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素质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a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职业是不是一个可与医生、律师相提并论的专门职业?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究竟如何?这是各国学者长期讨论的问题。从当前理论界讨论的观点看,教师的专业化不是“是”还是“否”的问题,而是专业化程度“高”与“低”的问题。比较多的观点还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只不过从教师职业和专门职业的特征比照看,发现教师职业离成熟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教师职业只能说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或“半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一)教师素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1.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
  教育几乎与人类社会有同样长的历史,这一事实说明了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职业,其社会功能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专业的社会功能属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须具备较高的专业道德,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以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责,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专业社会功能的实现。可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教育观念陈旧;专业知识更新缓慢,知识面狭窄;教学技能技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实践;心理素质较差;专业意识淡薄等。显然,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与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也正是人们把教师看作是半专业的原因之一。人们对教育专业所期望的是能使教师工作专业化,使教师超越“能干的教书匠”而成为“专业的教育家”。
  2.专业化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国学者叶澜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唐松林等人提出了三维一体的教师的教育素质结构,即教师素质包括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三方面。林崇德则围绕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自我监控能力及教学行为与策略五个内容对教师素质进行研究。
  综观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可以看出各种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清楚的看到,专业化的教师应该在如下方面加强自身修养:教师道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身心素质等方面。
  (1)崇高的师德修养
  对于教师来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前提和内在动力,是理论素养、教育思想和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基础,是走向教育教学成功的基石。要敬业首先得爱业。热爱教育事业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热爱学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的核心就是对学生无私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高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包含着理想与事业心。
  (2)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标志。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作为专家型教师要树立尊重爱护学生,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树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的教师观;树立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千差万别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学生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教育应不断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尽可能发展的学生观。
  (3)复合的知识结构
  陶行知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有人讲教师应是个“杂家”,言下之意,就是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之精华,形成纵横交织的呈“T”型的知识结构,“T”字中的“-”表示渊博的知识面,“I”表示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离不开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其二是广博的文化修养,其三是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其四是教师在面临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相关知识,即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
  (4)多元化的能力结构
  要创造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具有特有的能力素质结构: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学设计和教育加工能力;清晰、准确、生动、简约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思想教育能力;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善于与学生沟通的交往能力;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课题的总结、实验、科学论证的研究能力;吸收并运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专家型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根本所在。
  (5)身心素质
  教师的行为,主要是通过他们在身心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表现出来的。高教育教学质量,必伴随着教师的健康身心素质而产生。一个成功的教师需要具有的心理素质很多,诸如温和、理解、友好、负责、热情、幽默、诚恳、耐心、宽容、好奇、富有想象力等。其中好奇、宽容、耐心是必不可少的。
  (二)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策略
  1.教师专业化建设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
  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既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因此,要使教师这个职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使教师不断激发光荣感,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就是大势所趋,就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事实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逐步加大了对教师专业化的法律认定,《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逐一出台,以及教师资格认定的全面实施,已是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推进了教师专业化进程。
  2.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使我们的教师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反映到师资的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知识的培养,转向对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价值、专业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由只重视职前培养,转向强调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强调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和在职培训机构应合而为一。职前教师教育应能够使未来教师具备他们今后整个专业生涯中完成许多教学专业任务所必需的大多数或全部的能力,能获得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所有知识结构和态度。职后教师教育着重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骨干教师;着重于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培养教育教学专家。
  (1)调整职前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忽视了教师教学工作的专业要求,这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教师的专业课程单一;教育理论课时过少;教育实习时间偏短等。在校生很难积累个人的实践知识和形成教育教学技能。这些难以全面体现教师专业特殊性和专业化目标的要求。
  针对课程设置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增加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和课时比例;另一方面是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一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实践的基础,因此强化实践性课程要做到:以教师需要为本,强调操作性;以教育发展、学校发展要求为导向,强调使用性;以培养教师创造能力为主,强调实践性。除了增加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外,还可以开设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的课程论、以教育过程为主的教学论、以教师行动研究为主的教育研究方法。此外还要建立教师教育专业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环境。
  (2)加强职后教师的培训力度
  职后教师培训的目的具有多重性。如取得学历、学位或晋升等级资格,更新知识、增加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等等。但就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而言,应该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着眼,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高标准、复合型的教师。
  教师的工作岗位主要在中小学课堂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教学和课堂实践中产生的,中小学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基地,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重视中小学校的作用,谋求中小学校的积极参与,可以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更可以使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因此让中小学校积极参与教师在职进修,实施“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概念: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生死观教育等等,名称多样,概念表述不一,但所有的概念其理念都涵盖了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创造提升生命的价值。笔者将借用生死观教育概念来探讨这一问题。    生死观教育的提出    生死观教育的兴起是现代人反
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术界对何谓全球化有三种解释,一是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是美国化;二是认为全球化是对经济技术资源进行全球范围的优化
当我惊闻赵雨亭同志离世的噩耗后,不胜伤感!他住院,我知道,但他过世的消息,家属却一直对我保密,我是两个月之后才知道的。雨亭同志小我两岁,却先我而去,遭此变故,昔日交往的
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培养存在的缺陷  1.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在增设新的非师范专业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考虑学校自身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没有做比较全面的市场调研工作,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也缺乏比较全面的规划、充分的论证和严格的审批程序,没有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从而设置了一些社会需求不大的专业。一是专业划分过
为了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管理水平,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教育部对各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水平的综合测评,是检查和评价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促进学校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管理的宏观视角看,评
稳定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人们得不到基本的安全保障,就谈不上发展经济。目前,我国整个社会正处于平稳的发展时期,但是突发事件的偶然性、严重性也考验着各级政府。特别是SARS病毒的爆发,让人们了解到了建立公共安全机制的紧迫性,也考验着政府对安全问题的干预能力。稳定同样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高校一切事务的底线。    安全危机的概念与特点    1.安全危机的概念  “安全
人脸特征点定位就是在一副包含人脸的图像中定位出预定义的面部形状点的过程。对视频图像序列中的人脸进行特征点定位相比于静态图像更具有难度,同时应用前景也更加广泛。目前
辅导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现实存在。这种“现实的存在”,要求校园内部各要素必须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协同并进的和谐状态。学校内部的和谐要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发展与稳定的和谐;教学科研与质量管理的和谐;物质环境建设与精神环境建设的和谐等。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学校内部各要
莱钢型钢2×265 m2烧结混匀料配料系统通过工艺技术的优化与改进使配料系统日产混匀料能力由15 000 t提高到了18 000 t,配料能力提高了20%,混匀料中的大块杂物明显减少,配料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监控设备被广泛应用在安全监视领域,对智能监控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智能监控系统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主要实现对监控场景中的目标进行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