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的孩子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戚飞虎

1


  愚人节,这个我从来不会刻意在乎的日子,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哭笑不得的那一刻,我总会不由地想起那堂课。
  在那次课堂上,讲到“村夫不识一丁,愚者岂无一得”这句古文,我习惯性地问道:“哪位同学能解释下‘愚者’的意思?”
  我还没来得及点名,举手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抢答了:“老师,我知道,就是指特别笨的人。”
  “那你们觉得笨人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说着生活中碰到的人和事。从他们的笑声中我听出来,他们觉得这些人很有趣。
  “你们喜欢别人这样叫你们吗?”我笑着问道。台下一片安静,没有一个孩子举手说愿意。紧接着从底下传来几个声音:“老师,我们可不希望被人说笨蛋。”是啊,谁会愿意无缘无故被人说是笨蛋呢?
  在那堂课上,关于“愚者”,我跟学生谈了好久好久。

2


  话说一个数九寒冬的深夜里,一个小男孩正在挑灯夜背古文。他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背,几个钟头悄然而过,可短短几百字就是背不下来。
  这可急坏了屋里藏着的另一个人,一位梁上君子。他“噌”的一声从房梁上一跃而下,指着小孩破口大骂:“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都会了。”说着一气呵成背完了那篇古文,甩甩衣袖扬长而去。
  那个被骂笨蛋的小男孩确实不聪明。四次名落孙山,第五次,21岁的他终于通过科考,却因文理太浅成了半个秀才。43歲,书生带兵的他接连兵败,三次意欲自杀。
  然而,历史没有给我们记下这么聪明的小偷姓甚名谁,却让这位“笨小孩”青史留名。他就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梁启超感慨:“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回顾曾国藩六十一年的人生,他“愚笨”地每天都在读书,每天都在自省。那个寒冷的冬夜,小偷碰到的只不过是曾国藩稀松平常的一日而已。
  读书自省,这件人人可做的简单之事,他做了一辈子。人间之事,怎一颗聪明糊涂心,以一纸道理能明了?

3


  对上面这个故事,孩子们听得很专注。从他们聆听的神态里,我读到了他们对于“愚笨”有了全新的认识。
  “你们再也不会随便说别人笨了吧?”我笑着问道。孩子们点着头。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聪明,从小就通过各种方法开发孩子的智力,想方设法希望孩子离这个“笨”字远远的。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我却希望你们可以笨一些。
  许慎《说文解字》里说:“笨,竹里也。”《广雅·释草》记:“竹其表曰‘笢’,其里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古代,“笨”指的是透明性,就像竹子内层的薄膜一样。夸人心思纯洁才能称之为“笨”,可不是一般人能获此赞誉的。
  亲爱的孩子们,不要着急变聪明,可以笨一些。华夏文化需要一代代朴实的传承者,他们锲而不舍、厚积薄发,他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希望你们面对将来充满变数的生活,可以像奔跑的阿甘一样,永不停歇,不急不躁。
  亲爱的孩子们,我希望你们在四月的第一天感受愚人节的快乐时,也能寻觅到童年的四月天,那是燕子在梁间的呢喃,那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也是童年最美的希望。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其他文献
我的孫子贝贝,今年刚满3岁。  老伴儿因事回老家,孩子没有人带,只能由我带着上班。  贝贝人小鬼大,想着法子跟我套近乎。在跟我去上班的路上,他说:“我跟爷爷是老朋友啦!”我呵呵一笑问:“你才多大,怎么可能是爷爷的老朋友呀?”贝贝说:“我从小就跟着爷爷玩,现在我长大了,我们当然是老朋友啦。”乖乖,不想当这个老朋友还不行。我告诫自己:既然是老朋友,就得讲仁讲义,就得像个老朋友的样子。所以在跟贝贝相处的
期刊
儿子读大一时,报名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虽然我对孩子仓促报名参加考试有些担心,可考试结果还是令我比较欣慰,657分,比及格线高出200多分。回想孩子的英语学习经历,我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只要处处留心,不仅能种豆得豆,还能得瓜,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1  在孩子小时候,因为我对古典音乐的喜爱,也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审美,我经常在家里播放一些古典音乐或者演奏视频。每年元旦,央视都会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我们深感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和全社会要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设问题的深刻含义和良苦用心。作为以引领、服务和联系妇女群众为职责的《莫愁》杂志,在省妇联党组的领导下,自觉践行初心使命,服务发展、服务妇女儿童、服务家庭,积极运用融媒体传播科学的家教理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初心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为了每
期刊
程基老师是我读高中的老师,他教我物理、化学和英语,占了高中课程的很大比例。我是程老师的化学课代表,也做过他的英语课代表,所以我与程老师接触很多,对程老师的印象很深。  45年前的程老师身体健壮,活力四射,意气风发。这位北师大的高材生,知识面很宽,在我们学生眼里,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一双睿智的眼睛,似乎总能看清物体运动的规律,看透分子、原子的变化实质……  程老师渊博的知识,认真教学的态度以及对待
期刊
最近读到教育学者钱如俊老师的一本家教专著《与孩子同行》,收获良多,在我看来,这本书可谓家庭教育的好指南。  全书分为“身心健康”“智慧启迪”“情感丰盈”“品德修炼”“亲子艺术”“镜子里的自己”六个部分,从一个个问题入手,通过一则则真实的家教小故事,给父母以点醒。  家庭教育如今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无论是家教观念,还是相处艺术,抑或教育策略,答案都是如此鲜明。比如书中那些以“问”为题的篇目——《
期刊
期末考试之前,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写作训练,题目是《生活告诉我》。我没有过多干预指导,想通过这次训练,让学生原生态地呈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张永琪写了一只蚕蛹的挣扎和蜕变的过程,以及给自己的启示。他的观察很用心,描述得比较细致,作文的结构乍看之下也没有问题,但通读之后总感觉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仔细琢磨,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  缺少“我”的介入,视角太客观,显得事不关
期刊
陈芳,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从教24年来,她始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深深扎根在基层教育事业的第一线。  她用爱心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用细心呵护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用慧心培育优秀的班集体。  她立足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生态教育团队一起,倡导并践行“生态、生活、生成、生动、生长”的“五生”课堂
期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直接决定了整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父母的言行,更是引导了整个家庭的风气,这风气就是家风。  本文作者回忆了自己幼时被打的故事。从这次被打中,他明白了人应当诚实,牢记了母亲那句“踏实做人,勤恳做事”。家风的塑造就是如此,落在生活小事里,也在無形之中形成了我们立身做人的基石。  我小的时候,父亲是镇供销社的门市部经理。  9岁那年暑假,父亲
期刊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童年是五颜六色的,是活泼可爱的;童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使人向往。  童年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我们装扮了孩子的童年,也重回自己的童年。正如一首小詩所唱:“孩子/我路过你的童年/也看到了我自己的童年……”  本刊特别策划“把童年还给童年”系列文章,旨在唤醒父母重拾对童年的恬静回忆,将最美的童年还给最纯真的孩子——
期刊
童年会匆匆远去。作为父母,不知你有没有想过,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当他把小手伸到你的大手里,你会把他领向哪里?  在我经历了青年、中年,即将进入老年的时候,还是会时常回想童年的时光。那时候,父母都给予过我一些什么?它们对我现在的生活有些什么影响?  我也会回想儿子已经过去的童年。我曾经给予过他什么?他的记忆里是否留下了一些幸福和快乐的种子?  童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人生的开始,回忆的源头,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