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世纪90年代,重庆酸雨非常严重,一到冬天,整座城市便笼罩在雾气之中,“雾都”重庆可谓名副其实。
调查显示,造成重庆酸雨严重的罪魁祸首就是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的主要來源就是位于主城区的火力发电厂。要消除酸雨,就必须对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改造。1999年2月,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重庆九龙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冶集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投资设立的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公司成立后,经过市场调研,远达环保的领导层欣喜地发现,国内脱硫工程的市场“蛋糕”,每年至少有400亿元。“虽然蛋糕大,但这是一项技术活,没有金钢钻,哪敢去揽呀!”远达环保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刘艺说,“我们当时只有8个人,5个技术人员,如果凭自己的实力搞研发,起码要花费上亿元的资本和宝贵的时间。”
公司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大家一致决定:花钱买国外的技术。
但是国外这么多企业,买哪家的技术呢?关键时刻,刘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要买就买最好的技术,如何判断呢?哪家的市场占有率最高,哪家的技术就一定好。
经过筛选,日本三菱重工浮出水面,它的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一接触,远达环保的领导被惊出一身冷汗,三菱重工开出的技术转让条件异常苛刻:首先是全国脱硫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其次要有国家的支持,第三是企业要有充满朝气的管理团队。对照这三条,远达环保的领导们心都凉了一半。此时的远达环保还是一个没有业绩、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符合它的转让条件。
就在这节骨眼上,2000年8月,重庆被国家环保总局确立为国家环保产业基地。为了在环保产业领域占领一席之地,重庆市确立了“以工程换技术,以示范争市场”的战略,并将远达环保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与此同时,远达环保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配备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邀请12位脱硫专家组成专家团,在3个设计院建立了设计基地。
2001年,机会来了。远达环保向国家申请的项目资金批下来了。让远达环保更有信心的是,一支敢打硬仗的管理团队也建立起来了。
远达环保再一次向三菱重工提出技术转让要求。三菱重工先后派出36批次专家组来渝考察。
经过一年的谈判,远达环保和三菱重工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随后,远达环保又先后派出三批技术人员去三菱学习培训。在送行仪式上,刘艺动情地说:“你们多带些钱在身上,公司愿意花这笔钱,一定要学会了才回来!”这批人员回来后,通过消化、吸收,终于掌握了脱硫的核心技术。
2002年,贵州电厂要安装一套脱硫装置。消息传出,远达环保为之一振,这正是他们练手艺的大好时机。
可让大家傻眼的是,贵州电厂向全国众多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都发放了邀标书,唯独没给远达环保发。无奈之下,刘艺派出最强的技术人员主动上门。还没有进门谈,对方就问:“你们原来做过没有?”回答是:“没有。”人家客气地说:“那就请回吧。”
经过一番周折,远达环保总算得到了一次竞标的机会。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远达环保做了一份130多公斤重的标书。这份标书,凝聚了远达环保20多名员工半年的心血和智慧。
开标那天,远达环保全体员工赶到贵州电厂,静静地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然而,竞标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远达环保各项指标都排在倒数第一。
竞标失利,这一次打击对刘艺来说特别沉重,但他并不甘心,差距究竟在哪里?全体员工闭门思过,用了3个月时间进行全面总结。与此同时,刘艺派出一名技术人员向贵州电厂表示谢意:“感谢你们给了我们一次机会,尽管我们没有能够把握住它。”
2003年,贵州电厂又有一个脱硫项目需要招标。这时,贵州电厂想起了上次没有中标却向他们致谢的远达环保,于是友好地把标书发给了远达环保。得到标书后,远达环保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经过充分准备,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了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大项目。
当消息从传真机传递到公司时,公司上下一片欢呼,不少员工热泪盈眶。
第一个项目的成功实施,给远达环保以很大的信心。他们在消化、吸收日本、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先进技术基础之上,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至此以后,全国各地的邀标书雪片似地飞来,远达环保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与此同时,远达环保每年的产值以150%的速度增长:2004年产值达2.5亿元,2005年产值飙升至6亿元,2006年产值突破10亿元,2007年产值飙升至16亿元。截至目前,远达环保在全国21个省市承担了脱硫脱硝项目46个,水处理项目32个,成为国内环保产业的领军企业。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约180万吨,为国家减少经济损失约360亿元。
远达环保逐渐长大,重庆的酸雨逐年减少。作为冒着酸雨长大的环保巨头,而今目光看得更远。“光靠做烟气脱硫,一年最多不过10多亿元。远达环保要从‘旗舰’成长为‘航母’,还必须寻求新的更大的市场。”刘艺透露,公司下一步将涉足核废料处理这一全新的领域。
在刘艺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幅中国地图,地图上插满了红色标签。刘艺说,他的办公室墙上,马上要贴上一幅世界地图。
调查显示,造成重庆酸雨严重的罪魁祸首就是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的主要來源就是位于主城区的火力发电厂。要消除酸雨,就必须对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改造。1999年2月,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重庆九龙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冶集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投资设立的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公司成立后,经过市场调研,远达环保的领导层欣喜地发现,国内脱硫工程的市场“蛋糕”,每年至少有400亿元。“虽然蛋糕大,但这是一项技术活,没有金钢钻,哪敢去揽呀!”远达环保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刘艺说,“我们当时只有8个人,5个技术人员,如果凭自己的实力搞研发,起码要花费上亿元的资本和宝贵的时间。”
公司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大家一致决定:花钱买国外的技术。
但是国外这么多企业,买哪家的技术呢?关键时刻,刘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要买就买最好的技术,如何判断呢?哪家的市场占有率最高,哪家的技术就一定好。
经过筛选,日本三菱重工浮出水面,它的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一接触,远达环保的领导被惊出一身冷汗,三菱重工开出的技术转让条件异常苛刻:首先是全国脱硫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其次要有国家的支持,第三是企业要有充满朝气的管理团队。对照这三条,远达环保的领导们心都凉了一半。此时的远达环保还是一个没有业绩、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符合它的转让条件。
就在这节骨眼上,2000年8月,重庆被国家环保总局确立为国家环保产业基地。为了在环保产业领域占领一席之地,重庆市确立了“以工程换技术,以示范争市场”的战略,并将远达环保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与此同时,远达环保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配备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邀请12位脱硫专家组成专家团,在3个设计院建立了设计基地。
2001年,机会来了。远达环保向国家申请的项目资金批下来了。让远达环保更有信心的是,一支敢打硬仗的管理团队也建立起来了。
远达环保再一次向三菱重工提出技术转让要求。三菱重工先后派出36批次专家组来渝考察。
经过一年的谈判,远达环保和三菱重工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随后,远达环保又先后派出三批技术人员去三菱学习培训。在送行仪式上,刘艺动情地说:“你们多带些钱在身上,公司愿意花这笔钱,一定要学会了才回来!”这批人员回来后,通过消化、吸收,终于掌握了脱硫的核心技术。
2002年,贵州电厂要安装一套脱硫装置。消息传出,远达环保为之一振,这正是他们练手艺的大好时机。
可让大家傻眼的是,贵州电厂向全国众多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都发放了邀标书,唯独没给远达环保发。无奈之下,刘艺派出最强的技术人员主动上门。还没有进门谈,对方就问:“你们原来做过没有?”回答是:“没有。”人家客气地说:“那就请回吧。”
经过一番周折,远达环保总算得到了一次竞标的机会。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远达环保做了一份130多公斤重的标书。这份标书,凝聚了远达环保20多名员工半年的心血和智慧。
开标那天,远达环保全体员工赶到贵州电厂,静静地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然而,竞标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远达环保各项指标都排在倒数第一。
竞标失利,这一次打击对刘艺来说特别沉重,但他并不甘心,差距究竟在哪里?全体员工闭门思过,用了3个月时间进行全面总结。与此同时,刘艺派出一名技术人员向贵州电厂表示谢意:“感谢你们给了我们一次机会,尽管我们没有能够把握住它。”
2003年,贵州电厂又有一个脱硫项目需要招标。这时,贵州电厂想起了上次没有中标却向他们致谢的远达环保,于是友好地把标书发给了远达环保。得到标书后,远达环保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经过充分准备,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了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大项目。
当消息从传真机传递到公司时,公司上下一片欢呼,不少员工热泪盈眶。
第一个项目的成功实施,给远达环保以很大的信心。他们在消化、吸收日本、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先进技术基础之上,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至此以后,全国各地的邀标书雪片似地飞来,远达环保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与此同时,远达环保每年的产值以150%的速度增长:2004年产值达2.5亿元,2005年产值飙升至6亿元,2006年产值突破10亿元,2007年产值飙升至16亿元。截至目前,远达环保在全国21个省市承担了脱硫脱硝项目46个,水处理项目32个,成为国内环保产业的领军企业。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约180万吨,为国家减少经济损失约360亿元。
远达环保逐渐长大,重庆的酸雨逐年减少。作为冒着酸雨长大的环保巨头,而今目光看得更远。“光靠做烟气脱硫,一年最多不过10多亿元。远达环保要从‘旗舰’成长为‘航母’,还必须寻求新的更大的市场。”刘艺透露,公司下一步将涉足核废料处理这一全新的领域。
在刘艺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幅中国地图,地图上插满了红色标签。刘艺说,他的办公室墙上,马上要贴上一幅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