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倍受青睐,对其合理运用,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形成时间、空间、立体的接受形式,有利于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优化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语文;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63-02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2008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指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新时期义务教育工作新的、更高的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巧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有关云、雾、雪、霜等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是哪种自然现象,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中。然后再出示雷雨交加的画面,让学生交流说一说对雷雨的认识,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笔者不失时机地表扬大家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好习惯,相机引入课题:“有位小朋友认真观察了雷雨时的情景,并写了一篇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雷雨》,看一看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是怎样的?”这样,通过悬念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课堂学习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2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这一特点,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有效地把学生带入情境,活化语文课堂,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北京亮起来了》是二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全文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如果在教学中不使用媒体辅助,枯燥的学习无法让学生对于夜晚的北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无法体会到文中那描写夜晚北京的华美的词句。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去了祖国的首都北京,看到了古老而富有朝气的北京。你们想不想欣赏夜色下的北京呢?”接着播放课件。学生在看时,就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夜晚北京的美丽。看完后,当笔者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时,他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老师,夜晚的北京真漂亮啊!”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夜晚的北京是五光十色的。”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夜晚的北京就是灯的王国。”……
此时,笔者便趁热打铁:“那我们就趁着这美好的春光,再去北京旅游一次,好吗?”学生无比兴奋。于是,笔者就对学生说:“我们出发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将坐上飞往北京的飞机。”这时,课件里播放飞机起飞的声音,接着笔者又说:“亲爱的旅客们,我们已经抵达了北京。现在是北京时间晚上八点整。”这时,笔者再请学生睁开眼睛,此时他们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从他们的表情中,笔者感受到一种兴奋。接下来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整堂课学生都是兴致盎然。由此可见,创新性、开放性地处理教材,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学,这样课堂效率会更好。
3 优化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运用图形、文字及各种动态图像形象地表达内容,还可以通过声音模拟进行教学,集图、文、声、形于一体,灵活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手段,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瀑布》这篇课文中,叶圣陶老先生用了两个优美的比喻句,向学生描绘了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可是海浪声、松涛声是怎样的声音呢?对于生活在既看不到大海,又见不到成片森林的城市三年级小朋友来说,无疑又是一个疑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将计算机模拟的海浪声、松涛声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场所获得与现实世界接近的学习体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瀑布磅礴的气势。这时,只需教师的适度点拨,学生的认知便实现有效的迁移,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就很容易说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描述性语言。
4 激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课件设计得形象可感,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化静为动,巧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求知兴趣,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日月潭》时,笔者根据课文内容制成日月潭清晨、晴天、雨天三个不同景色的多媒体演示片段,在学生欣赏过后,请他们给每个演示片段写一段简短的解说词,然后一边演示一边请学生朗读自己的解说词,再对照课文内容作出评议。这样,既锻炼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语言文字的概括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5 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之以渔,终身受用不尽。”这强调了学法指导与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谈不上跟上时代的步伐,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学,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上面有大量的信息、数据、图片等资料,能及时地提供教学信息。因此,在教学时能较好地利用多媒体,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笔者就联想到其他的一些诗人也写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赞美春天的诗,课后就让学生收集了一些。笔者将他们收集到的诗整理后放到课件上,并配上优美的古曲,进行朗读。这样做不但扩充了课堂容量,也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性。
再比如,在教学《北京》一课时,笔者从网上查找了很多有关北京的图片,制成课件让学生欣赏,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座城市的古老而富有朝气。课文中提到了北京有名胜古迹,又新建了许多现代建筑,笔者就让学生课后找有关的资料或图片,把它们制成课件,让他们在欣赏之余了解古老而神秘的北京,了解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北京。这样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习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在“趣”中求取知识,在“乐”中受到思想熏陶,在实际中增长创造才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多媒体信息网络创设情境,让声色俱全、动静结合、生动逼真的画面走进语文阅读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了学生的情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创造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内化了语文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语文;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63-02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2008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指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新时期义务教育工作新的、更高的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巧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有关云、雾、雪、霜等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是哪种自然现象,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中。然后再出示雷雨交加的画面,让学生交流说一说对雷雨的认识,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笔者不失时机地表扬大家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好习惯,相机引入课题:“有位小朋友认真观察了雷雨时的情景,并写了一篇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雷雨》,看一看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是怎样的?”这样,通过悬念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课堂学习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2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这一特点,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有效地把学生带入情境,活化语文课堂,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北京亮起来了》是二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全文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如果在教学中不使用媒体辅助,枯燥的学习无法让学生对于夜晚的北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无法体会到文中那描写夜晚北京的华美的词句。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去了祖国的首都北京,看到了古老而富有朝气的北京。你们想不想欣赏夜色下的北京呢?”接着播放课件。学生在看时,就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夜晚北京的美丽。看完后,当笔者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时,他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老师,夜晚的北京真漂亮啊!”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夜晚的北京是五光十色的。”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夜晚的北京就是灯的王国。”……
此时,笔者便趁热打铁:“那我们就趁着这美好的春光,再去北京旅游一次,好吗?”学生无比兴奋。于是,笔者就对学生说:“我们出发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将坐上飞往北京的飞机。”这时,课件里播放飞机起飞的声音,接着笔者又说:“亲爱的旅客们,我们已经抵达了北京。现在是北京时间晚上八点整。”这时,笔者再请学生睁开眼睛,此时他们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从他们的表情中,笔者感受到一种兴奋。接下来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整堂课学生都是兴致盎然。由此可见,创新性、开放性地处理教材,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学,这样课堂效率会更好。
3 优化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运用图形、文字及各种动态图像形象地表达内容,还可以通过声音模拟进行教学,集图、文、声、形于一体,灵活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手段,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瀑布》这篇课文中,叶圣陶老先生用了两个优美的比喻句,向学生描绘了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可是海浪声、松涛声是怎样的声音呢?对于生活在既看不到大海,又见不到成片森林的城市三年级小朋友来说,无疑又是一个疑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将计算机模拟的海浪声、松涛声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场所获得与现实世界接近的学习体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瀑布磅礴的气势。这时,只需教师的适度点拨,学生的认知便实现有效的迁移,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就很容易说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描述性语言。
4 激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课件设计得形象可感,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化静为动,巧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求知兴趣,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日月潭》时,笔者根据课文内容制成日月潭清晨、晴天、雨天三个不同景色的多媒体演示片段,在学生欣赏过后,请他们给每个演示片段写一段简短的解说词,然后一边演示一边请学生朗读自己的解说词,再对照课文内容作出评议。这样,既锻炼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语言文字的概括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5 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之以渔,终身受用不尽。”这强调了学法指导与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谈不上跟上时代的步伐,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学,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上面有大量的信息、数据、图片等资料,能及时地提供教学信息。因此,在教学时能较好地利用多媒体,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笔者就联想到其他的一些诗人也写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赞美春天的诗,课后就让学生收集了一些。笔者将他们收集到的诗整理后放到课件上,并配上优美的古曲,进行朗读。这样做不但扩充了课堂容量,也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性。
再比如,在教学《北京》一课时,笔者从网上查找了很多有关北京的图片,制成课件让学生欣赏,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座城市的古老而富有朝气。课文中提到了北京有名胜古迹,又新建了许多现代建筑,笔者就让学生课后找有关的资料或图片,把它们制成课件,让他们在欣赏之余了解古老而神秘的北京,了解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北京。这样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习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在“趣”中求取知识,在“乐”中受到思想熏陶,在实际中增长创造才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多媒体信息网络创设情境,让声色俱全、动静结合、生动逼真的画面走进语文阅读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了学生的情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创造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内化了语文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