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旨在提升我国教育综合水平。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便是为了贯彻这一目标,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将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要求合理融入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发展型人才。在这种形势下,高中地理教师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构建更符合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以促使他们在更具实效性的地理课堂中全面提升自身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
一、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接,增强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其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其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过于学术化,学生为了应对考试,总是习惯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这些抽象知识概念,如此不仅导致他们出现反感、厌恶等负面情绪,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效果,切实阻碍了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接,如此不仅可以借助生活问题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还能加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程度,通过增强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实际生活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首先提出常见话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商业街大都在城市中心附近,交通便利、购物点多便是市中心的标志,由此可见,商业中心的形成离不开交通的支持。将这种观点放大来看,经济水平高的城市同样具有交通运输线路广的特征,而偏远地区之所以经济落后,是因为他们在交通运输上存在困难。”我借助这一生活常见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这一知识点,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的主观感知能力。
二、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德育,发挥地理学科的人文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地理教育应突出其人文功能,即教师在进行知识教授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格品质得到均衡发展,这不仅是地理学科的特性,更是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由此出发,地理教师可在地理知识教学中有机融入德育,将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相连接,让学生通过分析自然地理与人类现象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发展应遵循的客观要求,以实现人文地理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并促使他们逐渐成为具备优秀人地协调观的和谐世界建设者。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课时,我利用多组图让学生观看荒漠化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通过总结相关地理知识可以发现,当土地缺少水分和养分时,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久而久之,水土流失的现象便会愈加严重,继而形成一个土地失去生产力的恶性循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除去气候变异和自然灾害,人类干扰占据相当高的比重。这时,学生已经可以从所学地理知识中认识到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相关形成原因,这时再让他们思考分析对应的治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其分析地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促使其建立正确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根据学生认知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地理教学的创新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既应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地理教学的整体性和基础性,又需具有创新性质,如此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高中地理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结构性,教师若想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思维,需进一步增强地理教学的灵活性,即根据地理知识的特性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最优化。为了满足这一目标,教师可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根据主题将相关内容整合为知识模块,利用生成性教学法来实现地理各部分知识的相互支持,以确保学生在延续性地理学习中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这一章时,单元中涉及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化以及城市化三方面的内容,我便将这两课中涉及的三部分知识点进行整合,除去教材中举例的东北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外,我添加了华北地区作为补充,带领学生分析三个地理特征不同区域中农业、工业与城市化的发展差异。如:在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时,以表格的形式将东北、华北、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各项特征对比列出,如此便可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发展特点的不同,以达到深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知识体系,确保地理知识的整体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模式的革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为主要载体的电子终端设备成为现代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教师合理利用这些信息设备易操作、易传播、易储存的优势,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厚的自然现象和人文常识,其所对应的庞大知识体系是目前高中生的一大困扰,他们在复习时常常因为知识体系存在漏洞而未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据此,教师可利用资源丰富、操作方便的信息化工具构建知识体系,以让学生建立起更系统、更完整的复习框架。例如:在复习“气压带和风带”这课时,由于本课中包含的细节知识较多且抽象性较高,我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为学生构建了直观性强且系统完善度较高的复习大纲。复习大纲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节奏帶领学生逐步深入知识点,还附上相应的动态图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如:复习大纲以知识模块的形式列出了“风的方向”“气压低、风带的分布”等细节知识,再配上flash动画来讲解“三圈环流”这一重点内容,整个知识框架系统且完整,学生在复习时也能借助相关网络资源补全自身学习漏洞,切实确保了地理知识的整体性。
新课改视域下的地理教学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旨在让他们在提高地理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此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方针。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结合生活问题、融入德育元素、整合课程内容与借助信息技术等方式提高教学的现实价值,以让学生在更具实用性、人文性、创新性与整体性的地理课堂中全面提升自身学习能力,进而达到有效推动其核心素养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责编
一、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接,增强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其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其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过于学术化,学生为了应对考试,总是习惯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这些抽象知识概念,如此不仅导致他们出现反感、厌恶等负面情绪,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效果,切实阻碍了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接,如此不仅可以借助生活问题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还能加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程度,通过增强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实际生活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首先提出常见话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商业街大都在城市中心附近,交通便利、购物点多便是市中心的标志,由此可见,商业中心的形成离不开交通的支持。将这种观点放大来看,经济水平高的城市同样具有交通运输线路广的特征,而偏远地区之所以经济落后,是因为他们在交通运输上存在困难。”我借助这一生活常见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这一知识点,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的主观感知能力。
二、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德育,发挥地理学科的人文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地理教育应突出其人文功能,即教师在进行知识教授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格品质得到均衡发展,这不仅是地理学科的特性,更是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由此出发,地理教师可在地理知识教学中有机融入德育,将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相连接,让学生通过分析自然地理与人类现象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发展应遵循的客观要求,以实现人文地理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并促使他们逐渐成为具备优秀人地协调观的和谐世界建设者。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课时,我利用多组图让学生观看荒漠化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通过总结相关地理知识可以发现,当土地缺少水分和养分时,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久而久之,水土流失的现象便会愈加严重,继而形成一个土地失去生产力的恶性循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除去气候变异和自然灾害,人类干扰占据相当高的比重。这时,学生已经可以从所学地理知识中认识到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相关形成原因,这时再让他们思考分析对应的治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其分析地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促使其建立正确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根据学生认知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地理教学的创新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既应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地理教学的整体性和基础性,又需具有创新性质,如此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高中地理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结构性,教师若想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思维,需进一步增强地理教学的灵活性,即根据地理知识的特性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最优化。为了满足这一目标,教师可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根据主题将相关内容整合为知识模块,利用生成性教学法来实现地理各部分知识的相互支持,以确保学生在延续性地理学习中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这一章时,单元中涉及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化以及城市化三方面的内容,我便将这两课中涉及的三部分知识点进行整合,除去教材中举例的东北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外,我添加了华北地区作为补充,带领学生分析三个地理特征不同区域中农业、工业与城市化的发展差异。如:在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时,以表格的形式将东北、华北、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各项特征对比列出,如此便可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发展特点的不同,以达到深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知识体系,确保地理知识的整体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模式的革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为主要载体的电子终端设备成为现代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教师合理利用这些信息设备易操作、易传播、易储存的优势,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厚的自然现象和人文常识,其所对应的庞大知识体系是目前高中生的一大困扰,他们在复习时常常因为知识体系存在漏洞而未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据此,教师可利用资源丰富、操作方便的信息化工具构建知识体系,以让学生建立起更系统、更完整的复习框架。例如:在复习“气压带和风带”这课时,由于本课中包含的细节知识较多且抽象性较高,我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为学生构建了直观性强且系统完善度较高的复习大纲。复习大纲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节奏帶领学生逐步深入知识点,还附上相应的动态图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如:复习大纲以知识模块的形式列出了“风的方向”“气压低、风带的分布”等细节知识,再配上flash动画来讲解“三圈环流”这一重点内容,整个知识框架系统且完整,学生在复习时也能借助相关网络资源补全自身学习漏洞,切实确保了地理知识的整体性。
新课改视域下的地理教学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旨在让他们在提高地理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此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方针。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结合生活问题、融入德育元素、整合课程内容与借助信息技术等方式提高教学的现实价值,以让学生在更具实用性、人文性、创新性与整体性的地理课堂中全面提升自身学习能力,进而达到有效推动其核心素养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