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正大量地涌入城市,并已成为了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社会化的动态过程中,如何适应城市生活,如何实现职业技能转变,如何实现社会价值,就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特点,对其继续教育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探究,从而找寻出构建继续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化;继续教育;途径
1 问题的提出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词汇,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90后出身在农村,小学或初中毕业后就进城打工,他们渴望融入社会,实现梦想,成为城市的主人,但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村人转为城市人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知识、技能、素质的局限性,使其融城之路举步维艰。社会化过程是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适应城市生活,如何实现角色技能的转变,如何认知社会价值体系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要学会参与社会、融入群体、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化是否能顺利实现,新生代这一特殊群体能否在社会中立足,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层次是尤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也是生活专业技能、知识储备、价值体系、道德规范等多方因素均衡发展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既要接受城市习俗、礼仪、言行等一切规范,又要与原有传统文化相抗衡,改变旧观念,传承和延续社会优秀文化;既要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又要建立广泛的社会网和努力适应新环境。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于人的素质要求和道德规范也越来越严,用工单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也逐步提升,面对“用工荒”、“找工难”、“跳槽忙”等现象的出现,我们不得不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仅仅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而且还进一步添补了法律意识、道德准则、礼仪文化等生活常识,从而为其转化创造了条件。继续教育应包括职业技术教育、社区人文教育、企业高级人才培养等多层次教育,并不是只单一的局限于技能和专业水平的再学习。作为一个特殊组成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有什么特点,以及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满足农民工的现实需求及顺利的融入城市,是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前提。对于已经脱离了正规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城市是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他们必须从头做起,接受技能、道德、法律、素质等多方面的再教育,以弥补知识空缺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2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现状
2.1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教育现状。
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例为67.2%,高出传统农民工18.2个百分点。拥有中专(中技、职高)、大专(或高职)、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重分别是传统农民工的1.6倍、2倍、2.3倍。尽管受教育年限普遍更长,但是从接受教育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 (62.5%)新生代农民工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而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中专、中技、职高、大专、高职)的比重尚不足四成(37.5%)。由此可见,虽然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与其父辈相比是有所提高,受教育时间有所增加,但相比基数仍然很低,缺乏一技之长,仅凭学校里所学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今就业需求。
2.2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接受继续教育的现状。
据2010年全国总工会的调研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人数比重高,自外出务工以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为61.1%,高于传统农民工(59.1%)2个百分点。接受培训的次数偏少,受培训次数在2-5次之间的比重仅为44.6%,比传统农民工(77.8%)低33.2个百分点;而受培训次数在6次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比重为11.5%,比传统农民工(14.2%)低2.7个百分点。[1]新生代农民工刚开始进城,往往选择的都是无技术含量、工资待遇偏低的工作,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于时间少,工资低的原因,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接受继续教育的外部因素。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来看,他们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充满好奇,不愿意很快再接受教育。同时,他们较多的关注眼前利益,一心只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缺乏对人力资本投入的动力和提高自身技能素质的积极性。而对于已经在城市里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则普遍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原来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难以赶上生产技术的进步,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能,找到“体面的工作”,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提高市民对他们的身份认同。
3 新生代农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缺乏支持。
3.1.1 地方政府政策及实施办法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正处于落实中央政策、制定和实施本地政策的初始阶段,计划性不强,工作和组织保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培训项目无针对性和适用性,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后就业的跟踪服务和反馈机制。
3.1.2 政府投入不充足。新生代农民工都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非常紧张,难以提供足够的培训经费;由于受户籍制度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根本无法享受到转入地政府提供的接受职业教育的平等机会。
3.1.3 信息流通不畅。培训信息传播的途径单一、方式落后,政府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公布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政策和具体的培训安排,培训机构的资质、信誉和收费情况政府有关免费教育培训的政策宣传不到位,[2]使许多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能高效的全面的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资源,更不知道学什么或到哪去学,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有效性。
3.2 企业人文关怀欠缺,资金投入不足。
据2011年全国总工会对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企业不重视职工权益的现状感受更强烈。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自身的比例为16.9%,高出传统农民工3.3个百分点。96.1%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他们关心企业发展, 83.2%的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来自企业对职工权益和职业发展的关心,二者相差12.9个百分点。[3]虽然政府出台《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但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履行。由于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往往缺乏长期稳定的合约,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对职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工作流动较为频繁,企业在注重短期成本收益的前提下,一般不会去花太多资金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更不用说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处理等的行为养成培训和职位向上流动的发展性培训。 3.3 培训机构办学差,费用高,与实际相脱节。
社会培训机构也主要是以职业学校为主,各类商业培训机构为辅。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是面向大众化,课程内容普通化,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不能更大限度的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而商业培训机构所设课程比较集中,贴近市场需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从业证书,但是培训费用高于职业学校,以赢利为目的,单个的短期技能培训动辄数千元,正规的成人教育几年的学习周期算下来学费也近万元。
3.4 新生代农民工内外条件的有限性。
经济压力是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外部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都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开阔眼界,增加收入,改变命运。打工的经济收入普遍偏低,能勉强的维持日常开支。接受继续教育需要投资,由于参加培训要付出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支付学费)和机会成本(因参加培训而损失的在相当时间内能够获取的货币收入),这对于收入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一个承重的包袱。经济压力严重抑制了其教育培训需求的实现。[4]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则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由于与城市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语言差别、价值取向,在找工作和接受教育时,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对未来的发展没有信心。是去是留的矛盾心理,让他们感到迷茫,不知要不要参加培训,参加什么类型的培训才能使自己终身受益。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至今为止还对国家制定的免费培训政策产生疑虑,不了解惠民政策的相关信息,害怕上当受骗。
4 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路径
4.1 政府健全法律保障制度和加强监督管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继续教育的公共服务。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保障,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 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农民工的各种培训规范化,使其在利益受损时有法可依、有据可查;采取教育补贴措施和拓宽免费培训范围,减轻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负担。政府还将主要工作职责分配到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力量,政府主管部门严格审批程序,规范准入制度。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对于符合办学条件,具备优质教育资源的培训机构,从政策、人才、环境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建立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对于不具备办学资质的培训机构,严格依法取缔,净化培训市场,为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体系,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环境提供政府的职能保障和相关部门的技术支持。[5]
4.2 培训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技能与用工单位相匹配。培训机构努力加强区域师资共享,建立教师结构多元化机制,积极引导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提高。丰富培训内容,按照培训内容和时间列出不同的培训工种菜单,根据职业资格证的要求设计课程菜单,构成“模块式”教学体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开设政策法规、公共知识、心理辅导、思维转变、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等职业素质教育课,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所需技能,提高劳动技能和文化素养。培训可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见习、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广“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多元化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也可尝试增加网络远程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采取灵活时间制,全日制学习与部分时间制并举的培训方式。
4.3 企业提倡以人为本的精神,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再培训提供良好平台。
4.3.1 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企业自身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长远眼光和科学经营理念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在岗培训,在培训方式上,企业也可以根据各个工作岗位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通过以老带新的“师带徒”、“传帮带”方式,使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其次要加强企业与培训教育机构的合作。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应根据企业所需的不同工种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岗前引导和在岗培训,企业为其提供实习场所和必要设备,共同形成富有特色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育项目。最后要强化企业责任。鼓励引导企业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坚持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统筹兼顾的原则,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培训质量。
4.3.2 建立企业购买培训成果机制。这是弥补政府培训投入不足,建立企业合理用工和公平占有社会资源的一个较佳选择。企业购买培训成果依据可以从招工人数、用工专业强度、用工层次、人力资本培训成本、换工频率、企业社会效益等方面确定。
4.4 全面改善社会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文明行为规范再教育。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缺少勤劳朴实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特点,应该大力营造社会优化环境,加大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抗压韧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文化生活氛围,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巨大作用,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职业技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文化素养,促进与城市居民的群际接触,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社区还可通过定期举办讲座,进行法制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保护能力,争取其合法权益的最大化。
4.5 新生代农民工提升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在短时间内转变观念,尽快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工厂工作;必须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技能培训,从知识技能、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加立足社会的砝码。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思维最活跃、接受能力最强、学习新知识效率最高、学习效果最好的人生阶段,要不断提升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我学习意识,收集一些与自身有关的信息,了解自身所从事工作的发展前景以及所从事工作本身所不断产生的更高要求,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利用业余时间和城市优越的文化资源等有利条件,扩大知识面,培训专业技能,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掌握一技之长,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更好地服务,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EB/OL]. http://acftu.workercn.cn/c/2011/02/21/110221040907789516873_4.html.2011-02-21.
[2] 安雅丽,杨淑娥.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分析[J].人民论坛,2010(11):236-237.
[3]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EB/OL]. http://acftu.workercn.cn/c/2011/02/21/110221040907789516873_4.html.2011-02-21.
[4] 王宁: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昆明市为例 职业技术教育 2011年第28期第32卷,68页。
[5] 刘立尧.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的路径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432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化;继续教育;途径
1 问题的提出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词汇,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90后出身在农村,小学或初中毕业后就进城打工,他们渴望融入社会,实现梦想,成为城市的主人,但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村人转为城市人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知识、技能、素质的局限性,使其融城之路举步维艰。社会化过程是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适应城市生活,如何实现角色技能的转变,如何认知社会价值体系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要学会参与社会、融入群体、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化是否能顺利实现,新生代这一特殊群体能否在社会中立足,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层次是尤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也是生活专业技能、知识储备、价值体系、道德规范等多方因素均衡发展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既要接受城市习俗、礼仪、言行等一切规范,又要与原有传统文化相抗衡,改变旧观念,传承和延续社会优秀文化;既要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又要建立广泛的社会网和努力适应新环境。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于人的素质要求和道德规范也越来越严,用工单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也逐步提升,面对“用工荒”、“找工难”、“跳槽忙”等现象的出现,我们不得不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仅仅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而且还进一步添补了法律意识、道德准则、礼仪文化等生活常识,从而为其转化创造了条件。继续教育应包括职业技术教育、社区人文教育、企业高级人才培养等多层次教育,并不是只单一的局限于技能和专业水平的再学习。作为一个特殊组成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有什么特点,以及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满足农民工的现实需求及顺利的融入城市,是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前提。对于已经脱离了正规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城市是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他们必须从头做起,接受技能、道德、法律、素质等多方面的再教育,以弥补知识空缺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2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现状
2.1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教育现状。
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例为67.2%,高出传统农民工18.2个百分点。拥有中专(中技、职高)、大专(或高职)、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重分别是传统农民工的1.6倍、2倍、2.3倍。尽管受教育年限普遍更长,但是从接受教育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 (62.5%)新生代农民工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而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中专、中技、职高、大专、高职)的比重尚不足四成(37.5%)。由此可见,虽然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与其父辈相比是有所提高,受教育时间有所增加,但相比基数仍然很低,缺乏一技之长,仅凭学校里所学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今就业需求。
2.2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接受继续教育的现状。
据2010年全国总工会的调研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人数比重高,自外出务工以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为61.1%,高于传统农民工(59.1%)2个百分点。接受培训的次数偏少,受培训次数在2-5次之间的比重仅为44.6%,比传统农民工(77.8%)低33.2个百分点;而受培训次数在6次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比重为11.5%,比传统农民工(14.2%)低2.7个百分点。[1]新生代农民工刚开始进城,往往选择的都是无技术含量、工资待遇偏低的工作,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于时间少,工资低的原因,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接受继续教育的外部因素。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来看,他们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充满好奇,不愿意很快再接受教育。同时,他们较多的关注眼前利益,一心只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缺乏对人力资本投入的动力和提高自身技能素质的积极性。而对于已经在城市里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则普遍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原来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难以赶上生产技术的进步,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能,找到“体面的工作”,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提高市民对他们的身份认同。
3 新生代农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缺乏支持。
3.1.1 地方政府政策及实施办法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正处于落实中央政策、制定和实施本地政策的初始阶段,计划性不强,工作和组织保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培训项目无针对性和适用性,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后就业的跟踪服务和反馈机制。
3.1.2 政府投入不充足。新生代农民工都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非常紧张,难以提供足够的培训经费;由于受户籍制度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根本无法享受到转入地政府提供的接受职业教育的平等机会。
3.1.3 信息流通不畅。培训信息传播的途径单一、方式落后,政府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公布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政策和具体的培训安排,培训机构的资质、信誉和收费情况政府有关免费教育培训的政策宣传不到位,[2]使许多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能高效的全面的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资源,更不知道学什么或到哪去学,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有效性。
3.2 企业人文关怀欠缺,资金投入不足。
据2011年全国总工会对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企业不重视职工权益的现状感受更强烈。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自身的比例为16.9%,高出传统农民工3.3个百分点。96.1%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他们关心企业发展, 83.2%的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来自企业对职工权益和职业发展的关心,二者相差12.9个百分点。[3]虽然政府出台《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但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履行。由于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往往缺乏长期稳定的合约,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对职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工作流动较为频繁,企业在注重短期成本收益的前提下,一般不会去花太多资金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更不用说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处理等的行为养成培训和职位向上流动的发展性培训。 3.3 培训机构办学差,费用高,与实际相脱节。
社会培训机构也主要是以职业学校为主,各类商业培训机构为辅。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是面向大众化,课程内容普通化,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不能更大限度的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而商业培训机构所设课程比较集中,贴近市场需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从业证书,但是培训费用高于职业学校,以赢利为目的,单个的短期技能培训动辄数千元,正规的成人教育几年的学习周期算下来学费也近万元。
3.4 新生代农民工内外条件的有限性。
经济压力是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外部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都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开阔眼界,增加收入,改变命运。打工的经济收入普遍偏低,能勉强的维持日常开支。接受继续教育需要投资,由于参加培训要付出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支付学费)和机会成本(因参加培训而损失的在相当时间内能够获取的货币收入),这对于收入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一个承重的包袱。经济压力严重抑制了其教育培训需求的实现。[4]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则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由于与城市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语言差别、价值取向,在找工作和接受教育时,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对未来的发展没有信心。是去是留的矛盾心理,让他们感到迷茫,不知要不要参加培训,参加什么类型的培训才能使自己终身受益。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至今为止还对国家制定的免费培训政策产生疑虑,不了解惠民政策的相关信息,害怕上当受骗。
4 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路径
4.1 政府健全法律保障制度和加强监督管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继续教育的公共服务。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保障,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 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农民工的各种培训规范化,使其在利益受损时有法可依、有据可查;采取教育补贴措施和拓宽免费培训范围,减轻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负担。政府还将主要工作职责分配到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力量,政府主管部门严格审批程序,规范准入制度。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对于符合办学条件,具备优质教育资源的培训机构,从政策、人才、环境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建立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对于不具备办学资质的培训机构,严格依法取缔,净化培训市场,为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体系,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环境提供政府的职能保障和相关部门的技术支持。[5]
4.2 培训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技能与用工单位相匹配。培训机构努力加强区域师资共享,建立教师结构多元化机制,积极引导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提高。丰富培训内容,按照培训内容和时间列出不同的培训工种菜单,根据职业资格证的要求设计课程菜单,构成“模块式”教学体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开设政策法规、公共知识、心理辅导、思维转变、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等职业素质教育课,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所需技能,提高劳动技能和文化素养。培训可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见习、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广“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多元化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也可尝试增加网络远程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采取灵活时间制,全日制学习与部分时间制并举的培训方式。
4.3 企业提倡以人为本的精神,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再培训提供良好平台。
4.3.1 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企业自身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长远眼光和科学经营理念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在岗培训,在培训方式上,企业也可以根据各个工作岗位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通过以老带新的“师带徒”、“传帮带”方式,使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其次要加强企业与培训教育机构的合作。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应根据企业所需的不同工种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岗前引导和在岗培训,企业为其提供实习场所和必要设备,共同形成富有特色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育项目。最后要强化企业责任。鼓励引导企业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坚持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统筹兼顾的原则,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培训质量。
4.3.2 建立企业购买培训成果机制。这是弥补政府培训投入不足,建立企业合理用工和公平占有社会资源的一个较佳选择。企业购买培训成果依据可以从招工人数、用工专业强度、用工层次、人力资本培训成本、换工频率、企业社会效益等方面确定。
4.4 全面改善社会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文明行为规范再教育。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缺少勤劳朴实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特点,应该大力营造社会优化环境,加大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抗压韧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文化生活氛围,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巨大作用,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职业技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文化素养,促进与城市居民的群际接触,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社区还可通过定期举办讲座,进行法制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保护能力,争取其合法权益的最大化。
4.5 新生代农民工提升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在短时间内转变观念,尽快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工厂工作;必须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技能培训,从知识技能、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加立足社会的砝码。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思维最活跃、接受能力最强、学习新知识效率最高、学习效果最好的人生阶段,要不断提升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我学习意识,收集一些与自身有关的信息,了解自身所从事工作的发展前景以及所从事工作本身所不断产生的更高要求,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利用业余时间和城市优越的文化资源等有利条件,扩大知识面,培训专业技能,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掌握一技之长,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更好地服务,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EB/OL]. http://acftu.workercn.cn/c/2011/02/21/110221040907789516873_4.html.2011-02-21.
[2] 安雅丽,杨淑娥.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分析[J].人民论坛,2010(11):236-237.
[3]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EB/OL]. http://acftu.workercn.cn/c/2011/02/21/110221040907789516873_4.html.2011-02-21.
[4] 王宁: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昆明市为例 职业技术教育 2011年第28期第32卷,68页。
[5] 刘立尧.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的路径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