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农村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机制上来看,其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之处,给农民办理相关业务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就此,本文尝试性的提出了可实际应用的并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一系列创新机制,同时就如何能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农村金融资源提出一些建策和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并不健全,金融机构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从而导致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过低,金融服务覆盖率过低,这给农民们在金融问题上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2.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低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来源以及农村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于金融部门的配置功能。金融资源具有稀缺性,在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下,人们都希望能用有限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效益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就需要保证金融资源有着良好的流动性同时处于较高的支配地位。
3.农村金融资源的分类配置机制不健全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分类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农村金融的作用。在农村金融领域,商业性银行的退出、农业发展银行的金融缺位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的缺失,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受到很大的约束。
4.农村金融资源的分业配置机制不合理
在一定的自办条件下,资本的数量配置以及其形态分离是生产效率的主要基础。但在现阶段,资本显示对产业增长具有着很强的支持效应。就农业的分类来讲,广义上是一种含有多种“次产业”的综合型产业部门,其中包括如“农、牧、渔、林”、“种、加、养”、“产、供、销”等。在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这些“次产业”是农业产值增长的主要促进力量,同时也是形成新型农业的“培养基”。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金融配置却并没有向此类产业倾斜,由此造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低等不良后果。
二、影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
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
中国的金融机构分布存在着东部地区和发达城市集中,而城乡分布和布局严重失衡的不健康现象,呈现出极为明显的二元化结构。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率先经历了“行社分离”还有精简机构的双改革。跟随其后的是农业银行也进入了机构撤并阶段,导致此类重点扶持农业经济的金融机构的数量急剧减少,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镇尤为多见。
2.农村金融机构资产结构
农村的各类金融机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确实存在某些制度性、体制性障碍,形成呆账坏账,不良资产,信用缺失等突出问题。近些年来,农村信用社的三类资产比重的变动幅度尽管依旧相对较小,但是储蓄资产比重较高,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减幅缓慢,新增不良贷款却依旧保持着相当大的比例。根据《中国金融年鉴》中的统计资料来看,至2013年底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部贷款余额中“不良贷款”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表明了劣质性。
3.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低
各部门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金融部门的配置功能,所以,农村金融的银行信用可能会成为度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近几年来,我国力求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而保证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从而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但是在此过程当中整个资金链条中资金的流动性较差,难以激发市场的活力与乡镇企业的良性竞争能力,导致整个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
4.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转换能力
“信贷转换”是金融机构从社会各界吸收的储蓄资产,通过信贷的途径转换成为社会投资的过程。整个过程同时也成为了农村金融机构有效使用金融工具实现其营运职能的重要途径。但是,尽管中国转型发展以来的农村剩余保持增长态势,但由于特殊的体制路径与转型手段的过分依赖,致使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信贷转换能力骤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职能的完善。
三、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创新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创新首先就是要从加快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坐起,将过去已撤銷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在乡镇的营业网点重新恢复使用,实现涉农金融网点的全覆盖。不仅如此同时也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要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协调发展。挖掘出农业自身的发展潜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从而来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1.金融产品创新
在我国大力倡导简政放权的社会背景下,为了提升农村贷款的审批效率,贷款发放的时间由原来的七个工作日缩短为两个工作日天,这极大的满足了农户对资金的需求,给农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农民用钱难的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
2.金融工程创新
要持续的推进富民惠农的金融工程的创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并要优化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户提供丰富的就业创业的创新型产品。住户建档,整体评估,以及公开化,透明化的监督放贷行为,也大大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同时也解决了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各省市投入运行农村信用信息中心,将各类农村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资料整合起来,开展信用评级,并定期进行数据的维护和系统更新。实现“互联网+农业信用考评体系”,实行“村民集团授信”,通过“村评议小组+村支农联络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新型贷款服务模式来促进农户增收,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真正实现了农户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无逾期、有成效、可复制”。
3.金融服务创新
继续研发和推广创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开发并推行新型的支付结算工具,推广集中的代收代付业务,大力推行各种票据以及电子结算方式,普及银行卡的使用,尤其是在支农服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应该加大力度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这对实现“四化同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支持新型农业发展,同时通过“产业联动,以大代小”的模式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户致富增收,充分发挥出金融支农的杠杆效应,来提高农村支农的政绩效应。 四、解决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构建内外生金融机构相结合的模式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创新的关键是构建一个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将新的金融服务理念融入到资源配置当中。我们可以从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程创新、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着手。农业是我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大力挖掘农业自身的潜力,才能充分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从而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2.搭建有利于竞争的平台
根据帕累托最优组合理论,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内外生金融机构进行业务运行的过程中不能有不利的一方,必须互惠互利,共同获利是帕累托最优理论的关键。由于帕累托最优理论的影响,在二元金融市场内外生金融机构其中任何一方金融资源处于闲置或者失效的情况下,其中一方必须在不损害他方利益的基础上同时收获更多,并且促进另一方利益满溢。
3.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服务渠道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内生金融机构的约束,外生金融机构本来是应对金融市场失灵的,但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外生金融机构共同约束导致进一步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出现了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有效供给与需求不足且严重失衡。根据帕累托的改进原则,也就是如果对某一资源调整资源配置状态,改善一些部门的状况,并且保证另外一些部门的状况不至于变坏。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诸多因素导致没有激活存量资本,致使农村金融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4.建立规范与协调相结合的机制
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创新。所以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规范农村金融资源的有限配置,首先,要明确农村内外生金融机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合,二者缺一不可。其次,运用市场运行机制来服务“三农”是外生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在财税政策上给予优惠并在資金上给予一定的补贴扶持,建立适当的风险补偿的配套机制建设,逐渐规避利率约束,进而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化水平,尽可能的使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在农村消化。再次,由于内生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面都有先天的优势,所以发挥其优势更加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这样也会使农村金融更加发达。
总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有效性的研究。农村金融可以说是我国金融环节的短板,农村金融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在2020年之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能否顺利实现。而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与否,所以我们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做好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机制创新研究至关重要。
一、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并不健全,金融机构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从而导致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过低,金融服务覆盖率过低,这给农民们在金融问题上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2.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低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来源以及农村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于金融部门的配置功能。金融资源具有稀缺性,在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下,人们都希望能用有限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效益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就需要保证金融资源有着良好的流动性同时处于较高的支配地位。
3.农村金融资源的分类配置机制不健全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分类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农村金融的作用。在农村金融领域,商业性银行的退出、农业发展银行的金融缺位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的缺失,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受到很大的约束。
4.农村金融资源的分业配置机制不合理
在一定的自办条件下,资本的数量配置以及其形态分离是生产效率的主要基础。但在现阶段,资本显示对产业增长具有着很强的支持效应。就农业的分类来讲,广义上是一种含有多种“次产业”的综合型产业部门,其中包括如“农、牧、渔、林”、“种、加、养”、“产、供、销”等。在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这些“次产业”是农业产值增长的主要促进力量,同时也是形成新型农业的“培养基”。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金融配置却并没有向此类产业倾斜,由此造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低等不良后果。
二、影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
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
中国的金融机构分布存在着东部地区和发达城市集中,而城乡分布和布局严重失衡的不健康现象,呈现出极为明显的二元化结构。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率先经历了“行社分离”还有精简机构的双改革。跟随其后的是农业银行也进入了机构撤并阶段,导致此类重点扶持农业经济的金融机构的数量急剧减少,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镇尤为多见。
2.农村金融机构资产结构
农村的各类金融机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确实存在某些制度性、体制性障碍,形成呆账坏账,不良资产,信用缺失等突出问题。近些年来,农村信用社的三类资产比重的变动幅度尽管依旧相对较小,但是储蓄资产比重较高,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减幅缓慢,新增不良贷款却依旧保持着相当大的比例。根据《中国金融年鉴》中的统计资料来看,至2013年底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部贷款余额中“不良贷款”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表明了劣质性。
3.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低
各部门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金融部门的配置功能,所以,农村金融的银行信用可能会成为度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近几年来,我国力求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而保证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从而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但是在此过程当中整个资金链条中资金的流动性较差,难以激发市场的活力与乡镇企业的良性竞争能力,导致整个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
4.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转换能力
“信贷转换”是金融机构从社会各界吸收的储蓄资产,通过信贷的途径转换成为社会投资的过程。整个过程同时也成为了农村金融机构有效使用金融工具实现其营运职能的重要途径。但是,尽管中国转型发展以来的农村剩余保持增长态势,但由于特殊的体制路径与转型手段的过分依赖,致使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信贷转换能力骤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职能的完善。
三、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创新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创新首先就是要从加快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坐起,将过去已撤銷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在乡镇的营业网点重新恢复使用,实现涉农金融网点的全覆盖。不仅如此同时也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要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协调发展。挖掘出农业自身的发展潜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从而来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1.金融产品创新
在我国大力倡导简政放权的社会背景下,为了提升农村贷款的审批效率,贷款发放的时间由原来的七个工作日缩短为两个工作日天,这极大的满足了农户对资金的需求,给农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农民用钱难的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
2.金融工程创新
要持续的推进富民惠农的金融工程的创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并要优化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户提供丰富的就业创业的创新型产品。住户建档,整体评估,以及公开化,透明化的监督放贷行为,也大大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同时也解决了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各省市投入运行农村信用信息中心,将各类农村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资料整合起来,开展信用评级,并定期进行数据的维护和系统更新。实现“互联网+农业信用考评体系”,实行“村民集团授信”,通过“村评议小组+村支农联络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新型贷款服务模式来促进农户增收,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真正实现了农户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无逾期、有成效、可复制”。
3.金融服务创新
继续研发和推广创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开发并推行新型的支付结算工具,推广集中的代收代付业务,大力推行各种票据以及电子结算方式,普及银行卡的使用,尤其是在支农服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应该加大力度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这对实现“四化同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支持新型农业发展,同时通过“产业联动,以大代小”的模式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户致富增收,充分发挥出金融支农的杠杆效应,来提高农村支农的政绩效应。 四、解决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构建内外生金融机构相结合的模式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创新的关键是构建一个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将新的金融服务理念融入到资源配置当中。我们可以从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程创新、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着手。农业是我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大力挖掘农业自身的潜力,才能充分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从而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2.搭建有利于竞争的平台
根据帕累托最优组合理论,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内外生金融机构进行业务运行的过程中不能有不利的一方,必须互惠互利,共同获利是帕累托最优理论的关键。由于帕累托最优理论的影响,在二元金融市场内外生金融机构其中任何一方金融资源处于闲置或者失效的情况下,其中一方必须在不损害他方利益的基础上同时收获更多,并且促进另一方利益满溢。
3.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服务渠道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内生金融机构的约束,外生金融机构本来是应对金融市场失灵的,但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外生金融机构共同约束导致进一步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出现了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有效供给与需求不足且严重失衡。根据帕累托的改进原则,也就是如果对某一资源调整资源配置状态,改善一些部门的状况,并且保证另外一些部门的状况不至于变坏。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诸多因素导致没有激活存量资本,致使农村金融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4.建立规范与协调相结合的机制
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创新。所以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规范农村金融资源的有限配置,首先,要明确农村内外生金融机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合,二者缺一不可。其次,运用市场运行机制来服务“三农”是外生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在财税政策上给予优惠并在資金上给予一定的补贴扶持,建立适当的风险补偿的配套机制建设,逐渐规避利率约束,进而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化水平,尽可能的使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在农村消化。再次,由于内生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面都有先天的优势,所以发挥其优势更加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这样也会使农村金融更加发达。
总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有效性的研究。农村金融可以说是我国金融环节的短板,农村金融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在2020年之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能否顺利实现。而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与否,所以我们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做好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机制创新研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