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萤火虫”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hu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萤火虫》;散文教学;情境教学
  理想的教育目标越来越趋向于强调理想境界中的理想人格,应当是真、善、美的统一。真的本质要求是合真理性,善的本质要求是合目的性,美的本质要求是合理想性。真、善、美的统一,就是合真理性、合目的性、合理想性的统一。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理想人格,应当体现真、善、美的统一。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学科教学与育人的贯通融合方能达成理想的学校教育。李吉林情境教育有真、情、思、美四大核心要素,她的所有經典课例无不体现了这一点。她终其一生都说自己只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事实上,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位以祖国语文至真至美至善为追求的教育大师。本文,笔者借用李吉林老师对情境教育“四要素”概括性的阐述,来具体赏析李老师的课例《萤火虫》。
  一、讲究“真”,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
  李吉林老师认为:“境界说”中的真、情、思、美,正是儿童教育所需。儿童是“真”的人,教师应“不失赤子之心者也”。真景物实际上便是生活的真实,教育与生活相通,便是“真”的表现。即使是模拟的生活情境,同样给予儿童一种真切之感。李老师认为,真人真景激起真情感,才能激发广远之思,进入美的境界,创造出美的果实。
  我们走进李老师的课堂,真切感受真实情境带给儿童的美好体验。
  【片段一】
  师:小朋友,在夏天的夜晚,在花丛中间,在草地上,有一种小虫飞来飞去,一闪一亮的,你们知道那是什么?
  生:我知道,那是萤火虫。
  师:萤火虫,小朋友有没有看见过?有谁捉过萤火虫。
  生(齐):看见过。
  生:夏天,萤火虫每天晚上都飞到我家,我把它捉到瓶子里,可是它早晨就飞走了。
  师:小朋友都看过萤火虫,也喜欢的,是不是?李老师小时候也捉过萤火虫,还会背一首萤火虫的儿歌:
  萤火虫,点灯笼,
  飞到西,飞到东。
  一闪一亮,一闪一亮,
  好像星星落花中。
  师:小朋友一齐念。今天我们就来学萤火虫这篇课文。(生齐读《萤火虫》)
  课堂伊始,李老师就如同跟学生聊家常似的,把学生的思绪自然地牵引到真实而又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1987年的夏天,那时的儿童即使生活在城市,也会见过萤火虫,萤火虫对他们而言并非是稀罕物。“我知道,那是萤火虫”“看见过”“我把它捉到瓶子里,可是它早晨就飞走了”,学生的脑海里立刻呈现出美好的记忆,有画面,有故事,兴趣自然而至。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有效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陌生感和疏离感,让儿童毫无障碍地进入学习情境。
  【片段二】
  师:小朋友念得挺认真的。我们学这篇课文,还有哪些意思,要细细地弄懂,试试看。如果说,小朋友是个画家,读了这篇课文,要你给它画一幅图画,应该画什么呢?(板书:画)
  生:画月亮,还要画萤火虫,还要画星星。
  师:怎么要画月亮呢?
  生:是晚上,是夜里,夏天的夜里有月亮。
  生:要画朝霞。
  师:怎么要画朝霞?小朋友还没懂,我们再读书。看书,先看书上第一句,李老师帮助你一下,“萤火虫在夏夜里的草地上低飞”,你想想看,首先要画什么?
  生:要画夏天的夜晚。
  师:夏天的夜晚有朝霞吗?小朋友说说看,萤火虫在哪儿飞?要画什么?慢慢来。
  生:主要要画草地。
  师:要画草地。比方说,草地上要画什么?要画小草,对不对?(板画:小草)“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是谁在草地上低飞?
  生:是萤火虫。
  李老师对孩子们说:“我们学这篇课文,还有哪些意思,要细细地弄懂,试试看。”这是这一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怎么样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呢?李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接下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画家的角色想象、绘画课文情境。看,李老师给学生攀登的扶梯竟是这般轻巧美妙,接下来的师生互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图画创作,于是“夏夜”“夏夜的草地”“低飞”“在草地上低飞”这些词语、词组乃至句子的理解都在绘画的添一笔、改一笔之间轻松而准确地完成。以“真”为基础,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二、追求“美”,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在熏陶、感染中产生主动学习的“力”
  李吉林老师多次告诉我们,中国“意境说”对美的反复褒扬,以及现代美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影响着她在情境教学初期就去追求语文教学的美,创造性地将艺术引进语文教学,使创设的、或再现的、或优选的情境呈现美感。李老师总是通过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让美首先占领儿童的心灵。
  上文呈现的教学片段二不仅仅是让学生还原真实生活和重入真实世界的教学策略,也是李老师把艺术引进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和经典策略。紧接着这个教学片段,我们重回课堂现场,浸润一场美的旅程。
  【片段三】
  师:是在低处飞,所以李老师把萤火虫画在下面。“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你想想,还要画什么?
  生:还要画月亮,星星。
  师:这星星是画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儿?
  生:画多一点。
  师:对,是很多的,李老师要多画点儿星星。画星星因为夏夜常常是繁星密布。你们还希望画个月亮,你们想,这个月亮是画个圆圆的,还是画个什么样的?
  生:圆圆的。
  师:圆圆的?圆的月,月光那么亮,萤火虫的光就这么小,我在想,是画个眉毛样的月亮呢,还是画个什么样的月亮?
  生:弯弯的。
  师(画上弯弯的月亮):那么这幅图画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句,萤火虫——一齐念念看。
  情境教育是审美化的教育。“这星星画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儿?”“这个月亮是画个圆圆的,还是画个什么样的?”“圆圆的?圆的月,月光那么亮,萤火虫的光就这么小,我在想,是画个眉毛样的月亮呢,还是画个什么样的?”当我们置身于这个课堂情境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和儿童一样跟着李老师一步一步向美接近,一层一层走进审美深处,这是一个鉴赏与品味的过程,学习伴随着积极和主动的情绪。   【片段四】
  师:对了,小朋友,你们也学着李老师的办法,想一想这一篇课文,说了些什么?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们再念念,还要给这幅画添上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画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学生自由读书)
  师:还要添上些什么?
  生:还要画朵花。
  师:好的,李老师给它画点儿花。好,画一朵行不行?为什么画一朵不行,书上用了个什么词儿?“它小心地照着这个——花草的世界”。(出示卡片:花草的世界)
  生:花要画得多。
  师:李老师画得多一点儿。你们想想看,我就画一种花儿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上面写了“万花之中”。
  师:对了,是万花之中。那么就要画各种各样的、许许多多的花。好,我来画。画这样的花,再画这样的花……各种各样的。(教师画出各色花儿)
  出示:萤火虫飞舞在万花之中。
  师:小朋友再想想,萤火虫在这个花里飞得好看不好看?哪个词告诉你飞得很好看?
  生:飞舞,飞得像跳舞。
  李老师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补充图画,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个过程充满了审美的意趣,不仅仅是因为图画艺术具有丰富的视觉美感。在这里,图画的创作、补充和完善的过程指向的是儿童学习的审美特质,充满游戏的味道,仿佛让我们忘记这是在完成语言的理解任务,而是自然地流露出教育教学的美好氤氲。小学低段儿童对语言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深刻思考在师生一场烂漫的图画游戏中近乎完美地完成。正如李老师坚信,教学中的美,对儿童仿佛是一块教育的磁石,它既能启智又能育德,既能冶情又能发辞。她说:“由于美,我们可以摆脱教学单纯工具性的抽象理性,工具性包容的知识和实践,镶嵌在浸润了文化艺术的美的情境中。”
  三、注重“情”,与儿童真情交融: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
  李吉林老师一直认为情是情境教育的命脉。当儿童在教师引领下,进入情境时,情感便链接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相互牵动着、影响着。方展画教授提炼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由四个方面构成: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应;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应用操作,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从这四个方面来看,方展画教授用一句话概括:情境教育以情感的激发与调动为核心,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视过程的情感型教育。
  【片段五】
  师:飞得好像在跳舞。小朋友说得挺好的。小朋友现在比刚才懂多了,那你们看看,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板书:问)
  生:李老师,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靠得很拢,要是有一阵风,把它一吹,不就没有光了吗?
  师:不,萤火虫的灯是风吹不灭的,飞到这儿,这儿有光;飞到那儿,那儿有光,还有什么不懂的?
  生:为什么要说生命燃起的红灯呢?
  师:好,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还有?(板书:生命燃起)
  生:李老师,什么叫小心地照看这个花草的世界?
  师:小朋友说了,为什么说萤火虫小心地照看这个花草的世界?有人知道这个问题吗?
  生:因为它怕把花弄坏了。
  师:哦,怕把花弄坏了。
  生:它怕把灯笼掉下去。
  生:它为什么小心地照看这个花草的世界,因为灯笼掉在上面会着火的。
  生:因为萤火虫的灯笼是在尾巴上面,前面看见,如果不小心,就要摔跟头的。(学生用爱心体会课文内容)
  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体会到的教学情境是温暖香甜的,师生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对文本的关切,这包括对人物的关切和对文字的关切。“为什么萤火虫要小心地照看这个世界呢?“它怕把花弄坏了”“它怕把灯笼掉下去”……由此学生渐渐进入课文的情感中心,开始和课文的情绪贴近。紧接着,顺着已经萌发的情绪体验,李老师牵引着儿童进入情感的蓬勃状态。
  【片段六】
  师:萤火虫挺爱这些花草的。那么,我们小朋友再想一想,它怎么小心地照看这个花草的世界?
  师:(创设情境,请两个小朋友做小花小草,夏天的晚上你们已经睡了,请一个小朋友做萤火虫。)你怎么小心地飞着,照看这花草的世界?你们想,螢火虫在怎样地飞着?
  生:萤火虫在悄悄地飞。
  师:好,哪个再说?
  生:萤火虫轻轻地飞。
  生:萤火虫静静地飞着。
  师:静静地飞,不出声、不唱歌。静静地飞、轻轻地飞、悄悄地飞着,还有什么?
  生:萤火虫小心翼翼地飞着。
  师:好极了。小心翼翼地飞着,这个词儿说得真好。
  情感的共振引领儿童自然而然地向文章的中心处前行,并在感同身受的角色置换体验中徜徉于文字的深处,情感助推儿童接近思想的澄明。因为情感的作用、教师的真情、期待、激励、共情,使儿童的思维、想象、记忆等一系列的智力活动都处于最佳的状态,儿童学习活动由此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这个动态生成的生长空间充满审美的味道,形成审美的意趣,抵达教与学的理想状态。
  四、突出“思”,给儿童宽阔的思维空间:尽力开发潜在智慧
  思维力的不断生长让儿童更加聪明,关于这一点,语文课侧重儿童语言逻辑性的涵育。语言的逻辑性是由思维的逻辑性决定的,而思维的逻辑性由客观情境的逻辑性决定。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是一种有序的状态,无论是生活展示的情境,还是课堂上以直观手段演示创设的情境,都符合一定的逻辑程序。或呈现顺序性;或主从性;或因果性;或兼而有之。”也就是说情境呈现的顺序,反映了思维的逻辑性,并促进思维和语言的逻辑性、条理化。
  【片段七】
  师:对,那么这个问题现在懂了吗?还有小朋友问的,为什么生命燃起的?我们小朋友想一想,李老师帮助你。小朋友看电灯,电灯用的什么?   生(齐):电。
  师:以前用的油灯,用的什么?
  生(齐):煤油。
  师:过春节的时候,我们还拉兔儿灯,点的什么?
  生(齐):蜡烛。
  师:那么萤火虫它的灯用不用电?用不用油?要不要点蜡烛?
  生(齐):不用。
  师:那它用什么发光的?要不要别人给它点,为什么?
  生:用生命。
  师:对,用生命。
  师:它的光就是它的身体,其实是身体发光的。萤火虫身体里面分泌一种东西,随着呼吸就发光。如果萤火虫这种东西分泌完了,就不能发光了,它就会死去。所以它是用生命燃起的。那么,学到这里,小朋友说说看。
  出示板书:萤火虫的小灯,不用,也不用,而是用。
  生:萤火虫的小灯不用蜡烛,也不用电,而是用生命燃起的灯。
  师:说得非常好,小朋友会说了吧。是生命燃起的灯,就吹不灭了。现在我们就把这个句子读读。(出示板书)
  萤火虫,你不觉得你的灯光太小吗?你不觉得你是在燃烧自己吗?
  萤火虫不回答,还是不停地飞来飞去,提着那盏美丽的用生命燃起的红灯,飞舞在万花之中……
  看,为了帮助儿童理解“用生命燃起来的红灯”这个难点,李老师一步一步有顺序地帮助儿童调动已有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进行类比和排除,充满了教学智慧,儿童顺利地找到答案——既然不是用电、不是用油,也不是用烛,那么自然是用它自己的生命。紧接着进行句式训练,帮助儿童很自然地从阅读到表达,从情感酝酿到情动辞发,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思维生长是可视的。学生首先感受到形象,同时在老师语言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他们主動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最后做出判断,并通过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
  尽管,笔者以“真、情、思、美”四要素来赏析这节经典课例,看上去每一个核心要素对应着呈现的某个教学片段,其实是融“真、情、思、美”于一体的具有圆融统整气象的学习情境,这是李老师课堂最珍贵、最美好的特质。杨九俊老师说,风格即人,课堂即人,他说情境教育是李吉林闪光的人格,大写的人生。李老师的课堂总是弥散着一份温婉的包容,彰显着精神的导向,“为了儿童”她“提着那盏美丽的用生命燃起的红灯”飞舞在中国小学教育的大地上,成为我们永远的萤火虫。借重回李老师的经典课例,聊以慰藉不能圆满的想念。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唯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幸福的学生;唯有师生的幸福生活,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关键词】教师发展;师德师风;校长使命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0-0007-02  【作者简介】郗会锁,河北衡水中学(河北衡水,053000)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河
因为现场聆听过陈静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一课。故而对其课堂中弥散着的那种激情、感性和智慧,有过鲜活而直接的感受。然而,读完这一课的教学实录,我不得不遗憾地说。那种试图想用文字来真实还原、再现课堂的愿望,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确,正因为是艺术,它就少了技术的确定与规范。而多了一种变动不居的多变性与创造性。并且,一旦试图用文字固定下来时,教学艺术本身原本所附着的在场
【关键词】数学猜想;学习猜想;教学猜想;运算律  笔者有幸多次参与有关“运算律”的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发现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它会影响我们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从而影响学生对相应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甚至更多。这个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数学猜想?  其实,这个问题的真实教学情境就是,在教授“加法交换律”或“乘法交换律”之后,教师一般都会引导学生提出所谓的关于“减法交换律”或“除法交换律”的猜
【摘 要】苏教版四上“垂线与平行线”单元学历案的设计与实践,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实现在课堂中“在学习”与“真学习”。将这个单元相关知识整体重组及优化,从教材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从学生出发,真正体现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  【关键词】垂线;平行;单元整合;学历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9-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提出了宏观的、纲领性的目标,但没有对该领域具体的编排内容给出明确的要求,这样就给予了各版本教材广阔的自主空间和展示特色的机会。文章通过对三种版本教材中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其中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编排,以期能给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三种版本  【中图分类号】G62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查小”)聚政府、社区之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倾力提升办学品质。在自身内涵的丰实中,在与前沿理念的碰撞中,“博”文化建设之路逐渐明晰。  一、“博”文化建设之思路、目标:溯源与诉求  (一)回溯历史,显现“博”文化之基因  传说三千年前,泰伯奔吴,首居吼山。仁爱包容的先古遗风,沐濡着山脚下的百年老校——查小。她揽吴地文化,聚博爱厚德,历年经久,孕育着莘莘学
【摘要】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一直致力于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改革;注重教育内涵建设,让教育日趋丰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教育能致远;探索新平台建设,让教育更灵活。同时,吴江区积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高质量与优生态并重,努力实现吴江教育“好地方·好教育·好未来”这一美好蓝图。   【关键词】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教育改革;内涵建设   【中
【关键词】玩数学棋;智慧;自省;退;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5-0051-05  【设计理念】   1.“玩”中碰壁,问题让智慧生根。  在现实教学中,数学教师虽然都致力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可有时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儿童常常因为面对的问题是“伪问题”而兴致不高,内驱力大打折扣,致使其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与能力。那么,怎样寻找
·背景提示·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这涉及对国家教育政策和培養目标的正确理解,也与普通高中自身的师资、设备、经费等因素息息相关。改革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但是只要有决心和毅力,改革是一定可以推进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领航者,一直坚信要在改革中克服困难,而不是等到没有困难再去改革。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首先要确定教师是专业的。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其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站在中国教育“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节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伴随着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更高要求,学生的“引路人”必须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而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