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时代,几乎所有形式的媒体都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找寻自身的立足之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也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合发展,笔者通过对两种媒体的发展现状、融合形式进行思考,进而思辨混媒体时代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混媒时代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03-02
“互联网启蒙”教会了我们“数字化生存”,0和1这两个人们熟悉而又探究不绝的数字,便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各种媒体也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进入到“大融合”的时代,手机媒体与互联网一起以攻城略地的气势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天下,形成一种令人惊吓的“新媒体现象”,“混媒体时代”已至许久。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混媒时代的悄然而至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中国互联网全面高速发展的10年,全媒体公司已然成为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新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令媒介传播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传媒产业的格局,同时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影响。
“新媒体时代来临”已经不是呼声,而成为了事实,“后浪推前浪”的意味之浓。近几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新一轮的整体上升势头,国家对于新媒体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原生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基于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和传统媒体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日益丰富,运营者从以前的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始注重在差异化服务,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受。目前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媒体新形式如楼宇电视,公交移动媒体等,显而易见,移动媒体在潜移默化的引领着“新媒体”的未来。
文化促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技术与发展的应用也加速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与此同时,每个媒介又可以与动画、广告、新闻等等领域结合,媒介的发展又促进了相应技术产业的发展。毋庸置疑的是,不久的将来,“新媒体”这一名词将会被一个新的名词取代,它概念的退出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就目前来看,“混媒时代”是媒体的主流发展趋势。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形式——混媒时代的衍生品
(一)“新媒体的领跑者”——网络新媒体:包括新闻网站、门户网站、IPTV等。网络新媒体从2006年以来的一个热点就是视频。视频网站从今年来看,仍然在继续发展,爱奇艺、乐视、土豆、酷6、优酷等仍保持着很大的优势,对电视的冲击更加猛烈。值得思考的是,受知识水平以及受众群体等客观条件的影响,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了良性互补。如CCTV与CNTV,一个是传统媒体一个是新媒体,两个媒体平台的播出内容如出一辙,加大了受众的选择性与自由性。
(二)“放在裤兜里的媒体”——手机新媒体:手机新媒体作为电信运营商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载体或媒介,已开展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互联网以上三项主要业务。一机在手,走遍天下不再是深化。通过手机,我们能上网收发邮件、网络聊天、观看网络电视、浏览手机报、视频通话,手机的媒体特征越来越明显,虽,目前受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因素限制,其作为媒体的特征还不能完全发挥出来,但是,在手机普及之后,手机媒体将成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手机媒体以新闻传递为主要传播渠道,与报纸报刊这种传统媒体的性能相对应,无法跳出的限制是,虽内容大相径庭,但是便捷性和随意性大大加强,使得新闻变得无处不在,信息传递无往不入。
(三)“新媒体无处不在”——户外新媒体:如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在户外新媒体中,有人做过这样的描述:“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在电梯里你可以看到电视;在公交车上你可以看到电视;在出租车上你可以看到电视;在城市轻轨和地铁上你也可以看到电视;当你出差时还可以在火车上看到电视;当周围什么都没有时,你还可以掏出手机来看电视……人们曾经对电视的“移动梦想”,如今变成了生动的现实,毫不夸张的说,移动电视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 “延伸新媒体”——衍生新媒体:如博客、播客、微博。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牌照的发放,正式拉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序幕,微博作为博客衍生的新生事物,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它具有无可比拟的时代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微博等媒体使得日志逐渐成为了过去,虽无日记本的厚重感与历史感之外,大大的提高的生活效率和生活节奏。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影响与改变。混媒时代手机智能化降低了短信等媒体的使用率,受技术的发展,文化思想等变化的影响,主流媒体逐渐被各种碎片所替代和占有,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媒体产业的格局也逐渐发生变化。
三、传媒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未来——混媒时代的并驾齐驱
2010年是中国新媒体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互联网网民数超过4亿,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人成为网民,中国已成为世界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这个“第一”,再次见证了中国新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发展的脚步之快。各种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技术不断走向成熟,新媒体的载体、新形态与新材料不断出现,尤其是移动新媒体发展势头最为迅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指出:中国手机用户2010年突破8亿,2011年3月底达到8.9亿,是美国3.03亿手机用户的近3倍。手机用户量的不断增多为新媒体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中,传媒媒体与新媒体联合播报应急效应明显,电视与微博穿插进行联合播报,同时微博提供线索,电视进行及时的关注与追踪,线上线下紧密配合,可见,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在突发灾难面前,优势互补。微博、微信救援成为灾情报道的新利器,它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传统的灾难报道模式,让全社会的救援变得更为高效、透明和有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既竞争又合作,互依互补,均是了解社会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渠道,包括纸媒体在内,虽然它们受到出版周期的限制,在重大事件来临时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是据笔者了解,很多纸媒也都派出记者前往灾区,在事件稍具平息后,这些媒体会根据其独有的属性给我们带来更为深度细致的报道。
比尔·盖茨在上世纪90年代说过“信息在你指尖”,只要我们轻轻的敲击键盘,大量的信息就会跃入眼帘。可以说“新媒体”联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领域,而传统媒体就其发展历程和受众群体,仍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在信息告诉发展的时代,各种媒体的竞争层出不穷,无法避免,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只有互相取代,在笔者看来更多的应该是相互补充。世界新媒体的发展正朝着快速、便捷、实用、大众化大步前进,各种力量会在市场中各自争取到自己的忠实读者或观众,走出自己的一条发展之路。
可以预见,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还将更深刻地改变世界,同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传媒业的未来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历史告诉未来,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永远无法预测未来,所以我们不去预测未来,我们只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 赵蓓,《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与媒介利益》[D],山东大学,2006.5.10。
[2]乔洁琼、薛迎宾,《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和隐忧》[J],传媒观察,2010.11。
[3]顾程,《混媒时代的媒体接触》[J],中国广告,2009.12。
[3]路红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合——以四川卫视为例简析雅安地震中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新媒体的联合》,科讯广电网,2013.4.21。http://bc.tech-ex.com/2013/cabletv/34385.html
作者简介:孟雯,任职于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学历:2011级戏剧与影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创作理论。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混媒时代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03-02
“互联网启蒙”教会了我们“数字化生存”,0和1这两个人们熟悉而又探究不绝的数字,便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各种媒体也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进入到“大融合”的时代,手机媒体与互联网一起以攻城略地的气势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天下,形成一种令人惊吓的“新媒体现象”,“混媒体时代”已至许久。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混媒时代的悄然而至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中国互联网全面高速发展的10年,全媒体公司已然成为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新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令媒介传播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传媒产业的格局,同时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影响。
“新媒体时代来临”已经不是呼声,而成为了事实,“后浪推前浪”的意味之浓。近几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新一轮的整体上升势头,国家对于新媒体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原生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基于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和传统媒体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日益丰富,运营者从以前的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始注重在差异化服务,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受。目前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媒体新形式如楼宇电视,公交移动媒体等,显而易见,移动媒体在潜移默化的引领着“新媒体”的未来。
文化促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技术与发展的应用也加速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与此同时,每个媒介又可以与动画、广告、新闻等等领域结合,媒介的发展又促进了相应技术产业的发展。毋庸置疑的是,不久的将来,“新媒体”这一名词将会被一个新的名词取代,它概念的退出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就目前来看,“混媒时代”是媒体的主流发展趋势。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形式——混媒时代的衍生品
(一)“新媒体的领跑者”——网络新媒体:包括新闻网站、门户网站、IPTV等。网络新媒体从2006年以来的一个热点就是视频。视频网站从今年来看,仍然在继续发展,爱奇艺、乐视、土豆、酷6、优酷等仍保持着很大的优势,对电视的冲击更加猛烈。值得思考的是,受知识水平以及受众群体等客观条件的影响,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了良性互补。如CCTV与CNTV,一个是传统媒体一个是新媒体,两个媒体平台的播出内容如出一辙,加大了受众的选择性与自由性。
(二)“放在裤兜里的媒体”——手机新媒体:手机新媒体作为电信运营商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载体或媒介,已开展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互联网以上三项主要业务。一机在手,走遍天下不再是深化。通过手机,我们能上网收发邮件、网络聊天、观看网络电视、浏览手机报、视频通话,手机的媒体特征越来越明显,虽,目前受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因素限制,其作为媒体的特征还不能完全发挥出来,但是,在手机普及之后,手机媒体将成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手机媒体以新闻传递为主要传播渠道,与报纸报刊这种传统媒体的性能相对应,无法跳出的限制是,虽内容大相径庭,但是便捷性和随意性大大加强,使得新闻变得无处不在,信息传递无往不入。
(三)“新媒体无处不在”——户外新媒体:如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在户外新媒体中,有人做过这样的描述:“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在电梯里你可以看到电视;在公交车上你可以看到电视;在出租车上你可以看到电视;在城市轻轨和地铁上你也可以看到电视;当你出差时还可以在火车上看到电视;当周围什么都没有时,你还可以掏出手机来看电视……人们曾经对电视的“移动梦想”,如今变成了生动的现实,毫不夸张的说,移动电视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 “延伸新媒体”——衍生新媒体:如博客、播客、微博。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牌照的发放,正式拉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序幕,微博作为博客衍生的新生事物,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它具有无可比拟的时代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微博等媒体使得日志逐渐成为了过去,虽无日记本的厚重感与历史感之外,大大的提高的生活效率和生活节奏。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影响与改变。混媒时代手机智能化降低了短信等媒体的使用率,受技术的发展,文化思想等变化的影响,主流媒体逐渐被各种碎片所替代和占有,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媒体产业的格局也逐渐发生变化。
三、传媒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未来——混媒时代的并驾齐驱
2010年是中国新媒体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互联网网民数超过4亿,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人成为网民,中国已成为世界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这个“第一”,再次见证了中国新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发展的脚步之快。各种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技术不断走向成熟,新媒体的载体、新形态与新材料不断出现,尤其是移动新媒体发展势头最为迅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指出:中国手机用户2010年突破8亿,2011年3月底达到8.9亿,是美国3.03亿手机用户的近3倍。手机用户量的不断增多为新媒体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中,传媒媒体与新媒体联合播报应急效应明显,电视与微博穿插进行联合播报,同时微博提供线索,电视进行及时的关注与追踪,线上线下紧密配合,可见,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在突发灾难面前,优势互补。微博、微信救援成为灾情报道的新利器,它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传统的灾难报道模式,让全社会的救援变得更为高效、透明和有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既竞争又合作,互依互补,均是了解社会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渠道,包括纸媒体在内,虽然它们受到出版周期的限制,在重大事件来临时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是据笔者了解,很多纸媒也都派出记者前往灾区,在事件稍具平息后,这些媒体会根据其独有的属性给我们带来更为深度细致的报道。
比尔·盖茨在上世纪90年代说过“信息在你指尖”,只要我们轻轻的敲击键盘,大量的信息就会跃入眼帘。可以说“新媒体”联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领域,而传统媒体就其发展历程和受众群体,仍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在信息告诉发展的时代,各种媒体的竞争层出不穷,无法避免,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只有互相取代,在笔者看来更多的应该是相互补充。世界新媒体的发展正朝着快速、便捷、实用、大众化大步前进,各种力量会在市场中各自争取到自己的忠实读者或观众,走出自己的一条发展之路。
可以预见,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还将更深刻地改变世界,同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传媒业的未来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历史告诉未来,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永远无法预测未来,所以我们不去预测未来,我们只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 赵蓓,《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与媒介利益》[D],山东大学,2006.5.10。
[2]乔洁琼、薛迎宾,《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和隐忧》[J],传媒观察,2010.11。
[3]顾程,《混媒时代的媒体接触》[J],中国广告,2009.12。
[3]路红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合——以四川卫视为例简析雅安地震中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新媒体的联合》,科讯广电网,2013.4.21。http://bc.tech-ex.com/2013/cabletv/34385.html
作者简介:孟雯,任职于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学历:2011级戏剧与影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创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