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早已为大家所接受,但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接有关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引起多数教育者的重视,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的激发,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其实,在人类思维中,发现问题是第一位的。
一、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富有幻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不但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还常以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而感到愉快。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可贵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不仅能使学生钻研课本,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受用终身的自学能力。爱因斯坦发现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定律存在问题,之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学生只有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更要善于捕捉学生思考问题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能够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
二、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让学生善问
在物理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而自主的探索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这种教学方法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思维过程的连续性。“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理解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是物理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好示范作用,使学生有方法可循。例如,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做: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的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感应电流产生条件:①闭合电路;②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教师接着再做第二个演示实验:闭合、断开电建的瞬间,观察到同样有感应电流产生,学生立刻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切割磁感线,却有感应电流产生?教师继续做第三个演示实验:闭合电路,稳定后,指针不偏转,说明没有感应电流产生,快速移动滑动变阻器划片,发现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感应电流产生,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究竟是什么?通过课件演示线圈中磁感线的分布等,启发学生得出感应电流产生条件:①闭合电路;②磁通量变化。通过“质疑——探究——解疑”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抓住学生认知的矛盾,让学生乐问
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关键。一般学生都感到高中物理难学,以至于“无疑”可问,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要用“问题”激起他们的认识冲突,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过程中认识和思维的差异。通过争论,辨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探究通电自感问题时,做演示实验前,教师请同学们猜测实验的现象,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对电学知识的掌握,得出断开电键瞬间A1、A2立即熄灭的结论,演示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电键断开后,A1、A2会稍后再熄灭,“A1、A2为什么会稍后再熄灭呢?”这个问题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形成“矛盾”,学生立刻产生了浓厚的继续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探究断电自感问题时,同学们都能猜测A会稍后熄灭,但是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到A会闪亮一下再熄灭,“A为什么会闪亮一下再熄灭呢?”这个问题与学生观察到的通电自感现象形成“矛盾”,在争论中,问题并没有使学生愁眉苦脸、望而生畏,恰恰驱使他们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最终解决问题。利用“矛盾”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发现问题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教师除了注意以上三点外,还应该善于设计一些对启发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起关键作用的问题,对学生起示范作用。使他们明白,只有善于不断发现问题的人,才能真正善于学习,并不断取得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
一、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富有幻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不但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还常以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而感到愉快。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可贵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不仅能使学生钻研课本,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受用终身的自学能力。爱因斯坦发现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定律存在问题,之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学生只有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更要善于捕捉学生思考问题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能够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
二、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让学生善问
在物理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而自主的探索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这种教学方法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思维过程的连续性。“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理解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是物理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好示范作用,使学生有方法可循。例如,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做: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的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感应电流产生条件:①闭合电路;②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教师接着再做第二个演示实验:闭合、断开电建的瞬间,观察到同样有感应电流产生,学生立刻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切割磁感线,却有感应电流产生?教师继续做第三个演示实验:闭合电路,稳定后,指针不偏转,说明没有感应电流产生,快速移动滑动变阻器划片,发现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感应电流产生,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究竟是什么?通过课件演示线圈中磁感线的分布等,启发学生得出感应电流产生条件:①闭合电路;②磁通量变化。通过“质疑——探究——解疑”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抓住学生认知的矛盾,让学生乐问
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关键。一般学生都感到高中物理难学,以至于“无疑”可问,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要用“问题”激起他们的认识冲突,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过程中认识和思维的差异。通过争论,辨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探究通电自感问题时,做演示实验前,教师请同学们猜测实验的现象,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对电学知识的掌握,得出断开电键瞬间A1、A2立即熄灭的结论,演示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电键断开后,A1、A2会稍后再熄灭,“A1、A2为什么会稍后再熄灭呢?”这个问题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形成“矛盾”,学生立刻产生了浓厚的继续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探究断电自感问题时,同学们都能猜测A会稍后熄灭,但是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到A会闪亮一下再熄灭,“A为什么会闪亮一下再熄灭呢?”这个问题与学生观察到的通电自感现象形成“矛盾”,在争论中,问题并没有使学生愁眉苦脸、望而生畏,恰恰驱使他们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最终解决问题。利用“矛盾”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发现问题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教师除了注意以上三点外,还应该善于设计一些对启发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起关键作用的问题,对学生起示范作用。使他们明白,只有善于不断发现问题的人,才能真正善于学习,并不断取得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