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熊的故事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sh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19日至11月1日,我与妻赴美旅游近一个半月,期间看望了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熊存瑞。他和我既是北京沙滩中宣部大院发小,也是北京景山学校校友和考古研究所同事。
  老熊的年轻时代
  熊存瑞从小稳重有主见,做事有毅力,十四五岁时院里孩子已叫他“老熊”,要知道当时连他老爸都还没人称“老”。1968年初中毕业,我到北京车辆段当木工,老熊去云南景洪东风农场做了军垦战士,在西双版纳刀耕火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他寄来在低矮茅草屋前拍的照片,衣衫褴褛、神情忧郁,头发又乱又长,形似野人。1971年5月老熊因病返京,成为云南知青中的幸运儿,我俩见面,感慨万千。
  老熊拒绝街道推荐的工作,跟当时以蹬三轮卖白菜为生的吉他大师陈志学拉手风琴。每日拉得如醉如痴,一心想走手风琴、钢琴乃至作曲家之路。由于练得太凶,老熊右手拇指得了腱鞘炎,持续一年半的音乐家之梦戛然而止。他审时度势,开始学习英语,为此毅然卖掉心爱的手风琴,买来英文打字机和钢丝录音机。一天早晨,老熊和我以及大院好友陈子光一起到隆福寺旧书店,门刚开我们就冲了进去,每人抢了一本《汉英大词典》。后来老熊和子光都掌握多门外语,我却始终在原地踏步。老熊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外语,英语老师是梁思成的儿媳、梁从诫的夫人方晶,加上“文革”中师从李淼、陈翰笙、杨宪益等翻译大家,不久即能阅读英文原著及用英语对话。除了睡觉,他心里想的口里说的几乎全是英文,整日如癫如痴,口中念念有词,不知者以为得了神经病。
  1977年高考恢复,老熊报考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口试考场负责押阵的考官是著名教授许国璋。老熊英语口试成绩5+,笔试96.5分,却因体检未过名落孙山。第一次高考失败,他又自学了考古、历史、古汉语等。
  第二年老熊卷土重来,以北京市英语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直接插入二年级学习。1979年,老熊通过考试成为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的研究生,专攻中西交通考古学。1980年代初,《中国青年》杂志专文介绍老熊事迹,老熊一时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楷模,各地信件如雪片般寄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我那时正在考古所当中国考古学会秘书,亲眼目睹这一盛况。这篇文章给老熊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文中提到他当上考古所所长夏鼐的研究生,一些读者误以为他当上考古所所长,在信封上直接称他为所长,引来所内一片议论。更有人声讨:“夏所长多次拒绝写传记的邀请,哪容得竖子树碑立传?”人言可畏,老熊落荒而逃。1985年,老熊获澳洲国立大学博士奖学金赴澳求学。毕业后几经辗转,最终落户美国西密歇根大学,以教书为生。
  西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
  10月24日,我们从俄州伊利县坐长途车到密歇根州卡拉马祖探望老熊,他开车到车站来接。多年未见,老熊外貌变化不大,穿着却体面多了。老友相见无需客套,互相打个招呼,拍拍对方就算意思到了。
  卡拉马祖虽地处偏僻,但老熊居住的小城有4万多人。这里离他工作的西密歇根大学距离不远,家里有车十分方便。老熊家住密歇根湖附近,这里是一片环境安静的别墅区,空间开阔,绿草茵茵,树冠如盖,房屋多为二层别墅,是美国典型的中产阶级住宅区。老熊把我们安置在他家二层别墅的地下室,空间虽不大,卫生设施却齐全。来前我们曾在此处酒店预订客房,毕竟住别人家不方便,况且我知道老熊喜欢独处,不愿别人随便占用他的时间和打乱他的生活习惯,有时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所以当他亲自开车来接我们,把我们安排在他家居住的时候,不禁心头一热。老熊家周围全是草坪,十分养眼,不过得定时修剪,这让老熊感到麻烦。
  我们在老熊家住了几天,他的夫人非常热情,让我消除了不安。老熊大部分时间在楼上书房读书笔耕。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习惯。即使与我们一起出去购物,也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他家附近有个赌场,我们一起去玩。他对赌博机怎么玩根本不懂,对赌博完全没有兴趣,与我的兴趣盎然恰成鲜明对比。
  老熊家一层客厅分别有门通向地下室和车库,厅内有壁炉、沙发、按摩椅、电视、钢琴。门和窗户很大,从玻璃向外望,宛如水彩风景画。虽然老熊身在海外多年,已加入美国籍,心却依然是中国心。他利用网上优势,对国内情况颇为了解。老熊在美国使用的英文名字叫维克多 (Victor ),这个名字还是他在景山学校时方老师给起的。
  晚上我们一起聊天,才知道他赴澳大利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1988年底到美国求职,几经曲折进入西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中国中古史。在此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出版专著若干,成为终身教授,从此捧上了铁饭碗。
  老熊说,在美国想评终身教授必须要有专著,否则教得再好也一样叫你卷铺盖走人。大院老友陈子光对老熊移居美国不以为然,认为那里单调寂寞,“整天夜里看星星,有什么劲儿?”老熊耐得寂寞,勤奋肯干,活在自己读书写作和教学的世界里。他利用自身优势,先后出版了《隋唐长安:中国中世纪都市史研究》《隋炀帝:其生涯、时代和遗产》《中国中世纪历史事典》等一系列英文学术专著,在美国史学界打出一方天地,成为中国学人在美国奋斗的一个缩影。其中的甜酸苦辣,难以向外人道也。
  10月25日,我们到老熊工作的西密歇根大学参观。该校以一匹扬蹄骏马为徽标,校内枫叶正红,比香山红叶颜色还深,远远望去似火一般在燃烧。我们参观了老熊的办公室及学校的阶梯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健身房、游泳池。看到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不时从身边走过,觉得自己仿佛也年轻许多。在阶梯教室,我让老熊走上讲台模仿给学生讲课时的状态。老熊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如今却侃侃而谈,实属不易。我从小功课一塌糊涂,小学时不是转班就是留级,如今坐在阶梯教室,恍惚觉得自己草鸡变凤凰,留级变成了留学。
  10月26日,我们与老熊夫妇一起去超市购物,退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在俄州伊利县超市买了许多深海鱼油,老熊说如今美国人讲究吃北极虾油,你们最好在这把它退了,换成北极虾油。老熊的夫人说,在美国只要有发票,又在同一连锁超市购买,就可以自由退换。我们去超市,果然二话没说就给退了。要是在国内,即使争得脸红脖子粗也没戏。
  (2015年9月12日于平雅居)
  (责编:萧茵)
其他文献
年近五旬的王铁牛是登封电业局变电检修班班长,24岁起便坚守在供电一线岗位上。20多年来,他工作勤恳,认真负责,从一名检修工人干到如今的变电检修班班长。  20多年来,王铁牛始终坚守在供电一线岗位,起早贪黑战高温、熬严寒、抢进度、保质量,将一辈子都交给了电力事业。  王铁牛在变电设备检修的生产一线,由一名学徒工逐步成长为一名业务熟练、技术精湛的技术带头人。自担任班长以来,他的工具包总是比别人的要沉许
期刊
“开卷得一”,当我写下这个标题时,孙女就站在身边嗤嗤地笑叫:“爷爷,爷爷,写错了!开卷得益!”岂不知我这个做爷爷的在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时候,对中国的这个成语就是这样写过的。  读书,一直陪伴着我的人生,直至年近七旬。人们都说,退休后的生活是应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我的兴趣点在哪里呢?在记录了当下所思所感的同时,心里总有一个忘不了、抹不掉,甚至是撂不下的题目,这就是年轻的时候我曾在校刊上发表的题为《试
期刊
他用25个年轮,手绘了30卷北京胡同画册,在大都市中守望着古都的风貌。  他用25个年轮,绘成了30卷北京胡同画册。他叫舒世忠,一个普通的北京老人,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留下了一卷珍贵的历史画图。  把北京胡同文化传承下来  舒世忠,北京人,满族后裔,1931年生于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龙爪槐胡同。他的童年就是在胡同度过的。  1981年,改革的春风吹起,北京市政府提出要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大力发展建设新楼
期刊
风雨中的和平宪法  9月17日,日本“新安保法案”在参议院表决通过。即使是在新安保法通过的时候,会场上的日本执政党与在野党仍在激烈交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则坐在不远处,神情木然地看着委员代表在国会里为了这个“新安保”,扭打成一团。就在不远处,一群在野党女代表扬言要用“指控执政党性骚扰”的方式,希图不顾一切阻止“新安保法”的通过。  从7月份“新安保法”通过日本众议院表决开始,这部法律所代表的一切都成
期刊
调查显示,“节日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症状也趋于多样化,在生理上多表现为免疫力下降、头晕、食欲变差、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在心理上则多表现为易怒、失眠、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反应。  老年人尤其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节日综合征”对于原本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都会产生影响,更别说那些本来就身体欠佳,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老人了,"节日综合征"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甚至发生比
期刊
你从什么时候感觉自己“老”了?  我猜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在某年某月某一刻碰到某事,惊觉自己老之将至,甚至是老之已至:或许是在路边上,有人让小孩子喊你“爷爷”“奶奶”;或许是你去买鞋,售货员说“这种鞋特别适合老年人”;或许是在公交地铁上,有人起来为你让座;或许是洗完脸,你在镜中看见了自己的眼袋……  如果我做一个老年生命工作坊的话,我一定会让大家说说这个“惊觉”自己老了的时刻:在这一刻,无论你怎样
期刊
重阳节前,由光明日报等主办、《新天地》杂志社承办的2015文化老人金婚庆典公益活动的相关材料上报国务院,得到中央领导重要批示。  10月2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记者柳霞采访的《今世有缘,相伴永远——50对金婚老人讲述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的整版新闻,报道此前一天,光明日报社主办的2015文化老人金婚庆典公益活动,活动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国务委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勇审阅相关材料后作出重要批示
期刊
近日,支付宝开卖“扶老人险”,保费3元,用户在一年内因“扶老人”而被迫对簿公堂的,最高可获赔2万元诉讼费。该保险上线5天,已经有5万多人投了保。  尽管有数据证实,扶人被讹的是极少数,扶老人纠纷也9成以上能找回真相。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还是没有勇气面对可能的麻烦,“扶老人险”通过支付可能的诉讼费用鼓励人们,鼓励纠纷走法律程序,算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牵涉到个人的切身利益,
期刊
“扶老人险”是一个商业运作成功案例,从社会聚焦的热点入手,无须太多产品宣传。该险种的出发点是从法律层面解决纠纷,降低了维权门槛,减少当事人的诉累,有一点积极作用。  但是,一旦面临“被讹”“碰瓷”,2万元的法律诉讼费恐怕不够,一旦败诉,对被扶老人的赔偿金也不在保险理赔范围内。现如今我国商业市场的开发程度不断提高,新型的商业保险的出现是必然的,而过度解读明显是不必要的。  解决“扶不扶”的问题,还要
期刊
年轻时忙于工作、照顾子女,退休后环游世界,是许多人的梦想。有人不想伤脑筋,参加旅行团、搭游轮;有人参考联合国景点推荐,深度旅游;有人追逐各国道地美食;也有人结合兴趣,增添乐趣。这些热爱旅游的银发族又有怎样的个中甘苦呢?  跟团游结识好朋友  邱金花今年66岁,学历只有小学毕业,如今足迹已遍布近30国。她自嘲“没读万卷书,已行万里路”。  过去与丈夫经营修车厂忙着赚钱,产生“浪迹天涯”的念头,是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