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梦说“中国梦”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cz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Q=《北京青年》周刊
  Y=於兴中
  BQ:您在美国生活多年,怎么理解“美国梦”这个概念?
  Y:所谓美国梦,实际是一种理想、一种抱负、一种象征。它的基本含义是,你不必依靠别人的帮助,也无需依赖个人出身及社会背景,只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如果你这辈子过不上好生活,你的努力也不会白费,因为你的下一代会比你过得更好。“美国梦”事实上不是美国人的梦,而是其他国家的人做的“美国梦”。尤其是世界各地准备或者已经移民到美国的人的梦想。
  BQ:有些人可能觉得美国梦强调物质的作用大于强调精神内容,您认同吗?
  Y:事实上那只是这个梦的一个面向。《独立宣言》提倡人人生而平等,拥有造物者赋予的不可让渡的权利,即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在很大的意义上来说,也是美国梦的一种表现。
  BQ:18世纪殖民地时期弗吉尼亚州的州长曾经指出,在美国人看来,遥远的未涉及的土地永远比他们已经拥有的土地要好。即使他们已经到达了天堂,如果西边有更好的地方,他们还是会前进。这样的想法鼓励人们不断追求,不要安于现状,始终在寻求一种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场所,这种不断的追求是否就是美国梦的核心?
  Y:对美国梦的追求是不断的、持续的、永不满足的。个人在教育、就业、生儿育女等各个方面享有选择的自由。而且这种选择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并不因为他的阶级、种族、宗教等其他因素而受到限制。这就是美国梦的核心。
  BQ:家境贫寒的人可以做到富可敌国,出生草莽的人可以位居高官。实现美国梦的例子不胜枚举。
  Y:且不要说像美国总统奥巴马、原国务卿基辛格这些名人的成功事例,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一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例子。华裔移民初到美国只能从事餐饮、洗衣等体力劳动。但他们的下一代则有很多人成为科学家、大夫、律师、商人或政府官员。现在在美国名校上学的华裔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当然,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美国梦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无法摆脱的限制。种族歧视、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的不平等,诸如此类的因素时时在制约着美国梦的实现。如果梦想破灭的人数要远远大于梦想成功的人数,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BQ:马丁·路德·金的美国梦就是让黑人和白人享有一样的权利,排除种族歧视。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更好的物质待遇,然后很自由地去生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美国梦还是不同的?
  Y: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就是我追求的梦想。当然,一个人的梦想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的现实:一个学医的学生的梦可能就是一个执业大夫的现实。一个人的梦想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灾难:建筑师和爆破专家的梦一定做不到一起。不同的时代人们可能拥有不同的美国梦。上世纪 50年代的美国梦就是每个家庭都有一座好房子、一辆车,及若干电器或者工具。而现在,光有这些显然已经不够。更重要的是传统的以社区家庭为中心,以信仰为依托的民族精神现在已经被金钱至上、商品拜物教以及民粹主义情绪所代替。
  BQ:所以我也想问,美国梦在近年是否也有转向,特别是经济危机之后,有报道显示美国有 37%的人没有退休储蓄,计划老了靠社会救济生活,63%的人认为未来经济形势会更坏,诸多事实是不是在说明,他们的“美国梦”已经失落了?
  Y:在最近美国大选的口水战中,美国梦成为一些人诟病的对象。时不时有人发出美国梦已经终结或者褪色的感叹。在我看来,事情并不是这样。尽管有经济危机,全世界到美国的移民依然源源不断。因此这个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会破灭的,它永远都会在人们的心中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美国梦就是一种象征,它激励人们不断地去追求幸福的生活,尽管它的内容可能因人因时而有所不同。
  BQ:您的中国梦是什么?
  Y:中国梦这个提法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当然,从比较抽象的层面看,大同世界、共产主义社会、现代化、民主、自由、人权等等这些无数仁人志士为之艰苦奋斗,甚至流血牺牲的抱负都可以看作中国梦。我个人感兴趣的是什么样的社会框架是最理想的。我把社会框架称之为文明秩序。在我看来,中国的社会框架是一个一元的道德文明秩序,美国社会是以法律为主宗教辅之的二元文明秩序。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二元的文明秩序要比一元的强。但二元文明秩序并不是最好的。在我看来,中国以后应该发展出一套三元的文明秩序。就是道德、法律、宗教都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文明秩序,这样一种文明秩序,或者社会环境可以给人提供一种充分发展的自由,让人在个人禀性,也就是人的心性、智性、灵性三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使人既具有理性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又具有丰富的感情,同时兼具广泛的悲悯情怀。有些地方提倡“全人教育”。我想“全人”的概念应该是除了人身体方面要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心性、智性、灵性应该得到全面发展。三元的中华文明秩序与心性、智性和灵性全面发展的中国人——这就是我的中国梦了。
其他文献
上帝说,要有光,  于是我便看见了你。  你站在那里,  你站在那里,  像个根本不存在的奇迹。  这是11月即将上演的音乐舞台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和朱丽叶初遇时一见钟情对唱的歌曲《光》的片段,由三宝作曲、关山作词。为了这部音乐舞台剧,三宝谱写了十首乐曲,这也是他第一次为莎士比亚的作品谱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导演姜涛说:“西方学者认为,‘直到莎士比亚写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作家
期刊
宫廷风筝张  京都元、明、清时期,帝王贵族由于各种缘由从民间招慕做风筝能工巧匠称为“风筝把式匠”。专职为宫门、府门、宅门,设计、制作、演放风筝。张氏宫廷风筝技艺经自学、拜师、研创立门历经近八十年历史。技艺继承二百多年,已相传六代人。  风筝最早见于史书文献是南北朝时期。公元549年,梁武帝被困台城,利用风筝求救兵,风筝被射下来,失败了。唐代以前的风筝为军事所用,糊风筝的材料是丝绸。后来在风筝上加以
期刊
冬天来了,暖也来了。  为了抵御连日的低温状态,北京的暖也来得比以往早一些。今年10月底,北京市政府就已下令“生炉点火”。冬天里的这把火,由内而外地温暖人心。暖,是冬天最“热”的话题。人们对暖的需求,是冬天里的另一把火,点燃了温暖的经济链。  “温室”消费是“温暖经济”链条的第一环。缴纳供暖费是营造温室的前提,为了应对成本上涨和利益公平,阶梯热价的建议正在酝酿炉中。所谓阶梯热价是指按面积划定基本供
期刊
编辑人语:地产大亨王石与80后演员田朴珺的新恋情被曝光。王石的前妻王江穗承认了婚变,随后又传出王石净身出户的消息,一时间王石成为了财经新闻和娱乐新闻的焦点。婚变其实是私事,但小明星和大地产商的故事已经让这件事演变成了一场娱乐八卦狂欢。不管热闹有多大,王石婚变和净身出户对于王石本人和万科的影响不足为惧,比较麻烦的是随之牵扯出来的王石“出身门”极有可能会影响万科的品牌形象。  王志文:酒驾“过把瘾” 
期刊
有时候,失忆是一种幸福,因为记忆比较脏,而回忆又比较疼,干脆把自己在酒桌上整大了,喝断片了,把这个人生抛到六环之外,把这段人生扫荡到京津唐低速的第五个出口。  每逢年底,追求的就是底蕴,彰显的就是底气,抬高的就是底价,刷新的就是底线。我们的底蕴,永远用来决战年底,在我们2012的底蕴中,2013算个屁!  我认识的妹妹们,开始进入状态,正往2012不靠谱的年底冲刺。她们冲大酒,煽生命,玩惨烈,斗灵
期刊
17岁时的一天夜里,丁当偷偷给爸爸留下一张纸条:“你不用来找我,我会好好照顾自己,只是想出去闯荡一下。”之后的两年,她断了跟家里的联系,开始在酒吧赶场。“只想站在舞台上唱歌”的她给自己起了个艺名“丁当”,希望自己像多啦A梦一样,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也给别人带去力量。  吃闭门羹成了她的家常便饭。那时候,她总是拖着演出的服装、道具还有被褥、暖壶等行李,奔波于浙江省大大小小的城市之间。“老板说不适合
期刊
【物质】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也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  【物质女】和“拜金女”、“现实女”接近。通常是指在婚姻和恋爱中只注重金钱和物质,而相对轻视人品、性格、修养等内在条件的女孩,多出现在电视征婚中,而引发人们热议。  网络热词:[物质女]  在近期的《非诚勿扰》中,孟非因为女嘉宾的物质而发飙了。  男嘉宾王培认为:“现在的女孩普遍很现实,她们交往的目的性、功利性很强。”  对此女嘉
期刊
世界著名制表品牌宝玑,宣布其位于北京银泰中心悦生活馆和东方君悦酒店的首都第二、第三家精品店联袂亮相。同位于赛特购物中心的首家北京精品店一样,全新精品店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分别傲立于最繁华的北京CBD商圈和王府井商圈。与此同时,全新的宝玑Classique Hora Mundi世界时腕表将在双店独家呈现,“悦”动京城。  宝玑的北京银泰中心精品店位于银泰中心悦生活一楼核心位置,店铺内部着重采用
期刊
曾经有位知名作家如此形容我们所追求的极致裸妆,问︰粉底到底有多厚?答︰粉底有多薄就有多厚;问︰粉底到底有多薄?答︰粉底有多厚就有多薄。薄如蝉翼的裸妆是得经历层层关卡,精雕细琢后才能成就的一门化妆技艺,是需要仔细拿捏粉量轻重,千锤百炼后才能塑造出的无妆效果。  让底妆裸到发光  质地必须是充满活力的裸色调,蕴含对比, 有着平滑细致的妆容光泽,裸肤态度便是一种抽离美学。该如何利用视觉上“减”的底妆艺术
期刊
关淑怡复出,簇拥着她的,是若干戏剧性新闻。  先是自杀。上月,在自己的facebook上写下“我想自杀”等文字,让朋友、乐迷和传媒为之悚动三十六个小时,随后她致电家人,表示自己的情绪恢复平静。几乎同时,一个名叫“Micky”的网民在她的facebook上反复留言,问她是否知道“披头四”的约翰·列侬(John Lennon)是怎么死的——他是被乐迷枪杀的。随后,她在排队等车时,因为阻止外籍男子插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