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汉译《孤独的割麦女》的审美情结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xiao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翻译是一种欣赏与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美学实践。好的译作不仅能使读者体会到原作的精髓、神韵,还能使读者感受到原作的意境和情感。文章结合辜正坤诗歌鉴赏“五象美论”,对卞之琳汉译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中的审美情结进行探讨。
  关键词:《孤独的割麦女》卞之琳翻译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诗歌翻译是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的美的再现。诗歌翻译离不开美学、语
  言学、修辞学、逻辑学。本文以翻译“三美”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辜正坤的诗歌鉴赏“五象美论”,对卞之琳汉译《孤独的割麦女》中的“美”进行探讨。
  
  二翻译“三美”论和诗歌鉴赏“五象美论”
  
  1 翻译“三美”论
  许渊冲提出的译诗“三美”论,即音美、形美、意美,是我们进行诗歌翻译的指导原则。“音美”是针对译诗的节奏及韵式而言,“形美”针对译诗的行数、分节以及字(词)数而言,“意美”则是指深层结构。译诗不仅仅要做到信、达、雅,而且要注重审美效果,因为不管是英诗还是汉诗,都是美的载体,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音美、形美、意美合而为一的典范,吸引着人们去鉴赏。
  2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是由辜正坤提出来的,主要用来鉴赏汉诗,他认为要理解汉诗的奥妙,首先要理解汉语言文字的奥妙,因为人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涨是受语言结构控制的。五象美论是一个比较全面的鉴赏诗歌的理论,包括诗歌视象美、音象美、义象美、事象美、味象美,其中视象美又分为语意视象美、语形视象美,音象美包括节奏与韵式、一元与多元,味象美则包括画味、韵味、气味和情味,几乎涵盖了诗歌的每个方面,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非常好的理论。
  
  三威廉·华兹华斯与卞之琳
  
  卞之琳既是杰出的诗人也是著名的翻译大师。作为诗人,他将自然与艺术结合,他的诗总是从日常原型意象出发,用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文学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智慧与情感,并展现自己的内心与自然交融的世界。他对我国新诗道路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其代表作有《断章》、《白螺壳》等。作为翻译家,他在西方诗歌汉译理论和实践领域内的辛勤耕耘和杰出成就受到了诸多专家的赞许和推崇,成为诗歌翻译界一个生气蓬勃、不断壮大的流派和代表。《孤独的割麦女》就是他的一个代表作,在译诗时,他主张以顿代步、亦步亦趋,以自己独特的技巧用非一般化非庸俗化的语言译出了诗歌的原来面貌,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华兹华斯是浪漫派诗歌理论的创始人,“湖畔派”的魁首,他被西方评论界誉为“英国诗坛的风景画家”。郝凤乔认为华氏的诗歌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主题都选自普通人们,特别是乡村生活;二是诗歌语言都是为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三是总以不寻常的方法来体现普通事物;四是诗歌在所选的主题环境中寻找人性的自然。
  华兹华斯对普通劳动人们一直带有同情之心,这可从Purkis的《华兹华斯导读》中看出来:华兹华斯希望贵族与普通人们之间有一个联盟,至少在乡村能够这样。他意识到他是支持弱者的,他反对权利转移到金融家和政治经济家手里。
  总之,华兹华斯的诗歌写的不仅是普通的事物,还写了从这些事物中所显露出来的真理与价值。读他的诗就会注意到他对自然的追求,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但他却能从这些琐事中发现富有价值和指导性的东西。华兹华斯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诗人,比如拜伦、雪莱,对英语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卞之琳汉译《孤独的割麦女》中的美
  
  《孤独的割麦女》是华兹华斯早期的一个代表作,用平常而生动真实的语言,表达了自然而真挚的强烈情感,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田园风景画,刻画了一个独自在田间劳作的苏格兰少女形象。我国诗人兼翻译大师卞之琳对这首诗歌的译本受到了很多专家的赞许,本文将结合三美论和五象美论来赏析他的译文。
  1 音美
  诗歌数字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英语诗歌中的眼韵、音步也可说是为了达到形美。而汉语中,尤其是近体诗(律诗、绝句和长句)在每篇字数上都有严格限制,非常工整。这就要求译者尽可能兼顾内容与形式。
  《孤》共有四节,全诗八行一节,各行用抑扬格四音步,译文相应用四音组,各节四行原少一音步,译文未能照办,韵式为aabbccdd,卞对原诗基本上做到了亦步亦趋。在译诗第一节中,前面四行为各行韵:第一行的“个”和第三行的“歌”,第二行的“女”和第四行的“去”;后四行均为双行韵:第五行的“好”和第六行的“调”,第七行的“地”和第八行的“溢”,均为韵母押韵,且附和原诗的韵脚,实现了英诗汉译中音美的对等。第一行译者还通过加词“一个”和语序的调整将句子重心后移和第二行组成的跨行句末照应,附和原诗的节奏,并在艺术效果上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启句不凡。第三行考虑到原文的叠韵,卞运用词的重复来体现韵律,与原诗非常贴近。在接下来的三节译诗中,韵律几乎都与原诗相对应,读上去也是琅琅上口,自然流畅。
  2 形美
  纵观全译诗,句子的长短与原诗刚好照应,真是天合之美。在第一句中,译者在逗号前就用了两个字“看她”,与原诗中的字数相等,用词简练,直爽;第七句也一样,“听啊”两字刚好与“O Listen”对应,而且都用了感叹词。在第二节译诗中,前四行都是逐行对译,忠实地表达了原诗的意义与情感,在后四行的翻译中则进行的词序调整,虽未能逐行对译,但经过调整后的译诗更加上口自然。卞在追求音美时,做到了相应伸缩,在追求形美时也是如此,任何时候都不按部就班,懂得灵活应变。在押韵的形式上也有一定的规律,每一节几乎都是前四行隔行押韵,后四行均为双行韵,同原诗的押韵形式一样,使得整首诗显得非常工整、形式优美。
  3 意美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歌的意境是翻译的关键所在。诗歌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美学实践,是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统一。诗歌的模糊性及其丰富内涵令不同的读者、译者产生不同的感觉。有的诗真有如蒙娜丽莎的笑,100人欣赏她,得出的是100个说法。所以,在译诗时,要体现诗歌的意美,译者首先要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民情风俗等,“意美”必须建立在“信”、“达”的基础上。
  (1)视象美
  卞在翻译《孤》时极为慎重,力求贴近原文。原诗从一开始,就将一幅单身女子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诗歌标题中的solitary在第一时间突出了孤独的意境,接着在一节诗的第一、二、三、五行中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连续使用了single、solitary、by herself、alone四个同意词。
  诗歌第一节主要是展现了一幅一个孤独的割麦女在田间独自割麦的画面。在第二节中,诗人想象联翩,为读者展现了两幅画面,一下子从阿拉伯沙漠到了赫伯里底斯群岛。前四行采用逐行对译,为读者完整地展现了第一幅画:疲惫的结队商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突然听见夜莺清脆婉转的歌声,对于濒临绝境的旅人来说,这天籁之音无异于一份甘霖,一线光明,一眼清泉,一份生机,给人以生的勇气和新的希望。十六行补加了动词“响彻”为原诗所包含,无可挑剔,于是第二幅画面出现了:杜鹃报春,歌声飞越远海,到达了赫伯里底斯群岛。
  整首诗,不管是原诗还是译诗,都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意念中的写生画: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广袤的田野,陷入喧嚣与燥热的寂静,苍茫的天空,带着冬天的气息,却又蕴涵对秋之浓烈的留恋。风越过幽谷,吹起大地,翻滚的麦浪灿烂金黄,那割麦女飘动的长发和拂动的衣裙,她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如同在倾诉悲戚的心声,又似乎希望用歌声打碎四周的沉闷,驱走孤寂的侵袭,然而孤独依然如影相随。
  (2)事象美
  辜正坤指出,事象美指的是诗歌中的典故、情节和篇章结构之类在读者头脑中产生的美感。《孤》虽是一首抒情诗,也不是毫无情节,只是情节性不如叙事诗中的情节性明显。在抒情诗中,叙事成分一般服从于抒情需要,抒情诗比叙事诗更接近诗的本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这四个要素在他们笔下可被随意驱遣,怎么样安排抒情效果浓就怎么样下笔。事实上,事象与物象,有时候是同一物。从这个角度看是事象,从那个角度看,又成了视象。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事象侧重于时间上的序位(包括顺序与逆序)感,而视象却侧重于空间上的画面感。
  《孤》在叙事时间的处理上,诗人独辟蹊径,尽管讲述的是过去的经历,诗人没有通篇运用过去时态,而是以现在时开篇,通过现在时间与过去时间的对比,以时间的现时性拉近了读者、叙事者及割麦女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如临其境,诗人对叙事时间的处理如此巧妙,以至于只有当我们随叙事者在田间漫步,陪同他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聆听割麦女忧伤的歌声之后,直到最后一个诗节,叙事者“爬上山冈”时,我们才发觉原来这只是他讲述的一个故事,而读者能有此发现,是因为真正的过去叙事时间是在最后一个诗节首次出现。
  在第二诗节中,卞抓住了原诗的事象美,由实入虚,在空间上由近及远,以歌声为媒介,由近处农家女的劳动与歌唱过渡到遥远的阿拉伯沙漠和赫伯里底斯群岛。近处农家女及其歌声为实,远处夜莺、杜鹃及其歌声为虚。而且听到了远处夜莺和杜鹃的吟唱,思绪也随之飞到阿拉伯沙漠,飞到赫伯里底斯群岛。这种人声与鸟声的合唱形成一种立体效果,达到空间上的无限扩展。
  (3)义象美
  《孤》中的义象美主要存在与第二节和第三节。在第二节中,并没有直接描写割麦女的歌声是多么的动人,而是采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通过夜莺和杜鹃的歌声来体现割麦女歌声的婉转动听与迷人。卞在翻译中实现音美、形美的同时也实现了义象美,使得割麦女的歌声犹如山涧溪水在身旁潺潺流淌。第四节是对割麦女歌声内容与主题的猜测感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这种猜测主要是为了说明割麦女的孤独,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透过歌声,让读者了解到了一个劳动者的敏锐心灵。
  
  五结语
  
  在英语诗歌中,华兹华斯作为湖畔派的代表,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描写了很多讴歌自然的诗篇,《孤独的割麦女》作为他的一个代表作,很多人都对其进行了翻译。本文是从美学的角度对卞之琳的译本进行了鉴赏,先是对“三美”论及其诗歌鉴赏五象美论进行了适当的解释,然后再以“三美”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辜正坤的五象美论,探讨了译诗中的音美、形美、意美等。本文突破人们一贯以来从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等角度研究翻译理论,从美学的角度进行了翻译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John Purkis.A Preface to Wordsworth.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3] 董素华:《英语名诗赏析》,兴界出版社,1999年。
  [4]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5]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6] 郝凤乔:《华兹华斯和他的诗论》,《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 贺家乐:《孤独的割麦女——一种音乐美学的解读》,《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8] 江枫:《卞之琳的译诗艺术》,《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2期。
  [9]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1年。
  [10] 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 许丽玲:《从美学角度谈诗歌翻译》,《广州师院学报》,1998年第8期。
  [12] 张和:《诗歌翻译中“三美”的功能对等与译者的读者意识》,2003年第5期。
  
  作者简介:唐小田,男,1970—,湖南郴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吉首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自宋至今,作为悲剧人物的岳飞,在文人墨客与野老村夫以及国家舆论主导的共同塑造下出现了多种故事文本,在文学、戏剧等文学艺术中形成了一个岳飞文本系列,这一系列文本又塑造了一个与历史真实大不相同的岳飞形象。岳飞形象经历了从尽忠报国(历史叙述中的岳飞),到民间记忆(民众记忆中的岳飞),再到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中的岳飞)的嬗变。  关键词:岳飞形象尽忠报国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J40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王维的应制诗虽仅存17首,占其诗歌总量的1/20,但对王维的研究仍有重要意义。本文把其应制诗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从他的诗歌呼唤贤君、明臣,渴望无战和平,希望统治者“无为而治”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应制诗在歌功颂德的掩饰下,含蓄地表达自己政治主张的特点,给予王维的应制诗以应有的评价。  关键词:应制诗贤君明臣无战和平无为而治含蓄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王维擅诗名于开元、
期刊
摘要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同时代、不同体制、不同新闻观念、不同价值取向的新闻工作者有着不同的职业观。通过考察新闻职业化的历史和现状,我们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观概括为三种:鼓吹者、旁观者、参与者。  关键词:新闻实践职业观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观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社会对从事某种专业工作人员的较为恒定的角色认定。通过考察新闻职业化的历史和现状,
期刊
摘要文心的浮躁根源于社会市场经济中大众文化的冲击,文章欣赏的粗俗化和写作伦理的情欲化在于社会进入了图文时代后文字符码的挣扎。文章标题制作的颠狂正是在市场大众文化裹挟中的一种“骑墙”。  关键词:标题文化审美粗俗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世道之心,古今殊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笔者观文寥寥,单就古今诗文标题的拟定就能清晰透析出较之古人拟题的随意从容自信大气,当今文人的
期刊
摘要语言是多层次的,因此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在不同层次有所反映。诗歌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所表达的主题或意境意象鲜明,能保证诗文的深层连贯性。对诗歌中的衔接功能和衔接手段进行分析将深化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并为诗歌的翻译提供新的视角。诗歌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语言精练,表现形式多样,其语篇衔接手段独特。  关键词:语层语义特征语篇连贯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Halliday
期刊
摘要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个有趣的话题。本文根据电影片名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的翻译例子,总结了电影片名翻译的三大方法。  关键词:电影片名音译直译意译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尤其以艺术文化交流最为明显,其中电影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把国内的好影片介绍出去,把国外的好影片引进来,翻译在其间占据着
期刊
摘要《聊斋志异》的写作风格极具特色。对其风格翻译方法的探究必将为中国文言小说的文体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传统印象式评价与西方现代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基于Mairs的译本,从声音翻译层面证明此方法在文言小说文体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语音聊斋文体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作为文言小说的顶峰和集大成之作,其独特的风格特征,自问世
期刊
摘要“感物感事”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艺术本源探讨的重要观点,比较科学地揭示了人的主体意识、情感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揭示了文学所反映的对象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情感体验,揭示了艺术的生成规律。这是一种有一定价值的文学理论命题。  关键词:感事感物艺术本源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艺术之本源是文学理论界长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中西方理论界都各有说法。但现在的各种文论或艺术学教材中论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边缘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不断进入电影创作者的观照视野,在中国和韩国都出现了大量表现边缘人的影片,边缘人作为以往在电影中被忽视、被遮蔽的群体由边缘走向中心。由于中、韩两国有着既相似又存在较大差异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两国边缘人电影在表现对象、内容及风格上呈现出既相似又互异的特点。  关键词:边缘人电影对象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任何一种电影现象和电影潮
期刊
摘要文章以电影《天地英雄》为由头,对当前大众媒介传播内容中的性别歧视的现象表征进行了分析,试图从传统历史、文化积淀、传播者心理等层次对现象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思考。  关键词:传播内容女性歧视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前段时间,倍受媒体关注和影迷期待的国产大片《天地英雄》上市公映,其给观众最大的视觉冲击就是这又是一个宣扬男权主位意识的典型。影片中的唯一女性主角是一个可有可无、以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