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走进灾区 感悟时代精神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C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是一次民族的觉醒,国家的进步,执政理念的升华
  
  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宽5.12米、高14.28米的大爱崛起碑,碑体像一个大写的“人”字,象征着震不垮的青川人、击不倒的四川人,寓意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贯穿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程。
  在抢险救灾中,“生命至上”,8万余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在安置群众中,“安民为要”,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在恢复重建中,“民生优先”,千方百计让百姓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体现在汶川地震灾区的全域。
  在都江堰,注重对宜居生活环境的保护。上海援建者说:“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责无旁贷。”为此,上海宁愿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在环境保护上着力。
  在什邡,努力消除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现在,走进什邡任何一所学校,你都能看到塑胶运动场、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多功能教室。
  在安县,鲜明体现对孤寡老人的关爱。在辽宁援建的社会福利中心,整洁的宿舍、漂亮的餐厅、安静的阅览室和崭新的健身器材,映衬着老人们的笑脸,一派和谐、安宁。采访结束时,福利中心95岁的霍联科大爷坚持带着88岁的老伴送采访团到大门口,他对记者说得最多的是:谢谢党、谢谢辽宁、谢谢大家。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多年来一直就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地震后,更是次生灾害频发。重建伊始,中央就提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学重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老北川,在地震中遭受灭顶之灾。重建中,北川的选址和规划,举世关注。为保证选址、规划、设计的科学,组成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牵头,全国50余家具有甲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参加的规划设计队伍,包括6位两院院士、6位全国建筑大师在内的数百名专家,本着向人民和历史负责的精神,在实地勘察、走访调研、反复比较、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异地重建、落户安县的崭新方案。从选址方案出炉到审批通过,历时近半年。
  新北川的重建规划注重了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性化要求;坚持小城尺度,节约每一寸土地;在空间布局上,羌寨穿插,建筑轮廓线让位于山体轮廓,每条街都能见山;同步规划羌族特色商业街和工业园,群众可就近就业。
  和北川一样,全省灾后重建,为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子孙后代负责”,从选址到规划,从设计到施工,都贯穿着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注重质量、不留隐患,注重长远、不留包袱,统筹兼顾、有利发展的原则。两年中,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实践着对灾区人民的郑重承诺!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走进刚刚投入使用的都江堰尚慈翠英小学,圆拱形的屋顶,橘黄色的墙壁,食堂、宿舍、教学楼、体育馆、电脑房……每一栋房子都很漂亮。负责学校建筑的丁志斌也不禁羡慕地说:“新学校比上海的小学都要考究,设备都要先进。”
  “5·12”以后,这所小学就和一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这个人就是上海奶奶沈翠英。沈奶奶把自己的房子卖掉,筹集了450万元投入了学校的建设。为了表达孩子们的感激和感恩,新小学被命名为尚慈翠英小学。
  和这位上海老人一样,全国同胞都想方设法为灾区群众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我来,因为我们是唐山人”,这是灾区最动人的话语。在汶川地震灾区的每一个地方,都会见到唐山人留下的印记,都会听到有关唐山人的故事。因为,汶川地震触动了唐山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来,因为我们是同胞”,这是灾区最深情的话语。在这里,香港派往灾区的心灵重建义工已经达到几十批数百人;澳门旅游局专门拨付1000万澳元组织居民到川旅游;台资企业不断在灾后增加投资、扩大规模……
  “我来,因为我们是志愿者”,这是灾区最有力的话语。“志愿者”——这个曾经并不多见的群体,自地震那一刻始,从救人到重建,在汶川、北川、青川,无时无刻不闪现着他们青春的身影。
  程莉,这位美丽的上海女孩,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来到满目疮痍的汶川,参与到水磨镇艰难的灾后重建中。脚穿一双有些破损的雨靴、朴素的外表,对水磨镇的情况了如指掌——她已经扎根基层,成为一名真正的汶川人:名片上,水磨镇镇长助理是她的新身份。
  从这么多人的身上,我们最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万众一心、什么是民族团结。
  “5·12”特大地震以汶川命名,汶川本就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的聚居地带,羌族占34%,藏族占18.6%,回族占1.3%,汉族占46%,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
  在汶川县城,我们见到一座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情的体育馆矗立于滔滔的岷江河畔。高低起伏的白色屋顶如同洁白的哈达随风舞动,条块相间的红色图案如同美丽的羌红传递着幸福与欢乐。这座既时尚现代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正是地震灾区民族团结和进步的象征。
  这种爱心独具的建筑,在灾区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在重建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地的援建者们,把保护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了自己的神圣职责。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古老的精神风貌,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有了新的诠释,凝聚起极大的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四川崛起危难,谱写了一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最强音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两年前,面对天灾,青川县枣树村的朴实庄稼汉自创的两条标语,“吼”出了精气神,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赞誉。
  两年过去,“标语人家”李玉明当上了农家乐老板,步入“有车一族”。另一户“标语人家”的户主石光武,除了生意红火的副食店,还在养鸭、修鸡圈……
  李玉明与石光武仅仅是灾区群众的普通一员。其实,灾区群众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标语,标记着他们度过艰难时刻,迎来红火日子的坚强和奋进。
  在德阳市高速公路旁,一大片长方型、白墙蓝顶的巨大厂房引人注目:厂房外车流滚滚,厂房内机声隆隆,各类机械运转不停。这就是东方汽轮机厂投资50亿元建设的占地2600多亩的新基地。
  汶川地震让距离震中仅30公里的主生产基地损毁殆尽,几代东汽人40多年建设起来的花园式工厂顷刻间被摧毁,308名职工和家属遇难,1400多名职工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亿多元。
  “党旗红,产业兴。”东汽人在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最快的速度抢救和修复各类生产设备,克服重重困难在受灾厂区恢复生产。震后一个月,东汽总体生产能力恢复到震前50%以上。震后半年,产能就恢复到震前的80%。一年零九个月就建成一个世界一流的花园厂区,并具有世界一流数控机床。如今的东汽,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震前的水平。东汽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
  行走在灾区,时时处处可以看到张张充满自信的脸庞,可以感受股股坚定坚强的民意。
  走进极重灾区绵竹市棚花村,不少村民正在年画传习所里绣着年画。棚花村有着悠久的绘制年画习俗,是誉满蜀中的“年画村”。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这座小村庄瞬间沦为废墟,年画这一传统文化产业也遭受重创。
  棚花村党委书记朱明俊说:“震后,为了不让文化产业就此消亡,村民们曾三五成群地在帐篷里组织起了年画生产。”现在,绵竹年画已经走进了奥运和世博,规模和影响在不断扩大。
   “年画村”的复兴,象征着灾区一座座“精神家园”的恢复与重建。
其他文献
前不久,古城阆中曝出一则新闻:中医世家传人胡宗林在阆中核心景区仅用60万元就买下了1.5亩土地的使用权,而这块土地若用于商业拍卖,至少也要250万元以上。原来,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协议,胡宗林买下这块土地40年使用权后,必须致力于开发中医、药膳、客栈等系列服务,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否则将缴纳巨额违约金。“没有政府的扶持,我的特色旅游项目就办不成事;现在地已经解决了,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我的店子就可以见到
期刊
2009年8月3日,是400万巴中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出台。意见明确指出,“利用三年左右时间,把巴中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川陕结合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建成我省重要的生态农业、生态红色旅游、清洁能源基地和绿色经济示范区,建成川东北经济区重要的中等城市”。  “这决不仅仅是一个声誉和名分问题,而是巴中发展环境实现根本性突破的标志
期刊
2009年12月31日,这是值得400万巴中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我宣布,乐坝—巴中铁路正式开通!”省委书记刘奇葆的话音刚落,汽笛一声长鸣,一列货运列车缓缓驶出新建成的巴中火车站。这一声汽笛长鸣,宣告革命老区巴中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  而此前两个月,广元—巴中高速公路也形成了通车能力,联想到不久以后川东北区域交通枢纽在这里即将变成现实,人们的思绪不得不回到为了路曾经走过的艰辛历程。  半个世纪以
期刊
2009年12月21日,成都市委工作会议正式确定,今后20到50年间,要把成都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于是,一幅“既拥有现代生活,又置身田园风光”的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画卷,梦境般呈现在人们眼前。于是,“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个原本虽不陌生、但却有些遥远的词汇,在一夜之间忽然成为民众公共话题,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们,为一个共同的全球化视野下的梦想激动着。  
期刊
2009年12月21日,成都市委工作会议正式确定,今后20到50年间,要把成都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于是,一幅“既拥有现代生活,又置身田园风光”的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画卷,梦境般呈现在人们眼前。于是,“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个原本虽不陌生、但却有些遥远的词汇,在一夜之间忽然成为民众公共话题,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们,为一个共同的全球化视野下的梦想激动着。  
期刊
文建明是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他扎根农村近30年,不仅凭借真心为民、锐意改革,捋清了“团团乱麻”,被称为“治乱书记”、“灭火队长”,还因其善于思考,长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秀才领导”。9月6日,四川省委授予文建明“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文建明曾说:干部服务群众,就好比对“对联”,群众提出的问题是“上联”,干部的真情服务就是“下联”。要说有什么高招
期刊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的重要时刻,7月,中央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今后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9月,省委召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刘奇葆书记强调,10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创造了巨
期刊
2008年5月13日,中共四川省纪委发出《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关于严肃纪律确保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切实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规范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接收,做到账务清楚明晰;严格规范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拨付,切实保证抗震救灾款物用于救人救命,用于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于灾区恢复重建。    2008年5月17日,省纪委召开
期刊
一座座美丽村镇、一张张灿烂笑脸、一个个鲜活场景、一组组难忘数据,展现的是“汶川速度”、四川奇迹,见证的是制度优势、国家力量,升华的是民族灵魂、时代精神。   ——题记    2010年初秋,站在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上,看着滔滔岷江奔流而下,我们的思绪随之飘得很远很远……  从2000年前蜀人与洪荒的搏斗,到“5·12”之后废墟上的重生,一幕幕场景浮现,令人感慨万千!  四川,有着奇迹般的历史——“千年
期刊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有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有地方党委的有力组织和开拓创新,没有战胜不了的灾,没有攻克不了的难     采访车行进在通往老北川的路上,我们的心也随着颠簸起起伏伏。路边崇山峻岭,云雾缭绕,偶见倒塌的房屋、断裂的桥梁和滚落的巨石,一派险象。进入老县城,断垣残壁,惨不忍睹。老天似乎懂得大家的心情,此时飘起了细雨。安魂曲中大家向罹难同胞献上鲜花、寄托哀思后,怀着沉重的心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