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则“京东年会”新闻,人们分明要表达对刘老板这桩婚姻的不满或调侃——其实,人家两口子你情我愿,干卿何事
本刊学术召集人,趋势观察家,著有《少数派》《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一条有关刘强东邀请王力宏夫妇参加京东年会的新闻,获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最后一张图,王力宏老婆偷看刘强东,刘强东老婆偷看王力宏。几个眉来眼去,要换着偷偷来的感觉。”获赞较多的评论还有“王力宏与刘强东应该互换一下老婆”或“刘强东配不上奶茶”等等。客官,这则新闻的主题可是“京东年会”哎。
人们对京东年会不关心,似乎只盯着刘强东的老婆。这就是所谓“后真相”时代吧。牛津词典公布“后真相”(Post-truth)年度新词,意指“相对于情感及个人信念,客观事实对形成民意只有相对小的影响”。说白点,就是人们不太关心一则新闻的客观事实,只关心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或信念,多数情形下是借题发挥。
比如这则“京东年会”新闻,一放到网上,完全变成了某些网民的橡皮泥,随便捏咕,从中可以看到群体心理。在移动手机端,有人阅读新闻的目的就是找乐,有人就是发泄一下情绪。新闻的功能真的变了吗?
“后真相”更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社会。如果社会是八卦的,“后真相”就是八卦的;如果社会是戾气深重的,那“后真相”就是戾气深重的。只是新闻的“所指”往往被置换,置换成群体意识或无意识。
我提出另类传播学“需求-满足”理论:人们接触新闻,是因为新闻或资讯满足了他们的某种欲望;反之,那些不能满足其欲望的新闻,他们或者看也不看,或者看了也不信。这则“京东年会”新闻,一些群体分明要表达对刘老板这桩婚姻的不满或调侃——其中夹杂着仇富心理。
在“后真相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只是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谎话、流言、绯闻在网络上广泛的流传,呈现出真相的样子。这就导致民粹盛行,据称,特朗普团队利用了一这点,按照人们的喜好推送他们所喜欢的资讯。“给我68个点赞,我就分析出你是谁”,而特朗普的高参班农就是这家大数据公司的股东。
“后真相”当然有积极方面,像所有新媒体一样,谎言夹杂着真知和真相。一个事件,往往有主文本和次文本,有主線和辅线,在网上,人们关注的次文本或辅线可能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点。比如,2011年5月13日,为表彰破盗窃案有功,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网友发现,图片右侧锦旗上“撼祖国强盛”中的“撼”字是错别字,应为“捍”。故宫相关负责人表示,“撼”字没错,显得厚重。然后这则新闻和故宫副院长的图片就被网友玩坏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要这桩失窃案表达对故宫的不满,尤其是对故宫管理不善的不满。失窃事件只是提供一个突破口,群体关注就激光制导一样打向故宫管理弊端。至于那个失窃案反而没多少人关心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因为新媒体赋权——让过去没权利表达不满的民众,狠狠地表达了一番情绪和看法,不管你新闻的主题说的是什么,反正我只表达我要表达的,只发泄我想发泄的。
特朗普竞选时可以在推特上大放厥词,没人追究真相,大众狂欢着对希拉里代表的精英们的嘲弄。保罗·克鲁格曼指出,这种无知成了力量,选战与治理完全不同,混不吝对拉票是好事,对执政可不是什么好事。像《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渠道虽然先入为主地不喜欢特朗普,但它拥有防止出现事实错误的正规系统,不会胡来。
经上说,舌头在身体里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呐,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传播就是盯住可笑“槽点”,严肃新闻真的没人关心了吗?当然不是。放心吧,到利益攸关的大是大非问题时,比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经济不景气,他们自然会关注那些真新闻的,也会表达真观点的。
本刊学术召集人,趋势观察家,著有《少数派》《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一条有关刘强东邀请王力宏夫妇参加京东年会的新闻,获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最后一张图,王力宏老婆偷看刘强东,刘强东老婆偷看王力宏。几个眉来眼去,要换着偷偷来的感觉。”获赞较多的评论还有“王力宏与刘强东应该互换一下老婆”或“刘强东配不上奶茶”等等。客官,这则新闻的主题可是“京东年会”哎。
人们对京东年会不关心,似乎只盯着刘强东的老婆。这就是所谓“后真相”时代吧。牛津词典公布“后真相”(Post-truth)年度新词,意指“相对于情感及个人信念,客观事实对形成民意只有相对小的影响”。说白点,就是人们不太关心一则新闻的客观事实,只关心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或信念,多数情形下是借题发挥。
比如这则“京东年会”新闻,一放到网上,完全变成了某些网民的橡皮泥,随便捏咕,从中可以看到群体心理。在移动手机端,有人阅读新闻的目的就是找乐,有人就是发泄一下情绪。新闻的功能真的变了吗?
“后真相”更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社会。如果社会是八卦的,“后真相”就是八卦的;如果社会是戾气深重的,那“后真相”就是戾气深重的。只是新闻的“所指”往往被置换,置换成群体意识或无意识。
我提出另类传播学“需求-满足”理论:人们接触新闻,是因为新闻或资讯满足了他们的某种欲望;反之,那些不能满足其欲望的新闻,他们或者看也不看,或者看了也不信。这则“京东年会”新闻,一些群体分明要表达对刘老板这桩婚姻的不满或调侃——其中夹杂着仇富心理。
在“后真相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只是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谎话、流言、绯闻在网络上广泛的流传,呈现出真相的样子。这就导致民粹盛行,据称,特朗普团队利用了一这点,按照人们的喜好推送他们所喜欢的资讯。“给我68个点赞,我就分析出你是谁”,而特朗普的高参班农就是这家大数据公司的股东。
“后真相”当然有积极方面,像所有新媒体一样,谎言夹杂着真知和真相。一个事件,往往有主文本和次文本,有主線和辅线,在网上,人们关注的次文本或辅线可能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点。比如,2011年5月13日,为表彰破盗窃案有功,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网友发现,图片右侧锦旗上“撼祖国强盛”中的“撼”字是错别字,应为“捍”。故宫相关负责人表示,“撼”字没错,显得厚重。然后这则新闻和故宫副院长的图片就被网友玩坏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要这桩失窃案表达对故宫的不满,尤其是对故宫管理不善的不满。失窃事件只是提供一个突破口,群体关注就激光制导一样打向故宫管理弊端。至于那个失窃案反而没多少人关心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因为新媒体赋权——让过去没权利表达不满的民众,狠狠地表达了一番情绪和看法,不管你新闻的主题说的是什么,反正我只表达我要表达的,只发泄我想发泄的。
特朗普竞选时可以在推特上大放厥词,没人追究真相,大众狂欢着对希拉里代表的精英们的嘲弄。保罗·克鲁格曼指出,这种无知成了力量,选战与治理完全不同,混不吝对拉票是好事,对执政可不是什么好事。像《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渠道虽然先入为主地不喜欢特朗普,但它拥有防止出现事实错误的正规系统,不会胡来。
经上说,舌头在身体里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呐,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传播就是盯住可笑“槽点”,严肃新闻真的没人关心了吗?当然不是。放心吧,到利益攸关的大是大非问题时,比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经济不景气,他们自然会关注那些真新闻的,也会表达真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