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患儿24 h尿钠测定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患儿24 h尿钠测定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58例POTS患儿为研究对象。以10名无头晕、胸闷、心悸等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对比POTS组和对照组24 h尿钠、血钠水平,并且将POTS患儿的24 h尿钠与其症状评分作相关分析。POTS患儿均给予口服补液盐治疗。以尿钠<124 mmol/24 h作为界值将POTS患儿分为低尿钠组和高尿钠组,以治疗无效为终点事件,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不同24 h尿钠水平的患儿接受口服补液盐治疗的效果。

结果

POTS患儿的基础24 h尿钠(110.0±45.8) mmol/24 h,显著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221.3±103.6) mmol/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9,P=0.008),而血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9.7±2.1)比(139.7±2.3) mmol/L,t=0.082,P=0.93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患儿的24 h尿钠与患儿的症状严重程度成负相关(r=–0.654, P<0.001)。以尿钠< 124 mmol/24 h作为界值将POTS分为低尿钠组43例,高尿钠组15例,除低尿钠组患儿症状评分明显高于高钠组外[ (10.2±3.7)比(5.0±1.8)分,P<0.001],两组患儿的其他基本资料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钠< 124 mmol/24 h与补液盐治疗POTS有效相关(OR=0.043,95%CI:0.004~0.499, P=0.012)。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尿钠组的累计有效率(86.0%)明显高于高尿钠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1, P=0.004)。

结论

24 h尿钠可作为指导POTS患儿补充盐水治疗的良好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基于高频γ活动分析的语言功能皮质定位方法,为难治性癫痫患者实现个体化语言功能定位。方法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选取因定位癫痫灶和语言功能区的需要,埋置了皮质电极的难治性癫痫患者8例,采集完成特定的听觉语言任务时的高频脑电活动,进行自适应定向传递函数(adaptive directed transfer function,ADTF)分析,并与皮质电刺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患者完成听觉
目的探讨对高危肾癌患者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靶向药物术前新辅助治疗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对33例高危肾癌患者行TKI靶向药物治疗,其中8例TKI靶向药物治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男6例,女2例。年龄42~56岁,平均50岁。7例伴有副肿瘤综合征,1例为双肾癌。肿瘤分期:T3aN1M1期和T3bN0M0期各3例,
目的探讨采用舌黏膜尿道背侧替代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男性尿道下裂修复失败后皮源少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男性尿道下裂修复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45岁,平均22岁。尿道下裂手术修复失败次数1~6次,平均1.9次。纳入标准:有尿道下裂手术修复失败史,阴茎皮肤不足以用于尿道重建,必须采用其他组织来替代尿道;排除标准:有尿道下裂手术修复失败史,但仍可采用阴茎
期刊
目的探讨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non–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nccRCC)患者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4年5月373例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转移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组317例,男233例,女84例。中位年龄59岁。Fuh
目的探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患儿艰难梭菌(CD)感染的阳性率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和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577例AAD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年龄将AAD患儿分为3个月~1岁、>1~4岁、>4~12岁和>12~18岁四组,同时选择220名不同年龄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谷氨酸脱氢酶免疫法和PCR二步法检测患儿CD感染,分析不同年龄
期刊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特点及其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出生胎龄≤34周、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105例,其中男63例、女42例,出生胎龄(31.1±1.9)周,出生体重(1 401±314)g。均于生后第2、3、5、7天进行床旁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生后2~3 d根据临床表现及UCG结果将
目的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技术进行新生儿标记染色体检测。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其母亲在孕期检查时提示胎儿超声异常的新生儿,经家属知情同意,留取其脐血,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2例新生儿存在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例1核型为嵌合体mos 47,XY,+mar[45]/46,XY[5],例2核型为mos 47,XY,+mar[30]/46,XY[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