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坚决不娶中国妻子之谜

来源 :凤凰资讯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求恩在年轻时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这影响了他的一生。来到中国以后,他还曾拒绝领导为他介绍中国妻子。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深深地挂念着他的前妻。
  难忘前妻影响一生 1922年初,32岁的白求恩到英国爱丁堡参加外科医学会会员考试,结识了21岁的弗朗西丝。尽管两人相差11岁,具有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白求恩对弗朗西丝一见钟情。1923年8月13日,两人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
  婚后,两人的生活非常甜蜜。但白求恩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冒险;而弗朗西丝个性恬静,内向而羞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开始产生隔膜,使彼此间的敬爱受到了损伤。
  1926年夏天,白求恩被确诊为肺结核,他坚决离婚,但他与弗朗西丝的爱情并没有因此而画上句号。
  在特鲁多疗养院里,白求恩使用代气胸疗法,终于使自己的病情有了转机,一年后,病愈出院的白求恩被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乐麦吉尔大学聘去任教。其后,他与前妻复婚。
  两人欢度了一段胜似新婚的甜蜜岁月后,感情再度出现危机。由于白求恩醉心研究医学,还曾把死人的肠子与食物放在一起。这样的事出现了几次,弗朗西丝认定,与白求恩共同生活不会得到幸福,于是提出了离婚的请求。白求恩经过反思后,认为不能给妻子幸福,决定接受离婚,两人于1933年3月再次离婚。白求恩唯一一次婚姻的失败,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坠入情网被迫离国 1936年7月,一位名叫弗朗哥的西班牙将军在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强力支持下,对民主选举的左倾政府发起了军事叛变。
  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都起而反抗。结果,大约有4万名来自各国的志愿者,其中包括1600名加拿大人,一起涌向西班牙,为支持西班牙政府而战。一时间,马德里成了世界性的志愿者圣地。
  “援助西班牙民主委员会”请求白求恩去领导马德里的加拿大医疗队。1936年11月3日,白求恩出发奔赴马德里。在枪林弹雨的前线战场,流血过多的伤员急需输血,但是在当时的年代,需要输血的伤员得等上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才能登上崎岖的道路,被送往远离前线的医院,经常在途中失血死去。于是白求恩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流动血库和输血技术,并大规模的给伤员输血,挽救了许多伤员的性命。
  可正当他的输血队如火如荼的时候,白求恩却突然离开了西班牙,而且之后他多次要求回去,都没有得到西班牙政府的批准。这个秘密封存在苏维埃共产国际的秘密档案里,他离开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名叫卡莎的瑞典女记者。
  卡莎和白求恩是在1937年初认识的,正当西班牙内战在被围困的马德里城展开的时候,卡莎要求采访白求恩,他们一见钟情。卡莎的名字同时也出现在了一份共产国际解密的档案文献里。一个西班牙官员在报告中暗示说,卡莎可能是间谍,因为她有几次未经批准就跑到前线上去,在那儿还收集过类似军用地图的详图资料。于是白求恩在西班牙政府的强迫下离开了。从西班牙离开后,白求恩需要用新的政治来点燃他生命的激情。这时候,《西行漫记》将他的注意力引向了中国。1938年3月,他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在临行前,他还给前妻弗朗西丝写了一封告别信。
  曾拒绝娶中国妻子 在当时的情况下,延安的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白求恩来到延安后,有关部门为了照顾他曾作过详细安排:白求恩每天可以吃到三顿小米干饭,每周可以保持吃到一盘肉或者一盘炒鸡蛋。但是,白求恩在检查伤员和中央首长的伙食卫生时,发现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不仅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而且每天吃的竟是几分钱的伙食,连青菜也吃不到,他主动要求取消中央机关对自己的照顾。
  在八路军中,白求恩成了真正的神医,他的医术和医德受到所有人的尊敬,虽然缺少药品、器械和各种条件,可白求恩本人已经成了伤患的信心、成了八路军心中的天使,可是这个天使心中,却有旁人难以了解的痛苦,这痛苦就是孤独。
  他想与人交流,更多的只能通过书信,可战争年代的通信又如此困难。毛主席说过,白求恩给他写过很多信,他只回过一封,还不知收到了没有。
  其中,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逸闻:领导曾想给他介绍一个中国妻子,被他拒绝,理由很简单,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在一起也不会幸福。自从他经历了与前妻弗朗西丝的悲欢离合后,他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都是从使对方得到幸福为出发点的。
  1939年11月,白求恩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去世。
  在他写给聂荣臻司令员的遗书中,除了谈到革命工作,还专门写了一条:“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拨一笔生活的款子,或是分期给也可以。在那里,我对她所负的责任很重,决不可因为没有钱而把她遗弃了,向她说明,我是十分抱歉的!但同时也告诉她,我曾经是很快乐的。”(宗和)
其他文献
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日前发表题为《强化防御改变了精确打击战的性质》文章称:  过去25年来,精确制导弹药,如激光制导炸弹和巡航导弹已成为美军选择使用的武器,在避免造成广泛连带破坏的同时还提供了高度精准性。  在对手缺乏强大有效防御的战区作战,美国及其盟友经常占据上风。但专家们警告说,这样的日子就要结束了。面对越来越有效的对抗手段,美国需要形成新的作战理念以保持精确打击的优势。  国防部副部长罗
期刊
综合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等媒体报道,近期,中国空降部队和轻装甲部队正在列装国产两栖全地形车战车(AATV)。日本媒体认为,这种新战车适合在狭窄的岛礁上空降,“有了它,解放军仅凭空降部队就能夺取钓鱼岛,而不需要派遣两栖登陆部队”。日本军事专家表示,日本自卫队应该尽快配备类似的战车。  外媒臆测,中国空降部队的 AATV战车,可能在设计上借鉴了加拿大的“阿尔戈”全地形车。所谓全地形车,是指不受道路条件
期刊
美国和日本防卫官员说,日本三菱重工公司正在独立研发一款高速两栖突击车,水上行驶速度3倍于美军现役同类车辆。  三菱重工打算向国外出口这种武器,美方已经对这款新车的某些技术表现出兴趣。  远超美军AAV7 这种两栖突击车的设计水上行驶速度可达20至25节,远超美军现役AAV7型两栖突击车的7节速度。这款车的发动机以三菱重工为日本自卫队制造的主战坦克的发动机为基础,同时采用新的喷水推进技术。  这型车
期刊
最近,有关中美之间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说法在西方媒体很流行。美国未来学家、战略家辛格撰写的科幻小说《幽灵舰队》将这种预言推向高潮。据美国《华尔街时报》报道,辛格向美国国防部推介了这部作品,美国国防部十分重视这位有着学术背景的作者及其作品。不过中国专家认为,中美之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足够危言耸听,作为一本小说或许能够登上畅销书榜,但这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  科幻小说预言中美大战  《华尔街日报》网站发
期刊
路透社日前发表文章,称中国远未准备好在全球战场与美国对抗,文章称中国军队集中精力于发展一支短程军队,可以在周边地区对抗美国,但却因为投送能力的缺陷还不能在远离本土的地方干涉世界事务。  文章写到,中国军队无法跨越大洋在美国自己的后院里与美国军队作战,北京也不想这么干。同时,美国军队在中国领海领空数英里的地方进行常规巡逻,华盛顿试图在全世界每个大陆都拥有决定性的,如果不是压倒性的军事力量。  但尽管
期刊
综合俄罗斯《独立报》《军事评论》等媒体报道,虽然越南海军的基洛潜艇等新装备尚未形成作战能力,但俄罗斯的军售支持使越南现役舰队的实力有所增强,开始组建“南沙舰队”,试图“与中国航母舰队争夺对南沙的控制权”。  越南在南海将中国视为“安全威胁”,试图阻挠中国对南海行使主权。有外媒指出,虽然越南对于所谓“西沙主权”叫得很凶,但目前其海军建设的重要目标是继续占据南沙的部分岛礁,以维持“实际控制”。  海军
期刊
综合美国《流行机械》杂志等媒体报道,中美军队正在进行一场“GPS干扰与反干扰暗战”。有美国媒体臆测,早在8年前,解放军就配备了第一代GPS信号干扰器,该装置能对美军无人机、JDAM(联合制导攻击武器)航空炸弹以及巡航导弹等依赖GPS卫星信号的武器实施干扰。如今,解放军的“GPS干扰装备家族”进一步壮大,种类更丰富。“中国的GPS干扰装置进行了功能细分:大型装置适合干扰导弹、飞机,小型装置适合干扰中
期刊
1928年5月,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将远东边疆区阿穆尔河沿岸的大片土地提供给犹太人定居。1934年,这里成立了犹太人自治州,比罗比詹成为该自治州行政中心。但到1939年,自治州约11万人口中,据说犹太人仅有1.8万。实验失败了。  重提“克里米亚方案”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战争打响之前,在苏联有将近500万犹太人。战争打响后,千千万万犹太人参加红军浴血奋战在抗击希特勒军队的
期刊
1932年的台湾,已被日本殖民37年。这一年,日本举国欢腾,因为他们在中国东北新增了一大块版图——伪满洲国。当时中国政局混乱,外有日本觊觎,内有国民党派系斗争、军阀残余以及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在此情况下,出于意识形态、求学、求业或生存发展等原因,有的台湾人留在台湾,有的到大陆追随国民政府,有的跟随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也有人去了伪满洲国。  为什么选择伪满洲国?溥仪御医黄子正的儿子黄光国说:“去满洲国
期刊
美国海军一架P-8型反潜巡逻侦察机日前突然飞越中国正在开展建设活动的南海岛礁上空,遭到中国8次警告。但美国助理国务卿拉塞尔表示,美国将继续在南海实施此类活动。这番表态,引发了种种猜测:除了P-8,美国在南海还可能派出什么撒手锏?  空中侦察有“三角铁” 早在本世纪初,美军就将E-3“哨兵”预警机、E-8“联合星”预警机以及RC-135“联合铆钉”电子侦察机联合起来编为一套作战单元。三者共同执行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