民间歌舞野牦牛舞的道白词中也说到,“千年以前的时光里,我老阿热娃(即领舞者的老人)和雌雄两个野牦牛,为普陀山新建布达拉宫的开光典礼献过艺,为罗萨大昭寺的开光典礼献过艺,为新建小昭寺的开光典礼献过艺”。
由此可见,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民间艺术加以改造和完善创造出了如此宏伟的艺术殿堂. 朵德尔也不例外.总而言之,民间歌舞音乐时广大劳动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这些出自人民群众的歌舞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往往都是他们发自内心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 民族出版社
2扎扎 《拉卜愣寺》 甘肃民族出版社
拉毛扎西(1990--)男 甘肃夏河县人 西南民族大学 宗教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藏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