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主任,您好。幸福是近几年的媒体热词,幸福教育在全国各地也有不同的提法和实践,而幸福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感受,它是主客观的统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幸福教育会不会流于一种幸福相对论或幸福相对主义。
朱勇哲:幸福村学区在2007年之所以提出幸福教育,其中有区域名称的因素,但主要是基于一种教育理想和愿景的展望。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确实是一个客观现实。这几年我们没有停留在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上,而是更多地去探索实现幸福的手段和途径,即如何开展幸福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学区各学校在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让幸福教育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特色中充分体现出来。践行幸福教育,应当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对此,我总结了“系、细、悉、戏”四个字:
一是“系列”的“系”。学生品德环环相扣呈线性体系发展,因此德育工作不能间断,应该循序渐进整体展开。德育是人的教育发展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学校在推动德育过程中应整体构建德育体系。二是“细节”的“细”。德育要从细微处入手,要从最基本的习惯去抓起。对小学生来说,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然后是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个性发展。三是“熟悉”的“悉”。德育要熟悉学生的思想动态,熟悉学生的思维方式,熟悉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熟悉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能够清晰地把握“生情”和“学情”。四是“游戏”的“戏”。德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做到生动多样、活泼有趣。
与幸福教育密切相关的是心理健康教育。1992年,学区新源里二小率先在北京市开设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们认为,道德是社会对个人提出的一种外在要求,即标准是什么,行为规范是什么。而心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的内在需求。当外在要求和内在需求达成了一致,就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小学教育中,为什么很多孩子总是排斥灌输和說教,其原因主要是孩子们的内在需求跟外在要求不一致。因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从外在要求去规范孩子们的行为还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应该从孩子们的内在需求出发来设置心理课程、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建设心理文化,从而使孩子获得健康的心理。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础上,2009年我们又开展了小学生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也是践行幸福教育的一种体现。通过生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的理解,而且也可以了解自身的发展潜力并关注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道路,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把目前的所学知识与将来的理想追求联系起来,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的心理,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那么,生涯教育为什么可以成为实现幸福教育的特殊载体和途径呢?在我看来,它帮助学生完整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里去、我如何到达那里”这四个命题,这实际上就是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可以说,从对幸福内涵的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再到生涯教育,这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德育体系。
:作为一个非实体机关单位,幸福村学区管委会对各学校的管理职能更多地体现为服务与指导,在行政约束力不足的情况下,学区却迸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请您分享一下学区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
朱勇哲:多年的教育经历以及不断地学习使我养成了回首梳理和分析总结,并不断修正前进方向的良好习惯。近几年,我带领学区团队在构建优质、特色、均衡的幸福教育发展体系过程中,把学区职能定位在“指导服务、组织协调、监督评价”层面,重在“指导服务”,坚持“非必须、不全部,保规范、创品牌”的工作原则,以“做幸福的成就者”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承认真务实,扎实稳健的工作作风,营造幸福和谐、亲如一家的工作氛围,建设幸福和谐、服务高效的工作团队。由此,整个学区逐渐形成了“校校好才是真的好”“校校不同,校校精彩”的幸福教育发展价值观。其中,“成就每一所学校的幸福精彩”“做幸福的成就者”是我们开展幸福教育的工作宗旨,我们既要做成就学校、师生发展幸福的人,也要做有成就的幸福人。
在对学区职能准确定位基础上,我们以落实朝阳区教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重要举措为契机,以开展“学区管理创新”实践为主线,扎实推进学区和基层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思路。其中学区管理创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职能定位管理创新—解决认识问题。通过明确核心职能,引领管理创新。将学区管理职能定为“管理监督—行政推动监管落实、协调服务—整合资源指导搭台、评价激励—考核评价鞭策激励”三项职能,将学区整体高位均衡发展作为管理创新的目标。
格局体系管理创新—解决实践问题。针对问题构建格局,推动管理创新。学区以“高位均衡,优质特色”为目标,以五项(骨干、心理、质量、社团、特色)工作为推动重点,以两项(资源管理、多元评价)作为项目管理工作基础支持,以《幸福村学区管理创新工作意见》为管理创新的综合保障,构建了学区管理创新工作的“1-5-2-1”发展格局。
工作推进方式创新—解决方式问题。我们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学区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项目组由学区相关部门和2-4个基层申报学校共同组成。项目组工作的思路:拉弱(弱校、弱项)—规范达标,推中—快速发展,促优—特色品牌,促进学区整体高位均衡发展。
工作成效方式创新—解决成效问题。我们明晰学区、项目组、基层学校间在项目推动中的关系及定位,即学区—带动作用,项目组—推动作用,基层学校—自主作用。项目组将学区各部门和基层学校联系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实现问题研究,明确共同要达成的目标,压缩了管理层面(实现了扁平式管理),实现了权力中心下移,使低层与高层间的信息更加对等与畅通,达到管理优化的效果。
总之,采用“管理创新项目组”的形式推动学区的管理创新工作,转变了以往学区坐镇指挥、学校被动跟随的工作推动方式,激发了学校参与的热情,同时又增加了兄弟学校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学区、学校、干部间相互了解,增进了感情、凝聚了力量。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理想层面的幸福教育只有落实到具体教育实践中才能发挥其价值和意义。而校长正是推进具体教育实践的关键。请问,学区是如何打造一支有思想、有智慧、有担当的校长队伍?
朱勇哲:在幸福教育管理创新方案执行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学区发展的“四力”定位:学区党总支、管委会的核心力;学区机关的带动力;督导站、指导团、教辅、社区的辅助力;正职、中层干部、基础管理队伍和骨干队伍的执行力。
为探索形成学区干部管理、交流和培训的长效机制,着力打造“四力”中的“执行力”,我们推出了一系列为干部成长搭设平台的举措,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放”与“收”相结合,也就是我们在学区的整体发展当中提到的六个字—“非必须,不全部”。所谓“放”就是要给校长适当的办学自主权,通过同伴互助或者专家引领等多种方式为校长的自主探索和积极尝试搭建平台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激励校长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踩着石头过河”,引导他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忘脚踏实地。我们学区的校长层次不一,既有年轻校长,又有老校长。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努力寻找适合校长队伍整体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手拉手,因为同伴的互助远比领导的要求更易于让校长接受。管理,我觉得更多地要在“理”上下功夫,只有把思想理顺了,把事情的轻重缓急理清了,把做事要领和方式方法理明了,自然就达到了“管”的效果。所以,与其说发展校长队伍,不如说是调动内驱力让他们自我发展。
当然,校长的自主发展不是随意发挥,不只是“促发展”,还要“保底线”,这就是“收”。就是我常给校长们讲的那句话“底线问题没商量,提升问题有余地”。原则问题,那是“红线”,碰不得,没商量,但是在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的余地。所以,管委会主任的角色让我思考更多的不是如何把自己所负责的学校本职事情做好,而是应该怎样促进自己所负责的学区各学校的整体发展。只有每一所学校都有它各自独特的个性精彩,才是真正践行幸福教育。我们学区这几年一直在搞的是特色幸福教育,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特色,11所学校有10所学校是朝阳区的特色学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幸福不是谁给谁创造的,而是大家共同创造的。所以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汗水和辛劳,但是我们希望带给校长们一种充满快乐和享受的内心体验。只有过程的幸福,才能实现结果的幸福。
:不同的角色会带给人不一样的视野。从管委会主任和校长双重角色合一的视角,请您给全学区在任的校长们提一点建议。
朱勇哲:作为一个校长,在不同时期对幸福教育的认识可能也不太一样。我做校长始于1999年,到现在正好是15年。根据多年教育管理的经验,我认为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打造一种适合的幸福教育,一种不断发展的幸福教育,一种让大家共同认可的幸福教育,才是校长应该把握的最核心的内容。在这种共同认可的氛围下,做到学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教师有交流合作的欲望,学生有探索求知的渴求,每一位成员都愿意为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努力。当然,这种幸福教育不是简单“拷贝”出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校长引领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感悟和发现、对教育问题永不停息的思考和追问、对学校现状和教育规律坚持不懈的研究而创造的。校长正是这种优质幸福教育的塑造者和领导者。这种角色定位给校长提出了如下要求:
首先,要有自己的幸福教育理念,并让这种教育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指引学校的科学、健康、持续地发展;其次,幸福教育理念要转变成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形成学校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引导教师真正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清楚学校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前景,从而产生一种自觉和内驱力,并把幸福教育理念付诸实践行动;再次,校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在管理制度中加进入人性维度,让各种规定不再是“冰冷的制度”,而是与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浑然一体的“行动的自觉”;最后,校长还需要站在历史角度追溯学校幸福教育发展历程,找寻学校幸福教育的精神源泉,从而拓宽学校幸福教育建设的路径,让“学校的过去”给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正确指向。
:您刚才也提到德育要融入课程,一定要抓住課堂这个主阵地,才能够真正有保障,具有实效性。请您谈谈,学区是如何统筹课程来实现整体育德?
朱勇哲:这又要回到我们学区的幸福教育理念—“成就每一所学校的幸福精彩”上来。不管怎样统筹课程来实现整体育德,学校的自主发展都是第一位的。学校的多样性与多层次化决定了任何一个学校都不可能照搬别人的课程模式。因此,学校如何摒弃或者修正自己原有的体系,探索并形成具有自己个性与特色的符合现代课程要求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这是当前学校肩负的重大使命之一。
如何引导学校围绕自身实际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是校长的职责所在,是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考验。而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表现在校长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课程结构的再构、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对课程资源的挖掘以及对课程评价的完善。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对课程的准确理解。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目的的主要实现途径,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必须准确把握并贯彻实施。国家课程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强制性并不排除课程应具有因地制宜的可选择、可创造的空间。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即地方课程的开发才使国家课程呈现它的教育魅力和弹性空间。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个性化补充、拓展、延伸,其强调的是国家课程的指导性、学校的主体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三者不是互不相干的“三套”课程,而是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的课程变革“共同体”。
当然,课程的生成与实施仅靠学区统筹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全体同仁长期的共同努力。总之,课程实施的最终走向是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幸福教育文化,从而改善师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推动学校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进而形成区域教育品牌。也只有在这样的幸福教育引领下,课程实施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责任编辑/王富丽
朱勇哲:幸福村学区在2007年之所以提出幸福教育,其中有区域名称的因素,但主要是基于一种教育理想和愿景的展望。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确实是一个客观现实。这几年我们没有停留在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上,而是更多地去探索实现幸福的手段和途径,即如何开展幸福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学区各学校在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让幸福教育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特色中充分体现出来。践行幸福教育,应当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对此,我总结了“系、细、悉、戏”四个字:
一是“系列”的“系”。学生品德环环相扣呈线性体系发展,因此德育工作不能间断,应该循序渐进整体展开。德育是人的教育发展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学校在推动德育过程中应整体构建德育体系。二是“细节”的“细”。德育要从细微处入手,要从最基本的习惯去抓起。对小学生来说,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然后是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个性发展。三是“熟悉”的“悉”。德育要熟悉学生的思想动态,熟悉学生的思维方式,熟悉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熟悉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能够清晰地把握“生情”和“学情”。四是“游戏”的“戏”。德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做到生动多样、活泼有趣。
与幸福教育密切相关的是心理健康教育。1992年,学区新源里二小率先在北京市开设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们认为,道德是社会对个人提出的一种外在要求,即标准是什么,行为规范是什么。而心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的内在需求。当外在要求和内在需求达成了一致,就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小学教育中,为什么很多孩子总是排斥灌输和說教,其原因主要是孩子们的内在需求跟外在要求不一致。因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从外在要求去规范孩子们的行为还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应该从孩子们的内在需求出发来设置心理课程、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建设心理文化,从而使孩子获得健康的心理。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础上,2009年我们又开展了小学生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也是践行幸福教育的一种体现。通过生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的理解,而且也可以了解自身的发展潜力并关注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道路,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把目前的所学知识与将来的理想追求联系起来,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的心理,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那么,生涯教育为什么可以成为实现幸福教育的特殊载体和途径呢?在我看来,它帮助学生完整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里去、我如何到达那里”这四个命题,这实际上就是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可以说,从对幸福内涵的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再到生涯教育,这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德育体系。
:作为一个非实体机关单位,幸福村学区管委会对各学校的管理职能更多地体现为服务与指导,在行政约束力不足的情况下,学区却迸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请您分享一下学区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
朱勇哲:多年的教育经历以及不断地学习使我养成了回首梳理和分析总结,并不断修正前进方向的良好习惯。近几年,我带领学区团队在构建优质、特色、均衡的幸福教育发展体系过程中,把学区职能定位在“指导服务、组织协调、监督评价”层面,重在“指导服务”,坚持“非必须、不全部,保规范、创品牌”的工作原则,以“做幸福的成就者”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承认真务实,扎实稳健的工作作风,营造幸福和谐、亲如一家的工作氛围,建设幸福和谐、服务高效的工作团队。由此,整个学区逐渐形成了“校校好才是真的好”“校校不同,校校精彩”的幸福教育发展价值观。其中,“成就每一所学校的幸福精彩”“做幸福的成就者”是我们开展幸福教育的工作宗旨,我们既要做成就学校、师生发展幸福的人,也要做有成就的幸福人。
在对学区职能准确定位基础上,我们以落实朝阳区教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重要举措为契机,以开展“学区管理创新”实践为主线,扎实推进学区和基层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思路。其中学区管理创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职能定位管理创新—解决认识问题。通过明确核心职能,引领管理创新。将学区管理职能定为“管理监督—行政推动监管落实、协调服务—整合资源指导搭台、评价激励—考核评价鞭策激励”三项职能,将学区整体高位均衡发展作为管理创新的目标。
格局体系管理创新—解决实践问题。针对问题构建格局,推动管理创新。学区以“高位均衡,优质特色”为目标,以五项(骨干、心理、质量、社团、特色)工作为推动重点,以两项(资源管理、多元评价)作为项目管理工作基础支持,以《幸福村学区管理创新工作意见》为管理创新的综合保障,构建了学区管理创新工作的“1-5-2-1”发展格局。
工作推进方式创新—解决方式问题。我们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学区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项目组由学区相关部门和2-4个基层申报学校共同组成。项目组工作的思路:拉弱(弱校、弱项)—规范达标,推中—快速发展,促优—特色品牌,促进学区整体高位均衡发展。
工作成效方式创新—解决成效问题。我们明晰学区、项目组、基层学校间在项目推动中的关系及定位,即学区—带动作用,项目组—推动作用,基层学校—自主作用。项目组将学区各部门和基层学校联系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实现问题研究,明确共同要达成的目标,压缩了管理层面(实现了扁平式管理),实现了权力中心下移,使低层与高层间的信息更加对等与畅通,达到管理优化的效果。
总之,采用“管理创新项目组”的形式推动学区的管理创新工作,转变了以往学区坐镇指挥、学校被动跟随的工作推动方式,激发了学校参与的热情,同时又增加了兄弟学校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学区、学校、干部间相互了解,增进了感情、凝聚了力量。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理想层面的幸福教育只有落实到具体教育实践中才能发挥其价值和意义。而校长正是推进具体教育实践的关键。请问,学区是如何打造一支有思想、有智慧、有担当的校长队伍?
朱勇哲:在幸福教育管理创新方案执行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学区发展的“四力”定位:学区党总支、管委会的核心力;学区机关的带动力;督导站、指导团、教辅、社区的辅助力;正职、中层干部、基础管理队伍和骨干队伍的执行力。
为探索形成学区干部管理、交流和培训的长效机制,着力打造“四力”中的“执行力”,我们推出了一系列为干部成长搭设平台的举措,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放”与“收”相结合,也就是我们在学区的整体发展当中提到的六个字—“非必须,不全部”。所谓“放”就是要给校长适当的办学自主权,通过同伴互助或者专家引领等多种方式为校长的自主探索和积极尝试搭建平台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激励校长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踩着石头过河”,引导他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忘脚踏实地。我们学区的校长层次不一,既有年轻校长,又有老校长。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努力寻找适合校长队伍整体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手拉手,因为同伴的互助远比领导的要求更易于让校长接受。管理,我觉得更多地要在“理”上下功夫,只有把思想理顺了,把事情的轻重缓急理清了,把做事要领和方式方法理明了,自然就达到了“管”的效果。所以,与其说发展校长队伍,不如说是调动内驱力让他们自我发展。
当然,校长的自主发展不是随意发挥,不只是“促发展”,还要“保底线”,这就是“收”。就是我常给校长们讲的那句话“底线问题没商量,提升问题有余地”。原则问题,那是“红线”,碰不得,没商量,但是在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的余地。所以,管委会主任的角色让我思考更多的不是如何把自己所负责的学校本职事情做好,而是应该怎样促进自己所负责的学区各学校的整体发展。只有每一所学校都有它各自独特的个性精彩,才是真正践行幸福教育。我们学区这几年一直在搞的是特色幸福教育,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特色,11所学校有10所学校是朝阳区的特色学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幸福不是谁给谁创造的,而是大家共同创造的。所以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汗水和辛劳,但是我们希望带给校长们一种充满快乐和享受的内心体验。只有过程的幸福,才能实现结果的幸福。
:不同的角色会带给人不一样的视野。从管委会主任和校长双重角色合一的视角,请您给全学区在任的校长们提一点建议。
朱勇哲:作为一个校长,在不同时期对幸福教育的认识可能也不太一样。我做校长始于1999年,到现在正好是15年。根据多年教育管理的经验,我认为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打造一种适合的幸福教育,一种不断发展的幸福教育,一种让大家共同认可的幸福教育,才是校长应该把握的最核心的内容。在这种共同认可的氛围下,做到学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教师有交流合作的欲望,学生有探索求知的渴求,每一位成员都愿意为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努力。当然,这种幸福教育不是简单“拷贝”出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校长引领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感悟和发现、对教育问题永不停息的思考和追问、对学校现状和教育规律坚持不懈的研究而创造的。校长正是这种优质幸福教育的塑造者和领导者。这种角色定位给校长提出了如下要求:
首先,要有自己的幸福教育理念,并让这种教育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指引学校的科学、健康、持续地发展;其次,幸福教育理念要转变成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形成学校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引导教师真正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清楚学校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前景,从而产生一种自觉和内驱力,并把幸福教育理念付诸实践行动;再次,校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在管理制度中加进入人性维度,让各种规定不再是“冰冷的制度”,而是与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浑然一体的“行动的自觉”;最后,校长还需要站在历史角度追溯学校幸福教育发展历程,找寻学校幸福教育的精神源泉,从而拓宽学校幸福教育建设的路径,让“学校的过去”给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正确指向。
:您刚才也提到德育要融入课程,一定要抓住課堂这个主阵地,才能够真正有保障,具有实效性。请您谈谈,学区是如何统筹课程来实现整体育德?
朱勇哲:这又要回到我们学区的幸福教育理念—“成就每一所学校的幸福精彩”上来。不管怎样统筹课程来实现整体育德,学校的自主发展都是第一位的。学校的多样性与多层次化决定了任何一个学校都不可能照搬别人的课程模式。因此,学校如何摒弃或者修正自己原有的体系,探索并形成具有自己个性与特色的符合现代课程要求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这是当前学校肩负的重大使命之一。
如何引导学校围绕自身实际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是校长的职责所在,是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考验。而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表现在校长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课程结构的再构、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对课程资源的挖掘以及对课程评价的完善。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对课程的准确理解。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目的的主要实现途径,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必须准确把握并贯彻实施。国家课程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强制性并不排除课程应具有因地制宜的可选择、可创造的空间。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即地方课程的开发才使国家课程呈现它的教育魅力和弹性空间。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个性化补充、拓展、延伸,其强调的是国家课程的指导性、学校的主体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三者不是互不相干的“三套”课程,而是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的课程变革“共同体”。
当然,课程的生成与实施仅靠学区统筹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全体同仁长期的共同努力。总之,课程实施的最终走向是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幸福教育文化,从而改善师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推动学校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进而形成区域教育品牌。也只有在这样的幸福教育引领下,课程实施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责任编辑/王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