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叙述之“轻”应对现实之“重”的殊途同归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21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和中国作家都擅长以“轻逸”的文学形式来应对现代社会的紧张关系。但两人在叙述之“轻”和现实之“重”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卡尔维诺倾向于前者,而余华却更着重于后者。本文试分析两位作家的叙事策略因此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特性及其原因,并以此关照不同叙事策略带来的阅读体验差异。
  关键词:卡尔维诺; 余华; 轻逸; 沉重; 叙事策略
  卡尔维诺和余华对小说技术上的改革都非常热衷,他们的作品都回避了对沉重主题的直接摹写,匠心独运地从时间结构空间化、叙述语言轻逸化、小说文类戏仿性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减负”,以此达到“以轻述重”的叙事效果。然而在以“轻逸”表述“沉重”的侧重维度上,二者却有不同选择。
  卡尔维诺侧重在化解生活中的种种困顿。他以“化重为轻”的策略创造了颇具意味的情境意象,将自己对社会、历史、生活的独特感知以“陌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挑战人们习惯化、规约化的认知路径。如在《树上的男爵》的表层结构中极力勾画男爵的树上人生,然而“虚设”的树上生活与“实在”地面生活的相互作用、较量,又形成了叙述的潜在结构。他以此提示读者:地面上的生活中诸多问题才更值得反思。“树”这个根植与地面却向上生长的生命特征的意象,实际上也象征了在地面上生活不得实现的理想的一条可能性出路。卡尔维诺似乎有意回避现实社会所奉行的官方价值构成,化解了对现代性意识围困的凝重体验。他以返璞归真的单纯眼光看待人们怯于面对的现实问题,让苦难深重的现实以隐性的方式融化在充满诗性的文学思维中,并在小说中为人们提供一个超越“沉重”的栖息地。
  余华小说的“以轻述重”本质上还是围绕“重”展开的。其小说着力点在于利用语言、形式、结构的轻松,与沉重的主题产生强烈的反差或者说是一种违和感,从而构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冲击力量。“以轻击重”去迫使人们去面对丑陋的人性阴暗面。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故事时间突破僵化的线性发展,以空间化的方式将所有的过去、未来都指向当下。人物成为站在时空中央的一个符号,其身上理性、道德等社会标识都被作家删减,所有的行动选择都源自于原初人性、生存的欲望。于是疯子的自戕可以表现出摇曳的美感;死亡的鲜血看上去像绽放的花朵;尖锐的“呼喊”也温和的“细雨”中稀释出幽默和甜蜜等等。这种“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更自由地接近了真实”。[1]以《现实一种》为例,小说中第一次死亡是引起后面连环相杀的起点,凶手皮皮是个孩子,他还没有学会用成人的理性规约自己的行动,也没有所谓道德伦理意识,他的行动全凭自己本能的意识。皮皮摔死弟弟时并没有觉得害怕,反而觉得“轻松了不少”,看见父亲们为此打架甚至还很高兴,从始至终他都没意识到自己造成堂弟的死亡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皮皮身上表现出人类抛开理性和社会制约之下的最为原始的人性欲望——对暴力的迷醉,这才是导致一个家庭家破人亡的始作俑者。似乎为了印证这一点,余华以舒缓到近似优雅的口吻描写了每一个死亡场面。皮皮发现婴儿死了,“他俯下身去察看,发现血是从脑袋里流出来的,留在地上像一朵花似的在慢吞吞开放着。”[2]这种轻松到荒诞滑稽的叙述反而凸显了人在面对死亡和暴力时变态的快意和麻木残忍,作者意在告诉我们这才是人们面对死亡和暴力时最为真实的反映。人们精心掩饰现实生存中那些沉重表象被这种“轻”的叙述狠狠击碎,而对人性的本质、生命处境的凝重反思得到了彰显。如同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状态,只要再加上一根小小的稻草就能摧毁历史粉饰的表象,暴露出被遮蔽的真实。这时的“轻”比“重”还要有力。
  “伟大的小说家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但是从他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他又是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3]卡尔维诺和余华“以轻述重”的叙事策略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早在作家的生命体验中便通过“在场”参与,对他们的审美情致和创作动力埋下了伏笔。卡尔维诺在圣莫雷的成长环境和反德意志法西斯的游击战经历不仅为他提供了文学想象的素材,也让他看到了揶揄、自嘲的轻松态度对现实苦难化解。余华童年对于医院的记忆养成了他面对死亡、消逝这类沉重问题的别样思考方式。而文化大革命的中非常态的社会,非理性的人际,也启蒙了他对现实荒诞的认知。
  而在“以轻述重”的风格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各自坚守在自己时代文化立场之上,对现实形成观照,最终构成了两位作家叙事策略上“化重为轻”和“以轻击重”的选择。卡尔维诺选择“化重为轻”,是出于对二战后意大利兴起的新现实主义文学进行反驳。这种思潮将文學置于政治的制控之下,把文学驱赶向狭隘的牢笼,造成一种“惰性的负重”。基于此,卡尔维诺毅拒绝再现式地摹写现实,主张以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去观察现实,淡化了现实真实的轮廓,并将之投射在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世界中。在另一种观察角度和逻辑方法的化学作用下,现实中不得不面对的严肃问题化解成了轻灵、愉悦的叙述话语,反而能显示出一种生意盎然的诗性智慧。
  80年代中后期,“新历史主义”的创作风潮席卷中国文坛。这种思潮打破文学“虚”与历史“真”之间的对立状态,强调对历史的文化性阐发。认定所谓真实的历史只存在于想象中,放弃了对宏大历史叙事的追求,转而向边缘化、微观化的素材中寻找历史的真实。[4]与同时代小说家一样,余华也受到这种风潮的感染。他一改以往作品的甜蜜忧伤,转而尝试拉开了视象和感觉的距离,以平缓的语调将现实的苦难推向顶峰,最后瞬间释放之前所积累的巨大情感力量,造成“空虚之轻沉重地压在生命之上”[5]。“人生的重量和命运的空旷”便在其中得以显现。综上所述,二者都实现了对传统叙述模式的有效反叛,挫败了传统小说提供的既定视野。卡尔维诺在侧重“叙述之轻”的基础上形成的“化重为轻”的叙事策略。他以“轻”构成观察“重”的视角,分解了现实的沉重质感,通过在文学中整合出一个稳定的精神机制,以此拯救现代人日渐混乱的精神秩序。余华在着力表现“现实之重”的基础上选择的“以轻击重”的写作技巧,他以“轻”构成冲击“重”的武器,加重了对现实生存的苦重体验,通过分解传统观念的价值,破坏日常认知经验的稳定机制,迫使读者看清历史现实的本质。而小说通过对传统阅读经验的否定,重新建立作家与读者的交流模式,为读者观照历史现实提供了一条非常规的思维逻辑,小说也以此实现了文本意义阐释的多重可能。通过读者加入自我经验的阅读理解,“使我们能够系统地阐述我们自己,发现我们至今仍未意识到的内在世界。”[6],以此穿透现实的表象深入地反思的人们的生存之境。
  注释:
  [1]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虚伪的作品[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p165.
  [2]余华.朋友·现实一种[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p16.
  [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p238.
  [4]参考杨承磊.无法远行的冒险之旅——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J].山东文学.2006(1),60-63.p60.
  [5]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p131.
  [6]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p191.
  参考文献:
  [1]余华.朋友·现实一种[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p16.
  [2]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虚伪的作品[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3]卡尔维诺.卡尔维诺文集(六卷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4]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5]杨承磊.无法远行的冒险之旅——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J].山东文学.2006(1).
  [6]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7]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课题项目:
  上饶师范学院校级自选课题《“化重为轻”和“以轻击重”——卡尔维诺和余华小说叙事策略比较研究》(批准号:201716)。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越来越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开始引进和推行相关的“非遗”文化课程内容,力求展现自身的专业特色,培养综合技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将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英歌,在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为例,尝试性的为“非遗”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长效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艺术教育;潮阳英歌;长效发展机制  近年来
期刊
摘 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道具舞蹈是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道具种类繁多,其中头顶道具的舞蹈技艺是最具特色的,技巧精湛,道具舞的美与人体动作的美交织一起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选取北方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蒙古族,从个头顶道具舞蹈的形成原因,表现方式入手增加对头顶道具舞蹈的了解。逐步加深对头顶道具的认识,深刻了解“盅碗”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发展与运用,并结合舞蹈作品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沉淀其中的历史文化
期刊
《共和国识别码》《共和围之路》的作者李忠杰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在书中,他精心总结出311个关键词,从不同的侧面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者把这些关键词称为“识别码”。一个个“识别码”,就是一個个小传、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过程、一个个领域、一幅幅素描,就是一个个据以识别、定位的经纬度节点。把这些“经纬度节点”汇总起来,就从总体上呈现出共和国的基本面貌,展示出共和国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时代特
期刊
摘 要:研究文化记忆空间的后现代重生,是应对当今中国广遭诟病的千城一面现象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传统文化的纪念性与其在城市空间规划中的“活态”利用,客观展现古城扬州地域风貌,剖析其特质,对城市空间规划提出具体可行的理论与实施建议,并对中国城市历史脉络的延续性作出更多思考。这是一个起点,更是一个中国城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文化记忆;重生; 城市空间规划;扬州  引言  当今世
期刊
摘 要:电影《海街日记》由吉田秋生创作的同名漫画改编,传承了电影大师是枝裕和一贯的传统日式美学风格,以安静美好的画面、自然流畅的节奏将镜头对准了发生在古城镰仓的香田家的四姐妹,将一个有关情感、时间以及人生的故事娓娓道来,用生活诠释了爱与理解。在是枝裕和的影像世界中,人物间细腻的情感往往通过生活中具象化的事物以及真实平凡的点滴细节呈现出来,体现着日式美学独具的魅力与哲思,引发人们关于生命的意义以及人
期刊
摘 要:遥远的大兴安岭,广袤的原始森林,神秘的山神,久居的鄂伦春人,最后一位萨满。时代在变迁,森林在消逝,族人在迁徙,一切似乎都在改变。在这样一个原始与现代文明更迭过度的特殊时期,编导孙曾田将触角伸向了远离主流社会的边缘地带,用镜头记录下这部人类学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并通过对孟金福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展现了边缘民族多样的生存状态、新旧文明的碰撞中鄂伦春族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心灵景观。本文试图
期刊
摘 要:后现代主义主要以非理性主义和解构主义为思想根源,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催生的文艺作品中也诠释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记忆碎片》就是遵循了这样一种创作范式,本文试图借助其影像的叙事风格来分析它所呈现给观众的后现代主义审美体验。  关键词:记忆碎片;后现代主义;影像叙事;解构  2000年,由诺兰执导的悬疑惊悚类型影片《忘忆碎片》上映,影片以碎片化、戏谑化的叙事方式和极具悬念感受到了众多影迷的追
期刊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这种紧张的社会生活氛围,人们对于家具的各方面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人们不仅仅只是关注于家具的功能性设计方面,也越来越关注其趣味性方面的设计。文章旨以“嘟嘟椅”的设计研究为例,对功能与趣味共生这一理念进行研究,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  关键词:多功能;趣味性;共生;椅子  引言:多功能家具设计一直以来在现代家具设计中都非常重要,随着人
期刊
摘 要: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必备工具,起内容和形式均反映了一定历史,地理和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心理状态。同时,作为社会文化的的一个主要载体,语言又反应了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当语言被人类用来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或进行有声思维时,能够唤起人们的各种想象并产生与之密切相关的心里反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也日益增加,汉哈译制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富阳文村改造设计,通过对比现实文村所处的语境与改造后的文村,来阐述文村营造的一种中国本土的乡村建筑类型;文章浅析文村通过一种现代语言来表现当代建筑,用建筑追摩自然,向自然学习,尊重在地生活习惯,自发并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文村重新拾起被遗弃的建造手法,营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表现本土精神。  关键词:文村;本土;自然材料;营造  一、现实:当代语境下的文村  炎炎夏日,清晨初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