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六朝”非彼“六朝”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hy6266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学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对这句话中的“六朝”一词注释是“六朝,一般指东吴、晋、宋、齐、梁、陈”(详见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32页注释⑦,2005年版)。对此注解,笔者不敢苟同。
  “六朝”的释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史学上常用的“六朝”,另一种是文学史中常用的“六朝”,它们的史地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们先看看史学名词——六朝的含义。史学上常用的“六朝”,其实是狭义上的“六朝”。《宋史·张守传》里说“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三国吴(即东吴)、晋、南朝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曾经都建都于建康(东吴时称“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南京正因此被誉为“六朝古都”。历史上把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合称为“六朝”,也称“南朝六朝”。狭义的“六朝”就是指这个“南朝六朝”。当然,除了“南朝六朝”,历史上还有“北朝六朝”。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都建都于北方,史称“北朝六朝”,也可以简称为六朝。
  文学史中的“六朝”是广义的“六朝”,一般泛指魏晋南北朝时期。
  六朝文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一种专尚骈俪、讲究声韵词藻的文体,又称“骈文”。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小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人口流徙较多,地区间的交流也较多,生活在多个国家、朝代的作家很多,他们的身份很难判断,他们的作品归于哪国哪朝的文学也很难说清。比如,六朝文代表作家庾信就曾分别长期生活在南朝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就难说他是哪国哪朝的人。要判断“六朝文”是当时哪几个国家流行的文体,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文学史名词“六朝文学”、“六朝文”中的“六朝”多以时代论,而不以王朝论。比如,清朝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其六朝部分不仅有南朝的《全宋文》、《全齐文》等,还有北朝的《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以及隋朝的《全隋文》等。
  在文学史中,“六朝”这个词的概念是相当有弹性的。往前看,我们知道“建安七子”是六朝文学中一个重要部分,而建安是汉献帝年号,时属东汉。可见“六朝”有时就是指“汉魏六朝”。往后看,隋朝也经常被归入“六朝”,如上文所举《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例。“六朝”这个词在文学史中前后都可以有一定的伸展。这个界限不太明确的词现在逐渐淡出了,取而代之的是“魏晋南北朝”或“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时段界限更为明确的名称。
  可见,文学概念中的六朝和史学概念中的六朝有着巨大的差别,历史阶段不同,地理范围不同。而且,史学上的六朝可以是不连续的朝代,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中间还有西晋等;史学指的六朝地理范围是不一致的有时范围较广,有时则范围较小。文学上的六朝,是连贯的,地理范围也相当宽广,这才符合文学的传播、流传的规律。
  反观教材中上下文:“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很显然,这里说的是文学上的事情,六朝自然要用文学的概念来解释。那么课文中的注释:“六朝,一般指东吴、晋、宋、齐、梁、陈。”把文学史中广义的“六朝”与史学中狭义的“六朝”相混淆,将文学史概念中的“六朝”这个时间段以六个孤立的王朝来论,显然是不妥的。应当用文学的概念来解释该词,当解释为“六朝,一般泛指魏晋南北朝时期”。
其他文献
《我心归去》是韩少功《访法散记》中的一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一)》。这篇散文因其对家园之思的独特表述和极强的哲理性而为人称道。读完之后,我被深深吸引,文中有不少让我为之震撼之处,细细读来更是妙不可言。  但由于现代散文的文从字顺的特点,对于学生们而言,常觉得读一遍后,什么都懂了,没什么问题可问,更没有什么地方值得细细研讨。这时就需要老师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让他们明白,没有疑问只是假象
期刊
好多人认为《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苏轼贬谪失意、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的苦闷。这一主题是通过作者与周瑜的对比、此词的写作背景和词的最后两句得出的,但我们知道,这首词是文学史上公认的豪放词的代表作,如果抒发的是苦闷之情,就与豪放词风格格不入。对主题的把握,因角度的不同、侧重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也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笔者不揣冒昧,着眼于文本和周瑜形象的刻画来谈谈对主题的一孔之见。  
期刊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老师没有一种成熟的作文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表达能力薄弱,作文陈词滥调,老气横秋,作文课堂气氛沉闷。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初步探索出了一种新型作文教学——创新型作文教学。它的操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尊重学生个性 激发创造潜能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人格,要以一种
期刊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风·其十九》(李白)  品读“浪迹纵酒,以自昏秽”放荡不羁的李白的诗歌时,总是能感受到李白抒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怀才不遇的悲愤;总是能品味到李白借用神话、传说、写景等抒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壮志难
期刊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没有素材,作文便无从写起,有几个好的素材往往能搭建起一个好的写作框架,使写作迅速进入状态,有效地树立写作信心,节约写作时间,提高应试效率。作文素材从哪里来?从积累中来。积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古今中外别人的典型事例、名句,这种素材是写作议论文必不可少的,写散文也往往可用;另一种是自己在生活中对人、事、物、景等的思考、感悟及有效记录。具体如何操作呢?两种素材积累的途径、方法的侧重点
期刊
“尼采说:‘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其实,对作家的作品进行解读都要对其本人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解,因为在每部作品中都会蕴含着作者本人的情感和思想观念,所以法朗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创作活动的本质。的确,文学作品往往体现着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这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正是李煜血泪凝铸而成的词作。  李煜
期刊
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具有丰富的内容,且以表现爱国主义为主,抒发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和雄心壮志。然而,在隐居上饶等地农村时,他又根据当时的生活,描写了农村的情景。这首《西江月》词就是这样的。  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指的是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县境。“行”字颇为重要,它是贯穿全词的线索,一切都根据“行”中所见所闻来写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别”,就是离开。苏轼《次韵蒋颖叔》有
期刊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心明眼亮,读书使人思想深刻,读书使人文思泉涌,读书使人妙笔生花。  视野狭窄、感受浅薄、语言贫乏是学生作文的通病,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是写好作文的“捷径”。    一、读书与积累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    “东窗密谋莫须有,风波冤狱天也哭”,
期刊
新课程是一种强调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新课程营造的是一种合作与对话的课程文化。那么在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究竟该怎么走才不会背离改革者的初衷,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新课程带给他们的新的学习理念与乐趣呢?  走在这条新路上,实在困扰万分,甚至胆战心惊,因为人的习性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摆脱原有的观念与做法。偶然看了彼得·金凯德的《道路法规》,颇受启发,心想语文教学何不学一下道路法规呢?交通是靠左走好,还是靠右行好
期刊
鲁迅的小说,向以高超的典型人物塑造艺术享誉中外,祥林嫂、孔乙己、阿Q这三个人可谓是清朝末年社会最底层的代表,他们的悲惨遭遇直接昭示了这一群体命运的悲剧性。但是,就在这三个典型形象的周围,为数不少地生存着这么一群人——“看客”,他们以咀嚼别人的痛苦为乐事,以赏鉴别人的不幸来自娱,更以回味同类的呻吟为满足,这一群体形象的本质包含了更为深刻的悲剧意蕴。在“看客”的逼视下,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都走向了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