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的脚步再慢些……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_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笔下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课题《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而感到的无奈与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特级教师闫学执教此文时,引领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驻足流连,一咏三叹,在同语言文字的触摸中与时间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作者对话,使这篇经典文章历久弥新,再次彰显了时代的气息。
  
  【片段一】驻足在初读时
  
  师:这篇文章发表于1922年,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地方呢?请读一读感觉难读的句子。(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选读)
  师:有个地方需要纠正一下,听出来了吗?
  生:“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里他把“旋转(zhuàn)”读成了“旋转(zhuǎn)”。
  师:听得真认真,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旋转(zhuàn)”。什么时候念“转(zhuǎn)”?
  (生相继说出:婉转、转身、辗转反侧)
  师:还有一个地方也需要注意。
  生:“新来的日子的影儿。”
  师:这个儿化音比较难读。听闫老师示范一遍。(师示范、纠正)
  师:大家已经把觉得难读的段落读通了、读顺了。有没有非常喜欢的段落?想配乐读吗?
  (音乐起,生读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赏析】把文章读准、读通,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但又是最容易让教者忽略的事情,尤其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不吝时间让学生反复读文,直到能流利地朗读。《匆匆》距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其用语、句式等,均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障碍。因此,读准、读通是展开对话的前提,这是教学的重点,更是对话的难点所在。闫老师没有走公开课就要迎合听课者的需求,设计一些夺人眼球的环节的老套路,而是从文本特点出发,从学生的阅读水平出发,设计了上述最普通的教学环节,给予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驻足在“读准、读通”这一环节,让课堂在最寻常处大放异彩。学生从读准到读通,从读通到读熟,经历了一个既朴实更扎实的阅读过程。这一历程因为贴近文本,所以充满了语文的味道;因为贴近学生,所以显得更加原汁原味。
  
  【片段二】咀嚼在词句间
  
  师: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值得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生圈画,师巡视;请生将词语写在黑板上)
  师:你们为什么要写这些词语?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谈一谈。
  生:这些词都是形容时间的。作者写了他悲观的一面,这些词语加强了他心头无奈的感觉。
  师:你感觉到了作者的无奈。
  生:我觉得作者不应该掩面叹息,虽然时间过得非常快,其实如果抓紧的话,时间还是很充足的,还是能够挤出来的。
  师:从这些词中你感觉时间过得快,所以你觉得要抓紧时间。从“逃去如飞”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如果一个人变老的时候,他感到后悔的话,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生:“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体现小的时候如果不努力,老了就会后悔。
  师: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一去不复返”又感受到什么呢?
  生: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我们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要让它溜走。
  师:你感受到作者的什么情绪?
  生:作者觉得以前的日子应该珍惜。
  师:我们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惋惜、无奈,还感觉到他对时光流逝的那一丝焦灼。这些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请你放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绪。
  【赏析】阅读对话的过程是品文析句的过程。精彩的阅读对话应该立足于文本的词句间,让学生的思维从这里出发,让他们的智慧在这里碰撞。只有这样,阅读对话才能够脚踏实地、落地生根。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闫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此时的课堂是静谧的,但学生的思维却是最活跃的。“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闫老师化难为易,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不仅谈对时间的认识,更从中揣摩、触摸作者的心境。学生在咀嚼、品味、交流中与作者渐行渐近,初步感受到作者面对时间的无奈、惋惜与焦灼。然而,闫老师没有就此止步,因为,学生品味的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它们必须置身于文本之中,才会拥有其特殊的意蕴。闫老师又引导学生“把这些词语放回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绪”。醉翁之意不在酒,带领学生驻足词句间的目的不只是理解词语,而是为读懂文本服务。于是,学生阅读的脚步继续向文本的纵深处行进,与文本、与作者心灵的距离也就愈加地逼近。
  
  【片段三】徜徉在文本中
  
  师:有同学说,这种反反复复的追问还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请大家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
  生:六次。
  师:读读每一次追问。(生读)
  师:是不是每一次追问作者都没有作出回答?
  生:第一次和第二次作出了回答。
  师:我来问,你来答。(师生对读第一、二次追问)
  师:作者回答了几次?
  生:两次。
  师:六次追问,有的已经作出了回答,有的依然没有答案。现在,让我们来试着回答一下吧!比如说,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了生命的痕迹,或者说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没有白白地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敬佩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生:安徒生去世一百多年了,但是至少他的灵魂还活了一百多年,直到现在他的灵魂还在被我们朗读着。
  师: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灵魂,只要他的作品还在,他就活在我们的心中!
  生:黄继光也没有虚度,他为中国人民作出了贡献!
  师: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胜利,他当然值得我们学习。
  ……
  师:只有做出了轰轰烈烈大事业的人,其人生才留下了痕迹吗?
  生:我觉得我妈妈没有虚度人生,她是一位教师,为学生奉献了青春,把知识教给学生,她的生命留下了痕迹!
  师:我很高兴跟你的妈妈是同行,我更高兴的是这个同学从妈妈——一名普通教师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你们不仅认为那些做了轰轰烈烈大事业的人人生是有价值的,还看到了生活在你们周围的人,他们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对别人、对家庭、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工作。他们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也没有虚度,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朱自清先生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他虽然只活了50岁,却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学遗产。
  【赏析】接连六次追问,作者对时间易逝的焦灼与无奈由此可见一斑。但真的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确不是易事。毕竟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世界相距还很遥远。因此,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又一大难点。在这一难点处闫老师没有带着学生“匆匆”走过,而是让他们阅读的脚步在此处再次驻足,阅读的思维在此处徜徉。学生的阅读思维在作者朱自清先生的六次追问中回味、感悟,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进而触摸他的内心世界。此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且,闫老师没有让学生泛泛而谈,而是让他们举一个自己敬佩的人做例子,有理有据地交流。因此,学生不仅有感而发,而且言之有物。智慧的教师总是善于根据课堂的学情顺学而导,所以闫学老师在学生接连列举伟人、名人之际及时引导:“只有做出轰轰烈烈大事业的人,其人生才留下了痕迹吗?”于是,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对时间、对人生的认识更加辩证、深刻和立体。
  
  【片段四】回味在主旨处
  
  师:我们真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叹息呀!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要挤总是有的。
  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我请大家读一读,轮到谁读的时候不要犹豫,因为时间不等人!(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警句,生接读)
  师:最后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今天不一定给出答案。还记得课文第一段的几句话吗?能背下来吗?(生齐背)
  师:问题就在这里。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生一愣,摇头)
  师:有的同学摇头了。
  生:一切都是新的,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师:真棒!小小年纪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的确,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唐朝诗人崔护曾经写下一首诗,同学们不应该感到陌生。
  (出示崔护《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
  师:的确,尽管“桃花依旧笑春风”,但是已经“人面不知何处去”。你们现在也许还不能透彻地理解作者这种复杂的人生感喟,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时光匆匆,它会教会你领悟一切。
  【赏析】阅读课堂首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直接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与文本亲密接触,咀嚼语言,品味文字,感悟作者的温度,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但是,这一对话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全程参与。生成有价值的对话话题,及时矫正对话方向,引领对话向文本的纵深处逼近,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发挥点、拨、导、引等作用。学生在文本的语言中驻足、回味,品味到时间的匆匆,感受到作者的人生慨叹。在学生愤悱之际, 闫老师及时带领学生吟诵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以丰富他们对时间的认识。学生对时间的易逝从“无奈”走向“珍惜”,落实了文本的价值引领,可谓一次智慧的点拨。闫老师仍未止步,他进一步引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经典名句,此一“豹尾式”的教学预设足显教者的匠心独运。这一“豹尾”在学生的心田划过一缕阳光,让他们在慨叹时间的易逝中得到丝许慰藉。于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得以升华,产生飞跃,心灵世界得到一次别样的洗礼。
  时间匆匆,生活匆匆,唯有阅读的脚步不能匆匆。多一点驻足,才会多一份思考;多一丝咀嚼,才会多一份顿悟;多一些回味,才会多一份感触。有了思考的语文课堂,才会深邃;有了顿悟的语文课堂,才会精彩;有了感触的语文课堂,才能如清风拂过心田,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之树。(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其他文献
本刊讯(通讯员龚建平)“正月里,花里花朵开……”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南康市逸夫小学的校园里总会弥漫着优美的采茶调,全体师生在操场上翩翩起舞,这边“扇子花”翻飞,那边“矮子步”跳起,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赣南采茶戏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既让学生感受采茶戏的魅力,又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瑰宝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朱德幼)自2001年起,乐平市教育局每年开展一次为期一周的城区小学“开放周”活动。活动开展八年来,为乐平市小学教学管理与研究搭建出广阔的平台,有力地促进城乡小学间交流,为实现乐平市城乡小学均衡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开放周”活动以城区小学为开放主体,城区小学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色开放相应的课程,开放角度涉及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少先队工作、第二课堂等方面。活动分为参观、听课(分科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朱太军)“学校开展的‘道德午餐’活动使我改掉了很多坏毛病。现在我在家承包了洗碗这一家务活呢!”上猶县第二小学的伍华同学高兴地说。学生家长李萍在谈到儿子康宽法的进步时,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他最近在家的表现可真令我惊讶,会把自己的衣服主动洗好,还打扫房间、学做饭,虽然做的饭不那么好吃,可我已经很满足了。”“我真切感受到了这些孩子精神面貌的变化。他们多么像一棵棵根基不稳却在风雨中茁壮成长
期刊
遂川县教育名片  概况:遂川县总人口54万,各级各类学校179所,学生93 281人,教职工3 828人。遂川县系吉安市第一个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吉安市第一个省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县,曾先后获得吉安市“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奖、市教育重点工作考评先进单位等荣誉。近几年来,该县教育质量不断攀升,连续多年位居吉安市前列。  理念:立足基础不急功近利,着眼未来不好高骛远,谋求发展不
期刊
【编者按】从人人都有学上的低水平均衡,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初级均衡,再到人人都能上好学的全面均衡,山西省晋中市在财政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保障对教育的投入,大刀阔斧进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将教育均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这股处处敢为人先、集中力量办大事、穷地方办富教育的精气神,缘于晋中教育人对教育均衡规律、教育本质的正确把握。    谈到岳壁三中校长张明星,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岳壁乡梁坡底村的村民
期刊
编者按: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于是乎,一些学校在安排重要工作或者其他关键时刻都将中老年教师排除在外,外出学习、各种竞赛、各类培训难觅他们的身影,提干也受阻。因此,中老年教师有的困惑,有的不满,有的自弃。另一方面,有些获得了高级职称的教师,甚至功成名就的教师,也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念头,不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当中,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年龄可以成为教师成长止步的理由吗?本期几位作者的阐述也许
期刊
本刊讯(记者 许雅健) 一走进游城初级中学,记者立刻被迎面墙壁上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所吸引。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这些并不是宣传画,而是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的手抄报。如今,手抄报已成为游城初中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该校手抄报活动始于2003年,原为一实验班自发举办的学习园地活动,用以展示班上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实践中,该校发现手抄报架起了师生沟通之桥,丰富了班级文化。从此, “校领导谋划、老师帮扶、
期刊
【片段】  师:你们听谁说过壁虎的“坏话”吗?  生:我听奶奶说,壁虎的尿有毒,撒到人身上,人就会死。  生:我也听说,人吃了壁虎的尿就会死。  生: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还会跳,如果跳到人的耳朵里,耳朵就会变聋。  生:我听人说,壁虎是蛇的舅舅,谁要是把蛇打死了,壁虎就会为蛇报仇。  师:哎呀,真吓人!你们讲的这些我还是头一回听说。但是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壁虎并没有毒。人们传说的都是不实之词,应予以推翻
期刊
前段时间,在江西省第九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上,笔者上了“认识面积”一课。听课的专家和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从这节课的磨课过程及其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真正地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以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打造精彩课堂,才能把握教学的主旋律,引领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可持续的发展。  【片段一】  师:现在,老师要在电脑上给同学们随手画一个图形。(教师在电脑的画图程
期刊
周末的时候,我约了几个老师去一个好友家玩。其间,我们和好友的父亲闲谈起来。他父亲是个很随和的老人,从县里的要职退休,在老家颐养天年。老人是村里最有出息的人,全村人都很尊敬他。谈着谈着,我们说起了做老师的辛苦、收入的微薄,言辞间颇有不甘之意。老人对我们的话没有接茬,却跟我们讲了他自己的故事。  老人初中毕业时正值解放初期,县里没有高中,如果要上高中,必须到一百里外的城市就读。当年,老人是整个村庄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