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149—02
摘要: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人类生存发展,民族兴衰,党和国家存亡。生态文明成为文明理论研究新课题和文明实践活动新方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尤为迫切。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提炼已有理论和实践资料,找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本质和规律,结合实际,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路径和现实路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 路径 探索
近年来,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1]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和社会广泛瞩目。国内外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现综述于后,以期继续推进。
1、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现状
1.1探索的逻辑起点—生态文明。学界主要有七类代表性观点: 一是“大生态文明”:自然、社会、精神生态文明以及三者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整体协调。二是现代文明体系重要构成部分。三是新阶段文明形态:绿色文明、第四阶段文明和(e文明)。四是兼容性综合“小文明”和“大文明”。五是现有文明高度发达基础上形成的更高级别文明形态。六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形态。七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财富创造与积累。
学界存在不同表述,政界也未形成完全统一定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命题,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2008年9月胡锦涛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2008年姜春云认为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崭新文明形态” 。2010年周生贤认为“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又是现实的目标;既是生动的实践,又是长期的过程。”。
1.2生态文明建设已有路径。学界主要有六大代表性理论[2]:三个平台说,机制构建说,多层次发展说,注重理念说,生态主导说,“五力模型”说。
理论界代表性主张,主要有:第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升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公民”。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模式。第三,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法治与德治体系。第四,规范政府职能,完善治理结构,实施生态环境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是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三大行为主体协同整合”。第五,“五位一体”整体推进。第六,构建生态安全体系。第七,开展国际合作,协同解决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建设美好和谐新世界。
2、国外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现状
2.1学界。他们把生态文明看成是一种矛盾修饰法。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危机、自然、生态学等一系列形式提出各种生态文明思潮。主要有[3]:生态伦理观,生态马克思主义,西方绿色思潮,普世伦理,政治生态学和绿色政治思潮,生态文明悲观论和乐观论。
2.2理论界 。许多专家学者从理念、制度、政策等层面进行反思,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路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确立并实施生态理性、生态优先观念,发展循环经济、稳态经济,实现生态现代化、生态自治,构建生态国家等,大致概括为四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张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建立法制、政策和体制机制。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建设政府主导型生态环境模式。
3、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
3.1生态文明的界定
弄清生态文明概念内涵,以期在探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保持清醒和自觉。
生态文明是在近代,人类生态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它是比工业文明更加进步(人性化和生态化)[4]的社会文明进步状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上,“人的基本权利”被“超越国境的大规模生产把财富、服务、公共财物、自然资源消费后,变成废弃物、废热,排放到周边的环境,环境更容易遭到破坏,同时社会关系也在进一步恶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转化上。它要求强化政府企业的社会责任:市场运作透明、公正与公平,发展内生型经济。在人与人关系上,它把人的本质(类、群、动力、实践)认识、理解为交往、社会、实践关系,人类在实践中,合理地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最终达到自由的联合体的完满境界。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抛弃了古人“敬畏自然”的神秘性和传统工业文明物质的索取性和破坏的转移性,吸取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吸取了改造自然的积极因素。我们在满足基本合理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在行为方式上,保持人与自然、社会、人相互关系和谐互动,达到经济循环(“5R”原则),最大化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社会循环(“5C”理念),最大化寻求人与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5]。
因此,生态文明可以理解为人类保护、利用、开发生态环境实践和生态环境自身完善提高过程中创造积累的,在现有先进生产力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社会为主的人性与生态性全面进步和谐统一的社会文化理想状态。
3.2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
3.2.1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发展,就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循环经济、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文化进步状态,都是对人类生存发展问题的认识与实践的两个方面。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目的、依靠力量、功能与作用、结果和人文关怀等方面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关注人、自然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2.2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国内外主要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法治、政府责任、公民参与、生态城市、村(社区)、小区、国际合作等视角研究探讨,为我们深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提供了基本素材、平台、经验和启迪。
但是,国内缺少实质性的公众参与、规划及其实施保障、科技支撑等。具体研究探索也存在不足:一是学科视角较单一。二是定量实证查研究较少。三是重难点不够突出。国外的实效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借助其经济技术乃至政治、军事优势,攫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转嫁“污染公害”的路径来完成的。
因此,参对生态文明7个基本要素,分析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10个方面因素(参见文献[5]),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价值理念、发展模式、法制保障、科技动力、创新管理等等。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拓宽视野,综合研究,在“人—自然” 间构建“社会”管理之“桥”。二是利用复合学科法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提升共同性规律性经验,借鉴合理做法,规避不利因素。三是研究重难点从纯理论向实证研究转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为此,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建议。一是理念路径:树立辨证自然观,解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前提问题;形成合理消费观,解决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公众基础问题;确立正确生态文明观,解决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要求问题。二是现实路径:提升生态文明理念教育,确立全民族思想先导;加强以循环经济、社会为主导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框架;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打牢生态文明跨越建设的动力基础;实施社会创新管理,凝聚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合力;构建科学有效生态德法治理体系,提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平台;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保证措施;全力搞好区域协调合作,共建和谐世界生态社会。如创新管理,除强化规划、建设外,必须充分发挥“六种人”的合力作用:一是求生的人(正常劳动)。二是品智突出的人(努力工作)。三是通力合作的团队成员(能力锻炼)。四是富有实力的管理者(整合资源)。五是富有效率的领导者(立体激励)。六是持续卓越的领导者(生态境界)。
参考文献:
[1]周敬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9.1(1).12.
[2]李黎明. 践行科学发展观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生态文明研究最新进展[EB/OL].http://www.cnki.com.cn/Aricle/STJJ0Tal—CQSK201011042.htm.
[3]高德明.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概况[EB/OL].http://theory.workercn.cn/contentfile/2009/09/30/100452621444.html.
[4]叶文虎.再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构建[A].叶文虎.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第二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09.1(1).106.
[5]张鸿雁.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01.1(1).75.
摘要: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人类生存发展,民族兴衰,党和国家存亡。生态文明成为文明理论研究新课题和文明实践活动新方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尤为迫切。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提炼已有理论和实践资料,找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本质和规律,结合实际,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路径和现实路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 路径 探索
近年来,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1]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和社会广泛瞩目。国内外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现综述于后,以期继续推进。
1、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现状
1.1探索的逻辑起点—生态文明。学界主要有七类代表性观点: 一是“大生态文明”:自然、社会、精神生态文明以及三者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整体协调。二是现代文明体系重要构成部分。三是新阶段文明形态:绿色文明、第四阶段文明和(e文明)。四是兼容性综合“小文明”和“大文明”。五是现有文明高度发达基础上形成的更高级别文明形态。六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形态。七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财富创造与积累。
学界存在不同表述,政界也未形成完全统一定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命题,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2008年9月胡锦涛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2008年姜春云认为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崭新文明形态” 。2010年周生贤认为“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又是现实的目标;既是生动的实践,又是长期的过程。”。
1.2生态文明建设已有路径。学界主要有六大代表性理论[2]:三个平台说,机制构建说,多层次发展说,注重理念说,生态主导说,“五力模型”说。
理论界代表性主张,主要有:第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升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公民”。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模式。第三,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法治与德治体系。第四,规范政府职能,完善治理结构,实施生态环境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是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三大行为主体协同整合”。第五,“五位一体”整体推进。第六,构建生态安全体系。第七,开展国际合作,协同解决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建设美好和谐新世界。
2、国外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现状
2.1学界。他们把生态文明看成是一种矛盾修饰法。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危机、自然、生态学等一系列形式提出各种生态文明思潮。主要有[3]:生态伦理观,生态马克思主义,西方绿色思潮,普世伦理,政治生态学和绿色政治思潮,生态文明悲观论和乐观论。
2.2理论界 。许多专家学者从理念、制度、政策等层面进行反思,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路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确立并实施生态理性、生态优先观念,发展循环经济、稳态经济,实现生态现代化、生态自治,构建生态国家等,大致概括为四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张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建立法制、政策和体制机制。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建设政府主导型生态环境模式。
3、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
3.1生态文明的界定
弄清生态文明概念内涵,以期在探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保持清醒和自觉。
生态文明是在近代,人类生态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它是比工业文明更加进步(人性化和生态化)[4]的社会文明进步状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上,“人的基本权利”被“超越国境的大规模生产把财富、服务、公共财物、自然资源消费后,变成废弃物、废热,排放到周边的环境,环境更容易遭到破坏,同时社会关系也在进一步恶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转化上。它要求强化政府企业的社会责任:市场运作透明、公正与公平,发展内生型经济。在人与人关系上,它把人的本质(类、群、动力、实践)认识、理解为交往、社会、实践关系,人类在实践中,合理地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最终达到自由的联合体的完满境界。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抛弃了古人“敬畏自然”的神秘性和传统工业文明物质的索取性和破坏的转移性,吸取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吸取了改造自然的积极因素。我们在满足基本合理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在行为方式上,保持人与自然、社会、人相互关系和谐互动,达到经济循环(“5R”原则),最大化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社会循环(“5C”理念),最大化寻求人与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5]。
因此,生态文明可以理解为人类保护、利用、开发生态环境实践和生态环境自身完善提高过程中创造积累的,在现有先进生产力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社会为主的人性与生态性全面进步和谐统一的社会文化理想状态。
3.2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
3.2.1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发展,就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循环经济、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文化进步状态,都是对人类生存发展问题的认识与实践的两个方面。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目的、依靠力量、功能与作用、结果和人文关怀等方面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关注人、自然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2.2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国内外主要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法治、政府责任、公民参与、生态城市、村(社区)、小区、国际合作等视角研究探讨,为我们深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提供了基本素材、平台、经验和启迪。
但是,国内缺少实质性的公众参与、规划及其实施保障、科技支撑等。具体研究探索也存在不足:一是学科视角较单一。二是定量实证查研究较少。三是重难点不够突出。国外的实效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借助其经济技术乃至政治、军事优势,攫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转嫁“污染公害”的路径来完成的。
因此,参对生态文明7个基本要素,分析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10个方面因素(参见文献[5]),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价值理念、发展模式、法制保障、科技动力、创新管理等等。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拓宽视野,综合研究,在“人—自然” 间构建“社会”管理之“桥”。二是利用复合学科法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提升共同性规律性经验,借鉴合理做法,规避不利因素。三是研究重难点从纯理论向实证研究转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为此,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建议。一是理念路径:树立辨证自然观,解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前提问题;形成合理消费观,解决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公众基础问题;确立正确生态文明观,解决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要求问题。二是现实路径:提升生态文明理念教育,确立全民族思想先导;加强以循环经济、社会为主导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框架;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打牢生态文明跨越建设的动力基础;实施社会创新管理,凝聚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合力;构建科学有效生态德法治理体系,提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平台;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保证措施;全力搞好区域协调合作,共建和谐世界生态社会。如创新管理,除强化规划、建设外,必须充分发挥“六种人”的合力作用:一是求生的人(正常劳动)。二是品智突出的人(努力工作)。三是通力合作的团队成员(能力锻炼)。四是富有实力的管理者(整合资源)。五是富有效率的领导者(立体激励)。六是持续卓越的领导者(生态境界)。
参考文献:
[1]周敬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9.1(1).12.
[2]李黎明. 践行科学发展观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生态文明研究最新进展[EB/OL].http://www.cnki.com.cn/Aricle/STJJ0Tal—CQSK201011042.htm.
[3]高德明.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概况[EB/OL].http://theory.workercn.cn/contentfile/2009/09/30/100452621444.html.
[4]叶文虎.再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构建[A].叶文虎.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第二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09.1(1).106.
[5]张鸿雁.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01.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