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竖谈“仁”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d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中笔者将孔子的“仁学”做了纵向上的梳理,与此同时进行了横向上的扩展。孔子由“仁者爱人”衍生出“仁学”的思想体系,利用“为仁由已”统摄仁学的实施方法,汇聚于“血缘”这一思想体系之“根”。而当我们将孔夫子的“仁”作为哲学思想体系与其他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做对比时,它又会呈现另一幅动态的美感图,从而使“仁”的内涵更加丰盈起来。在纵向上的梳理从文本本身出发,试图挖掘“仁”本身的深层内涵;横向上从哲学比较角度出发,将“仁”与种种其他相连。最终,横纵在现代的焦点上交错,迸发出依然照耀今世的夺目花火。
  【关键词】:仁;纵向;仁者爱人;横向;内在论;本心;血缘;不仁;现世
  一、纵:“仁学”的由来;横:内圣外王
  以人为本,即是仁学的由来。文本中:仁者“爱人”,“仁者人也”,这一思想一直受用至今。仁的基本形式便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至高境界——爱人。孔子在这里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没有谁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每一个人都需要爱和被爱,尊重和被尊重。这是孔子的价值观里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由此产生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后来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仁爱思想体系的产生,在理论上是对旧时非人性的宗法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否定。对统治者来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应当为其指南。孔子比任何人都更加拥护宗法等级制度,因此他才会提出“克己复礼”。但他也看到这一制度的弊端,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飾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来增加这个社会的人情味。这即是他本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合乎当时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是受用至今。
  “仁”的内在论,与东方宗教中存在着的“本觉逻辑”不谋而合。人心的本质便是“本觉”,人心就是“明”就是“道”,就是“智慧之光”。而在现象世界中,人心被“妄念”和“人欲”蒙蔽,因此被称为“不觉”。“人欲”和“妄念”一息,便会回到“本觉”。这个返本还原的过程,便叫做“始觉”。佛教中“本觉逻辑”的经典描述体现在《大乘起信论》中: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而有始觉。本觉是真心,是道,是绝对永恒的理体,作为万物存在的本质和原因而无所不在。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众生本来就是佛。“那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参禅悟道,就是“明心见性”,此“心”此“性”,就是如来藏的“清净心”,它就是我们每个人原本具有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是超越物欲的“本来人”。这便是“禅宗”在“本觉”方面的解释。
  总之,纵向说,孔子将“仁”构造成庞大绵密的思想体系;横向说,孔子“内圣外王”无论是对“仁学”的启悟,还是延展出的“宏图巨制”,都无疑深入了我们对自己,对自己内心的了解。
  二、纵中有横,横中有纵:仁学的实施方法
  为仁由己。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
  仁与知。仁是内在的心理情感,同时依靠“知”而得以自觉。但更重要的是,仁必须而且只能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
  首先,仁爱在孔子那里主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既是出于彼此相爱的人格互相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种“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它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追求培养君子人格。康德的“义务论”和“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理性”,是一切善的源头,人们都同样地利用自己的“自由意志”服从着纯粹的超时空的绝对命令,人与人之间并无两样,都应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律令履行此生“义务”。奥古斯丁也认为,人必须具有自由意志,但是人的自由意志是被恶浸染的,因此人要不断修正自己,才能去恶存善,从而由恶向善。
  而仁又如何去实现呢?仁就其根源而言,是人本已的存在本质,这个我在前文第一部分也已经说过。仁就其本质而言,是情感所具有的价值内容,但这个所谓的价值内容并非是人主观得到的,也不完全是自我生成的,而是自然界的外化和表现。因此,孔子在此的基础上认为仁与天道、天命有着莫大的联系。因此强调“知天命。”在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一个“知”。“天生德于予”之德就是仁德。如果喜欢有智慧而又不愿意学习,就会空荡荡的无所得。仁德不仅需要“安仁”,即情感上安于仁,而且需要“利仁”,即智性上利于仁,为的是避免盲目性,不至于使仁成为无原则的情感冲动或小恩小惠之类的东西。这是第二个意义上的“知”,即实践。总之,仁知合一,不仅要“至”良知,更要“致良知”,即是“心安而理得”的心之全德。
  此外,除了在知行关系上,孔子在道德情感上也指出了实现“仁”的方法。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惧。”(《子罕》)就是从知、仁、勇的不同表现形态和功能、作用上阐述了仁与知的关系。从整体上说,仁包涵了知和勇;但是,从心理机能及其功能上说,又有不同侧面,不同作用。“不憂”是从情上说的,不憂就是乐,即仁者之乐;“不惑”则是从知上说的,即不会受到迷惑,能明白事理;“不惧”是从意志上说的,即勇敢而无所畏惧。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从知、情、意上论知、仁、勇“三达德”的。这种整体思维不仅阐明了仁与知的关系,更告诉我们要实现仁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横纵谈论实现仁的方法,进一步解释了如何实现仁;通过横纵的交错,进一步在现实意义上理解“仁”价值之所在。
  三、由纵到横:仁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仁的基础便是血缘关系。孔子要求整个社会以血缘宗法为基础,保存、建立一种严格等级秩序又体现“仁爱”精神的社会关系。虽然这个做法的出发点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现状,也有基于孔子代表没落贵族利益的成分在里面,但在当时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孔子试图通过血缘纽带建立一套适于整个社会的普遍必然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孝”、“悌”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造起来。君子“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国与家联系起来,国就是大的家。因此,《大学》将其演绎为,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纵横交汇,如果将这个“血缘”进一步深入去探讨的话,其实全天下的人本是“同根生”,因此“爱人”即是“爱己”。《道德经》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产生后,“夫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各物在经历了复杂的生命历程后,又返归于道,这个过程就是“周行”。无我之境是心灵的直觉顿悟,是超越分别思量的状态。在这里,观察着的自我被排除,遂得以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圆融互摄”。一法包含一切法,“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随缘任运”。奇特返于平常,至味回归淡薄,最终归于平常心。当我们“旅行”了一圈发现自己本与他人、与世界毫无分别的时候,发现我们从一开始便是“血浓于水”的时候,世界与我,就一时聚起了。这便是我认为的,“仁”之基础为血缘的真实内涵。
  仁,来源于以人为本,实现于为仁由己,扎根于中华文化,并对古往今来的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着新鲜血液,装点着人类思想史的万丈星空。因此,仁,是孔子之于中华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孔子将数千年之前和数千年之后的文化血脉沟通链接,使中华文化绵绵不绝,历久弥新,从不中断。
  参考文献:
  《论语与智慧》、《孔子论语思想发微》、《论语译注》《论语大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宗教与哲学》、《良知论》
  作者简介:周季璇(1994—),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花鸟画发展到明代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兴起,代表人物则是徐渭。他是中国明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奇才,绘画、诗文、书法无所不能。他开创了笔墨纵恣的大写意画派,从根本上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变革。他的写意花鸟画在笔法、意境、和墨法都达到了新境界,并将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一个高潮,成为了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的里程碑。徐渭创立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风对后世画派大师
期刊
【摘要】:从人类有了文明以来,服装的进化也就开始了。服装作为人们的生活用品,反映人类的物质文明;服装作为人们的美化形式,反映人类的精神文明;服装作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反映人类的文化现象。总之,服装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体。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当今消费者对服装市场的流行判断更趋于理性化。  【关键词】:高品质设计;服装设计 ;设计师品牌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传统文化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许多的传统元素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设计行业是一个创造性的脑力活动的行业,研究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带给人们更多艺术美的享受,从而推动设计行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元素  一、引言  视觉传达设计是艺术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追求逐渐的加强,舞台艺术是我国民众们比较喜欢的表演艺术。舞台艺术的艺术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话剧、相声等等,想要将这些舞台艺术完美的呈现出来就一定要各种因素相互的配合,这些因素包括演员、布景等等。其中舞美灯光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因素,良好的舞美效果是能够让舞台艺术得到升级的。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舞美灯光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及发展。  【关键词】:舞美灯光
期刊
【摘要】:叶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雕塑家,在其近60年的雕塑创作历程中,他用心去体验生活、用生命去感悟艺术,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现代雕塑史的代表人物。  【关键词】:叶毓山;雕塑;杜甫  叶毓山生逢革命年代,纵观其一生的雕塑创作,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基本与中国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虽然他的作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并不是简单的依附于时代,而是在艺术表达上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现将近60年
期刊
【摘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现如今,互联网正在悄悄的改变着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它不仅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也改变着商业规则。本文围绕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商、优、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实际,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科特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点,提高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
期刊
阅读理解力来是中考英语中篇幅最大,计分最高的题。随着现代英语教学要求的提高,考查考生能力和运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做好阅读理解题考生需要具备以下能力:对英语有较大兴趣、较大词汇量、相当高的阅读能力、归纳和阅读文章要旨和大意的能力、领会或推测文章的隐含意义的能力等。 阅读理解常见的几种题型:客观细节题、词义猜测题、归纳综合题、推理判断题。现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推荐这几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供大家
期刊
一、概述  (一)、裴氏石碑的地理位置  要问宰相之乡在何处,山西闻喜裴柏村。在历史名谣中经常会听到将军常出在山东,贤相常出在山西”的说法,裴氏家族的起源地就在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之所以闻名于世界,主要是裴氏家族中宰相人数的辉煌历史,因此被称为“中华宰相村”。裴柏村处在闻喜东面的一面峨嵋岭,因为山岭上中了很多的柏树,因此命名为裴柏。  二、裴氏石碑的形制略谈  (一)、石碑的含义与形制  在
期刊
【摘要】:木雕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到现在已有上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木雕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传统文化的美感。本文主要是概括传统室内住宅设计中的木雕以及现代室内住宅设计中木雕的应用。从室内住宅设计的角度对统木雕文化进行阐述。  【关键词】:木雕;室内住宅;家具;隔断;创新  1、木雕起源  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中国,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
期刊
【摘要】:舞台音响的质量和效果,对于舞台表演的整体效果会构成直接的影响。为保证舞台音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呈现最理想的舞台效果,本文概述了舞台音响效果的重要性,并对舞台音响调试的方法、效果进行研究,现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舞台音响;调试技巧;效果  当前,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下,使得人们对舞台表演、舞台效果的要求比较高。而完整、成功的舞台表演,需要灯光、音响、舞美、音响等辅助,其中音响能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