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京东方官方7月17日透露,关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传统制备工艺限制,能实现更高的像素密度,相关研究论文《高分辨率、全彩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光刻方案》于6月25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no Research》上发表。那么,QLED的优势在哪,京东方的这次突破又意味着什么呢?
目前来看,QLED的主要发力方向是大屏幕,所以它的竞争关系主要是针对LCD和OLED。首先,QLED虽然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听上去很相似,但后者为自发光的主动式显示器件,QLED则是与LCD相同的被动式显示器件(当然,学术上的QLED是量子点电致发光技术,原本也是主动式,但技术难度太大,因此由三星牵头暂时放弃了这条路线,转战现在的量子点+LED激发的形式)。所以QLED的优势就要从LCD讲起,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LCD已成为众多平面显示器件中发展最为成熟、应用面最广的显示器件,LCD通过铟镓氮蓝光LED激发黄荧光粉实现白色背光的方法虽然成本低廉,但半峰宽较宽,颜色纯度低色域窄,透过率也相对较低,而QLED最关键的纳米半导体量子点材料替代的正是LCD里的荧光粉。因为量子点材料半峰宽窄且光谱可调,会带来明显的色纯度与色域表现提升,除此之外透过率也会大幅增加,可明显提升显示亮度。
当然,目前来看量子点材料还是以硒化镉为主,而硒化镉是一种剧毒晶体,欧盟早在2013年就颁布了《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其中就明确要求了电器中镉元素的含量质量比必须低于1×10-4,也就是产品重量的万分之一,我国也在2016年1月颁布了相关条例,所以对无毒的新型量子点材料研发也是目前的行业重点。
相对OLED而言,QLED在亮度、尺寸和使用寿命上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且在新技术加持下,早期QLED黑电平输出效果不足、可视角度相对小的劣势也都逐步改善,再加上被动式显示器件也避免了烧屏的风险,是目前电视背光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主流的量子点显示技术基于量子点色彩增强膜,采用两片隔水氧层包裹,将其贴在背光模组导光板正上方,再通过使用导光板均匀分布发光的蓝色LED光源进行激发,生成高纯度的红绿色光,并与穿透的蓝光混合为白光,NTSC色域一般会达到110%以上,这种技术的优点是量子点色彩增强膜不与LED接触,温度低、寿命高(30000小时以上)、稳定性好。目前该膜片的技术专利主要掌握在3M 和Nanosys等公司手中,但国内的跟进速度也很快,比如纳晶、普加福、波尔等量子点企业也都在研发自己的量子点色彩增强膜,小米、三星、TCL等品牌电视上已经被大量采用。比如纳晶科技就有推出自家的量子点平板电脑,利用量子点光谱可调的特性,调低蓝光光谱,减少其所造成的眼刺激。
“量子点”的名称很容易让人产生“高大上”的感觉,而从相对成本来看,量子点色彩增强膜的量子点材料用量最大,而且工艺相对繁琐,因此成本也相对更高,但随着国产厂商产能的跟进,55~65英寸的膜片采購成本其实也能控制在200~300元,即便是对中低端电视来说也完全是可行方案:同为55英寸4K的情况下,采用量子点技术的小米电视5 Pro售价3699元,比采用传统LCD的小米电视5贵700元,色域从NTSC 85%增加到108%,视觉差距比较明显,而且这700元价差并不仅仅因为屏幕,小米电视5 Pro内存/存储更大且支持MEMC运动补偿,性能的提升还是比较明显的。
那么回到京东方这次的新技术,利用光刻实现高分辨率QLED器件目前来看依然还处于研发阶段,距离量产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价格的相对优势依然值得期待,伴随这一轮的技术升级,这种相对成熟的光致发光量子点色彩增强膜技术下沉到中低端市场成为标配是很有可能的。对于京东方等国产面板厂商而言,目前因海外疫情的加剧导致欧美电视渠道的绝对主力——线下市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导致三星、LG等一线品牌的出货量在今年第二季度将很可能会迎来大幅暴跌,无疑将会拖累其研发进度。而我国在率先控制住疫情的情况下有序恢复了经济生产,为国产上游技术的追赶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不过,虽然QLED诞生目的主要服务电视,但京东方这次的新技术研发重点并不在电视端,具体来说,京东方的研究论文中表述其实现了分辨率500ppi、NTSC色域覆盖114%的全彩QLED 器件,这个色域表现从QLED的角度来说还不算是现有最高水准,比如量子点扩散板和量子点网点微结构的技术都能实现NTSC 120%以上的色域覆盖。京东方真正突破的其实是量子点喷墨打印分辨率限制,以往的极限基本只能到250ppi,而京东方通过负性光刻胶和牺牲层的组合来确定量子点的准确沉积,而牺牲层的作用就是保护量子点刻蚀的完整性,从而实现了分辨率的翻番。
那么500ppi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ppi只是单位面积的像素数量,屏幕尺寸越大,总像素就越多,所以电视的ppi反倒是很低,即便最新的75英寸8K电视,ppi也不过约为117ppi,100英寸就更是下降到了88ppi左右。所以,京东方做高分辨率QLED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电视——乔布斯在WWDC 2010上首次定义的“视网膜屏”为326ppi,10年后的今天,显示面板巨头三星自家旗舰S20 Ultra 5G的6.9英寸AMOLED分辨率约为511ppi、华为P40 Pro+的6.58英寸OLED屏分辨率约为441ppi、iPhone 11 Pro Max的OLED屏分辨率约为458ppi……很明显,以往的250ppi天花板明显限制了QLED在手机等小尺寸产品端的发力,分辨率只能与LCD相比较,与其他方面的性能优势形成鲜明反差,而京东方的新QLED工艺打破了分辨率枷锁,正是为杀入手机市场做技术储备。
作为目前国产面板产业的领头羊,京东方在产业链上下扶持的情况下发展步伐稳健,尤其对于新兴技术而言,国产与国际一线更像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较量,目前无论电视还是手机端,国产品牌都是出货量的绝对主力,京东方若是在QLED等新技术上实现量产突破,对撼动以往几乎被一线品牌垄断的高端手机市场并非痴人说梦。
QLED:电视背光技术的未来之星
目前来看,QLED的主要发力方向是大屏幕,所以它的竞争关系主要是针对LCD和OLED。首先,QLED虽然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听上去很相似,但后者为自发光的主动式显示器件,QLED则是与LCD相同的被动式显示器件(当然,学术上的QLED是量子点电致发光技术,原本也是主动式,但技术难度太大,因此由三星牵头暂时放弃了这条路线,转战现在的量子点+LED激发的形式)。所以QLED的优势就要从LCD讲起,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LCD已成为众多平面显示器件中发展最为成熟、应用面最广的显示器件,LCD通过铟镓氮蓝光LED激发黄荧光粉实现白色背光的方法虽然成本低廉,但半峰宽较宽,颜色纯度低色域窄,透过率也相对较低,而QLED最关键的纳米半导体量子点材料替代的正是LCD里的荧光粉。因为量子点材料半峰宽窄且光谱可调,会带来明显的色纯度与色域表现提升,除此之外透过率也会大幅增加,可明显提升显示亮度。
当然,目前来看量子点材料还是以硒化镉为主,而硒化镉是一种剧毒晶体,欧盟早在2013年就颁布了《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其中就明确要求了电器中镉元素的含量质量比必须低于1×10-4,也就是产品重量的万分之一,我国也在2016年1月颁布了相关条例,所以对无毒的新型量子点材料研发也是目前的行业重点。
相对OLED而言,QLED在亮度、尺寸和使用寿命上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且在新技术加持下,早期QLED黑电平输出效果不足、可视角度相对小的劣势也都逐步改善,再加上被动式显示器件也避免了烧屏的风险,是目前电视背光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量子点并非高高在上,京东方入局让中低端部署成为可能
目前主流的量子点显示技术基于量子点色彩增强膜,采用两片隔水氧层包裹,将其贴在背光模组导光板正上方,再通过使用导光板均匀分布发光的蓝色LED光源进行激发,生成高纯度的红绿色光,并与穿透的蓝光混合为白光,NTSC色域一般会达到110%以上,这种技术的优点是量子点色彩增强膜不与LED接触,温度低、寿命高(30000小时以上)、稳定性好。目前该膜片的技术专利主要掌握在3M 和Nanosys等公司手中,但国内的跟进速度也很快,比如纳晶、普加福、波尔等量子点企业也都在研发自己的量子点色彩增强膜,小米、三星、TCL等品牌电视上已经被大量采用。比如纳晶科技就有推出自家的量子点平板电脑,利用量子点光谱可调的特性,调低蓝光光谱,减少其所造成的眼刺激。
“量子点”的名称很容易让人产生“高大上”的感觉,而从相对成本来看,量子点色彩增强膜的量子点材料用量最大,而且工艺相对繁琐,因此成本也相对更高,但随着国产厂商产能的跟进,55~65英寸的膜片采購成本其实也能控制在200~300元,即便是对中低端电视来说也完全是可行方案:同为55英寸4K的情况下,采用量子点技术的小米电视5 Pro售价3699元,比采用传统LCD的小米电视5贵700元,色域从NTSC 85%增加到108%,视觉差距比较明显,而且这700元价差并不仅仅因为屏幕,小米电视5 Pro内存/存储更大且支持MEMC运动补偿,性能的提升还是比较明显的。
那么回到京东方这次的新技术,利用光刻实现高分辨率QLED器件目前来看依然还处于研发阶段,距离量产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价格的相对优势依然值得期待,伴随这一轮的技术升级,这种相对成熟的光致发光量子点色彩增强膜技术下沉到中低端市场成为标配是很有可能的。对于京东方等国产面板厂商而言,目前因海外疫情的加剧导致欧美电视渠道的绝对主力——线下市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导致三星、LG等一线品牌的出货量在今年第二季度将很可能会迎来大幅暴跌,无疑将会拖累其研发进度。而我国在率先控制住疫情的情况下有序恢复了经济生产,为国产上游技术的追赶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高分辨率的实现助力其发力手机产品线
不过,虽然QLED诞生目的主要服务电视,但京东方这次的新技术研发重点并不在电视端,具体来说,京东方的研究论文中表述其实现了分辨率500ppi、NTSC色域覆盖114%的全彩QLED 器件,这个色域表现从QLED的角度来说还不算是现有最高水准,比如量子点扩散板和量子点网点微结构的技术都能实现NTSC 120%以上的色域覆盖。京东方真正突破的其实是量子点喷墨打印分辨率限制,以往的极限基本只能到250ppi,而京东方通过负性光刻胶和牺牲层的组合来确定量子点的准确沉积,而牺牲层的作用就是保护量子点刻蚀的完整性,从而实现了分辨率的翻番。
那么500ppi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ppi只是单位面积的像素数量,屏幕尺寸越大,总像素就越多,所以电视的ppi反倒是很低,即便最新的75英寸8K电视,ppi也不过约为117ppi,100英寸就更是下降到了88ppi左右。所以,京东方做高分辨率QLED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电视——乔布斯在WWDC 2010上首次定义的“视网膜屏”为326ppi,10年后的今天,显示面板巨头三星自家旗舰S20 Ultra 5G的6.9英寸AMOLED分辨率约为511ppi、华为P40 Pro+的6.58英寸OLED屏分辨率约为441ppi、iPhone 11 Pro Max的OLED屏分辨率约为458ppi……很明显,以往的250ppi天花板明显限制了QLED在手机等小尺寸产品端的发力,分辨率只能与LCD相比较,与其他方面的性能优势形成鲜明反差,而京东方的新QLED工艺打破了分辨率枷锁,正是为杀入手机市场做技术储备。
编辑观点
作为目前国产面板产业的领头羊,京东方在产业链上下扶持的情况下发展步伐稳健,尤其对于新兴技术而言,国产与国际一线更像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较量,目前无论电视还是手机端,国产品牌都是出货量的绝对主力,京东方若是在QLED等新技术上实现量产突破,对撼动以往几乎被一线品牌垄断的高端手机市场并非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