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往未知的路上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88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总是向往着未知,总想去探索自己不曾了解的事物。有多少人或事因为探索未知而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甚至是家喻户晓?我们,一直在探寻的路上。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葡萄牙的船队第一次航海,他们对自己将前往的地方,都是一无所知的,但他们都选择了义无反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云涛雪浪蹙天浮,隐隐征帆去未休”,如此这般的情景,总是那么动人,似乎就是为最美的诗词而生。
  还有我们最熟悉的牛顿,亦是如此。那个暖暖的下午,坐在苹果樹下的牛顿,究竟在想什么?他在想:为什么苹果只会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飞或者左右移动呢?他始终走在思考和探索的路上,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成就花费了牛顿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但他也因此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与牛顿的境遇相似的还有魏格纳。他生病住院时,因为心中有探索未知的渴求与决心,所以他能正式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而今天,人类不再满足于探索这个蓝色水球上的秘密,他们想去更高更远的地方。所以宇宙成了他们的落脚点,卫星、载人航天飞船、宇宙空间站等逐步建立起来。
  沙漠驼铃,乘风破浪,实验究察,再到漫步星辰大海,我们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且从未停下。人类,会一直前行。
  (指导老师:柯玲玲)
其他文献
1  “梦想”真的是一个无论何时都能触动心弦的词。  从幼时起,我便立下了做老师的志向。或许这是很多孩子,特别是我们那个时候的孩子都有过的梦想。只不过很多人也就是说说罢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又换了个梦去追。只有我,死守着这个梦想,直到看着它破灭,颇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架势。  若说其间我没有动过其他念头,也并不准确,那时的我倒不至于如此虔诚。  小学毕业前,大家都跟风似的写同学录。其中有一栏是
期刊
1  黄昏,夕阳西下,风少侠手持长剑站在山坡上,眺望耸入云层的山顶,火一样的晚霞笼罩着他。风拂起他白色的长袍,宛若涌动的海浪。那个刚刚被他追赶的盗贼闪身钻进了密林,但他现在并不想追赶他。  风少侠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两个字,早晚有一天,他会抓住他。  他朝山脚下的村庄走去,风挤进了院子门前的篱笆,有几个孩子从屋里走出来,他们欢快地朝他跑来,嘴里大喊:“风少侠!风少侠……你抓住盗贼了吗?你抓住盗贼了
期刊
六月来了,乍热未酷时,和煦的夏风犹如母亲的手,是那么温柔、安详,在她精心哺育下,绿了芭蕉,黄了枇杷,木槿花开,瓜豆满架……虫儿们飞起落下,蟋蟀们齐声歌吟。蛙鸣声中,一场场酣畅的夏日骤雨来回浇灌,满世界的自然生灵潜滋默长,逐渐饱满、壮大。  各种时令水果都上市了,拈起一枚圆圆的甜杏,放入口中,轻轻咀嚼,唇齿生香。六月的气息在这座城市里弥漫。天地充实、万物丰满的盛夏,正在降临。我住在常春藤花园的深处,
期刊
我厌倦了劳作,  厌倦了炎热的长日;  我投向你温暖的胸膛,  你会接受我吗,甜美的精灵?  厌倦了为了崇高光明的道路  长久的,盲目的挣扎——  厌倦了明灭的余烬般  将熄不熄的希望。  厌倦了寻找糟糕的密码,  来还原“善”应有的意义;  不满于我的厌倦——  又厌倦了自己的不满。  我厌倦了信任  我的信任只能被折磨证明;  你会一直相信我吗?你会  成为我真诚温柔的爱人吗?  我厌倦了漂泊
期刊
对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来说,夏天已经开始展现出自己巨大的威力。广东进入蒸笼,长江沿线在闷热的天气里苦熬,北京则在连续高温中被烤成了荷包蛋。在欧亚大陆彼岸的德国,人们也如临大敌地准备迎接夏天。早两年横扫欧洲的极端高温已经把当地人弄怕了,正想着今年要怎么争取高温假以对抗太阳将军的考验。  但即使如此,在德国你还是很难看到空调的身影。被中国人视为救命恩人的空调制冷,在德国人眼里似乎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选择。这
期刊
首先,我向语言文字工作者提出一个诚恳的请求:请发明一个和“独处”同义的,更像名词,并且更好听的词!翻译的时候,我发现本诗题目中的“Solitude”在汉语里能够对应的只有“孤独”“孤寂”“独居”“独处”这几个词,前两个从理解意义上讲,有点儿贬义的味道,“独居”肯定更不对,于是只剩下“独处”是对的。但是能把题目翻译成《致独处》吗?听起来像主人公受了宫刑……所以我作为特立独行的翻译者,自作主张地把题目
期刊
[知趣]  问:影视剧里,皇帝所享用的食物叫御膳,吃的都是珍馐美味,真的那么奢华吗?宫廷御膳到底好不好吃呢?  答:在我们的印象里,古代的皇帝拥有豪华富贵的生活,吃的全是山珍海味。清朝乾隆年间,皇帝的菜谱,每顿饭120道菜,一张桌子都摆不下,远处的菜品需要皇帝指挥太监们拿过来。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古代的皇帝有时候并不能好好吃饭。  御膳,更多的是附带着传奇色彩,有时并不那么美味。比如御膳之一“珍珠
期刊
哈尔滨之行,印象最深的是吃。  锅包肉久负盛名,事实证明,“见面不如闻名”。我一直怀疑,有可能是我俩没找对地方,或者是期待太高,总而言之,肉太硬,酸太呛,糖太腻。  豆豉鲮鱼油麦菜,这道菜,把豆豉、鲮鱼、油麦菜分开,三个都是好样的,但是当它们仨凑到一起,鲮鱼稳稳地压住了油麦菜的清香,油麦菜略带挑逗地勾引出了鲮鱼的腥,豆豉冷静地问它俩:“你俩是不是不够咸?”于是,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  吸取了之前的
期刊
曾经以为,我一生最爱的季节是秋天,就像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写的那样:“秋天,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也许是受了他的影响,以至于我每逢秋季,总有满心的诗意。然而,更多的却是满腹惆怅,遇秋感伤,总觉得秋季太过悲凉,太过萧索。身处秋日,感觉自己像一个历经风雨沧桑的天涯浪子,孤独地望着夕阳。秋风吹拂脸颊,仿佛世界除了落寞,再无其他内容了。  秋天
期刊
常听人说,我们这一代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让我们彼此发声亦彼此听见,算法则帮助我们在数据之海中与喜欢的人和事“同声相应”。而谁知,眼界开阔的同时也暗藏作茧自缚的危险,“同气相求”的背后也有误入歧途的隐忧。学会选择与学会包容,是我们这一代“原住民”的必备素养。  互联时代,百家争鸣。我愿在此中,既学会求同声,亦懂得听万籁。  首先要学会的是“选择”。人不是生来就完整的,时刻都受外界的塑造。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