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梦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21日,成都市委工作会议正式确定,今后20到50年间,要把成都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于是,一幅“既拥有现代生活,又置身田园风光”的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画卷,梦境般呈现在人们眼前。于是,“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个原本虽不陌生、但却有些遥远的词汇,在一夜之间忽然成为民众公共话题,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们,为一个共同的全球化视野下的梦想激动着。
  
  ▍成都为什么突然想起“霍华德”
  
  就在最近,网络上出现这样一句话:在2009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成都忽然想起生活在100多年前的英国人霍华德。
  霍华德何许人也?
  埃比尼泽·霍华德于185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他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其提倡的“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理念被城镇规划者奉为经典。
  霍华德当时提出的田园城市构想,正值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当时,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一方面使城市变得拥挤和污染,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在享受城市文明之际,不能再享受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又有一大批农村人口、低收入人群被排挤在城市现代文明之外。
  “今天,我们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客观而言,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比霍华德那个时候还要严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任倪鹏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着这样的表述,他认为,田园城市,不仅是成都的一个现实选择,也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选择。
  其实,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可以更直观了解成都乃至全国各大城市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今,凡是周末,市区内的居民如同潮水般涌向郊区农村,哪怕是条件很差的“农家乐”,只要有山有水,都是人满为患。
  成都试图破解这一难题,早在7年前便已经悄然展开,试水之举便是“统筹城乡发展”。随后,成都被确定为国家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正是力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深度尝试。成都市推动了近7年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把资源向农村倾斜方面作出很多难能可贵的探索,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资源的均等化标准化配置、农村居住环境的改造升级、县级以下的重点镇建设都体现出了在工业化时期,均等化分配公共产品的思路。这些都为“田园城市”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成都大学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建瓴说,在这样一个节点上,成都明确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意味着成都城市形态的目标定位已经清晰,意味着公共利益的分配机制的再次调整,意味着将工业化进程的城市资源按照均等化的原则向乡村倾斜,意味着我们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欧美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成都并非一时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忽然想起“霍华德”,而是作为三千年宜居乐土及工商名城的城市属性,以及对城乡一体化的继续丰富和提升,对作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未来道路和使命的深刻理解而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是成都在准确把握世情、国情、省情、市情基础之上的必然选择。
  
  ▍一个大胆的“三级跳”
  
  这是一个梦幻般的“三级跳”!
  成都确定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进发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为近期目标,用5~8年时间建设成为“新三最”城市。
  第二步为中期目标,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三级城市行列。
  第三步为长期目标,用30~50年时间基本建成世界城市,争取进入世界二级城市行列。
  其实,在“跳”之前,成都人已经进行了精彩的热身与演练。当初,成都提出“三最”目标;随后又改为“新三最”,即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再后来,又提出“东方伊甸园”之构想。通观种种定位,我们不难发现成都决策层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在激烈竞争中,让成都如何脱颖而出,超越西部,稳坐国内,显露国外。在此过程中,成都慢慢积蓄着自己冲刺的力量。特别是在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7年时间内,一路走来,一路探索,不仅成为灾后重建、科学重建的基础,还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提高了统筹城乡的水平,奠定了走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基础。
  另外,让成都有胆量作出“跳”的决定,还有其自身优势“壮胆”。首先是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去年,成都航空客运吞吐量为2600万人次,超过深圳,位居全国第四。还有铁路,在西部,成都也最具优势。其二,就是成都的生态本底。“山、水、田、林”中,山,有龙门山和龙泉山两带山系;水,有都江堰灌溉水系;田,就是都江堰精华灌区;林,有独特的川西林盘。所以,有学者惊呼,全国范围最具备田园城市条件的就是成都!
  2010年2月1日,成都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成都市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而编制完成的第一个相关规划——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布局规划,确定了4大总体功能区,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和一批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该规划的出台,让人们真实感觉到,成都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已经上路了。
  
  ▍50年后成都究竟是个啥样子
  
  简单来说,就是广袤的农村地区是“人在田中”,中心城区是“园在城中” ,西部区县城镇是“城在田中”,而东部、南部和北部区县城镇是“城田相融”。
  这是成都市规划局总规划师赵钢对50年后成都景象的一个大致描绘。
  其实,成都这次提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之概念,在“田园城市”前面特别加注了“世界现代”,就说明了其内涵不仅仅只是田园式的城市形态以及人与自然和谐,还有发达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性的城市功能等,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和谐,城乡二元体制全面破除,城乡居民享有更充分的社会福利和更有力的权利保障,具有很强的幸福感。
  在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之劳动保障工作目标中,有着这样的表述——理想乐业: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有远大理想,但现在是为生存就业,将来,人们就业不再是为生存,而是理想变为现实,被动变为娱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乐业;福利保障:现在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险,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和城市经济雄厚了,财政补贴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权利的“权数”将增强,义务的“权数”将降低、直至为零;权益均等:劳动者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不分城镇乡村,都是平等的,不因身份、性别而受歧视;分配公平:通过健全完善劳动保障法制和三方协调机制,逐步实现投资者和工人收入平等分配,进而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劳资和谐:只有岗位变化,没有权益差异,真正达到同岗同酬,劳资更加和谐。
  成都市劳动保障局局长胡昌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2010年至2017年),成都在劳动保障方面将实现三大目标:2012年基本实现全市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在3.5%以内;基本实现全市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参保人数突破1000万人;就业社保新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具体措施包括就业、社保、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等4个方面。另外,2018年至2040年,成都将实现由医疗保险向健康保险过渡。
  
  ▍期待“无中生有”的奇迹
  
  对于不同的人,对“田园城市”时代的到来,有着不同的期待。
  金牛区黄忠小区居民李贵祥说:“我认为那个时候我们生活更幸福,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每天都可以乘坐公交车到郊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
  成都靓景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白领牟琳则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便是我所向往的生活。世界现代园林城市的建设,让我觉得这种生活已经慢慢向我走来。”
  香港驻成都经贸办事处主任潘太平坚定地认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会给港企带来更多的商机,尤其是关联度很高的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香港在这些产业上的实力也很强,无论是港企在成都投资还是双方交流发展经验,空间都会非常广阔。
  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说:“成都所提出的发展定位,对周边城市的发展战略也有影响。对区域内的其他城市而言,这也是一个机遇。”陈新有认为,在区域合作快速发展的当下,成都所追求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定位,不是追求一座城市的单独发展,而是与周边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的。在他看来,成都平原城市群,应当是由一个特大中心城市、多个大城市、若干个县城构成的有机体。“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德阳、绵阳也要打造自己的田园城市,整个大区域的框架内,都可以实现科学的、跨越式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陈新有说。
  有的学者却认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还是一种思想,那就是敢为人先,“无中生有”。
  比如迪拜,30年前还只是沙漠边上一个小港,现在是整个中东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拥有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酒店、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全球五分之一的起重机在这里运转,有25万建筑工人在这里工作。在资金源源不断注入以及奇思妙想创造下,他们创造了最大的人工岛:“棕榈岛”;最奢华的酒店:BurjAlArab;还有世界最高大楼、世界最大的游乐园……若无创意,就没有今天的迪拜。比如义乌,地处浙江中部,没有任何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可言,但就是凭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再比如成都的红砂村,正是因为当年的先行先试,才成为如今城乡统筹发展的标杆……
  随着这种思想精神的辐射和叠加,它将给整个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很多“奇迹”会随之出现。
  让我们祝福成都吧。
其他文献
社会监督员以志愿者身份、个体独立工作为主的形式,深入到乡镇、村组,  与受灾群众、基层干部接触,开展调查并反映社情民意,做了许多体制内监督做不到的事情。    2008年6月1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仅十几天,王建接到社会监督员工作证,成为四川省纪委、监察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第一批社会监督员中的一员。   “接到工作证后,随即到灾情严重的几个地方调查,主要调查捐赠物资与灾区困难群众生活补助的落实情况,就
期刊
他们以出色的工作,确保了监管地区重建资金运行的正常;他们以辛勤的劳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爱戴。人们这样赞誉他们——    弯多、路险、线长,平武县纪委配合驻平武县监督检查工作组的一辆小车行驶在九环线平(武)江(油)公路上……  3月15日,从平武县城到平通镇,短短85公里的路程,竟然用了两小时,工作组10点终于到达平通镇灾后重建工地。从车上依次下来的是:工作组组长黄平、成员吴银章、胡光仙、郑执。他们
期刊
一砖一瓦鉴民心。灾后恢复重建,每一项工作都展示着党委政府的形象,每一个项目都承载着灾区人民的期盼,每一分钱都凝聚着全国人民的支持。   “确保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工程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这是四川各级党委、政府的承诺。  这份承诺该怎样兑现?  2008年5月13日,地震后的第二天,我省发出《关于严肃纪律确保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  2008年6月4日,国务院通过《汶
期刊
·要继续按照“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加大城镇街道立面清理和风貌打造力度,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推动风貌建设再上新台阶。  ·要坚持“三打破、三提高”,抓好村镇和村落规划建设,体现山水田园风光,打造民族地域特色。  ·要狠抓城郊结合部、“城中村”、边远偏僻乡镇和村庄等薄弱环节的治理工作,逐步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风貌整治的“全覆盖”。  ·要在农村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让群众享受现代生活。  要
期刊
2009年12月31日,冒着隆冬的严寒,沿着崎岖的小路,省委书记刘奇葆来到巴中市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调研并看望村里的群众。  刘书记走进村民贾发华家院坝里,同围坐在火盆旁的乡亲们亲切地拉起家常。  “我这次从成都来就是专门调查研究并看望你们的,我们有责任把老区建设好,有责任帮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让老区人民不再贫困,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刘书记的话温暖着在座的每一个人,更鼓
期刊
一面是投资增长、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加快带来的新的用地需求高峰,一面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艰巨任务;  一面是灾后重建任务完成时间的日益临近,一面是大量灾毁耕地的复垦、重大地质灾害的治理还处在攻坚克难阶段;  2010的春天,对话宋光齐,感受国土资源人担当的这份责任和使命。    发展篇  有力有效地保障土地、矿产需求    《四川党的建设》:宋厅长,您好!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到巩固回升加快发
期刊
前不久,古城阆中曝出一则新闻:中医世家传人胡宗林在阆中核心景区仅用60万元就买下了1.5亩土地的使用权,而这块土地若用于商业拍卖,至少也要250万元以上。原来,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协议,胡宗林买下这块土地40年使用权后,必须致力于开发中医、药膳、客栈等系列服务,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否则将缴纳巨额违约金。“没有政府的扶持,我的特色旅游项目就办不成事;现在地已经解决了,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我的店子就可以见到
期刊
2009年8月3日,是400万巴中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出台。意见明确指出,“利用三年左右时间,把巴中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川陕结合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建成我省重要的生态农业、生态红色旅游、清洁能源基地和绿色经济示范区,建成川东北经济区重要的中等城市”。  “这决不仅仅是一个声誉和名分问题,而是巴中发展环境实现根本性突破的标志
期刊
2009年12月31日,这是值得400万巴中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我宣布,乐坝—巴中铁路正式开通!”省委书记刘奇葆的话音刚落,汽笛一声长鸣,一列货运列车缓缓驶出新建成的巴中火车站。这一声汽笛长鸣,宣告革命老区巴中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  而此前两个月,广元—巴中高速公路也形成了通车能力,联想到不久以后川东北区域交通枢纽在这里即将变成现实,人们的思绪不得不回到为了路曾经走过的艰辛历程。  半个世纪以
期刊
2009年12月21日,成都市委工作会议正式确定,今后20到50年间,要把成都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于是,一幅“既拥有现代生活,又置身田园风光”的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画卷,梦境般呈现在人们眼前。于是,“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个原本虽不陌生、但却有些遥远的词汇,在一夜之间忽然成为民众公共话题,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们,为一个共同的全球化视野下的梦想激动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