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读书梦

来源 :江河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s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原名宁远香,因五行里缺水,故改名宁水香。小时候我喜欢把母亲的名字反着念。母亲今年七十五岁,骨子里有一种天生的乐观豁达,有一种可爱的天真。虽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一年四季还在经营她的那片菜地为儿女们谋福利。我曾用一首打油诗《母亲的扁担》来歌颂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母亲今年七十五/能唱歌来能跳舞/曾用双肩挑起家/如今为了儿女胃/肩挑背扛不嫌累/母亲担水样子美/新鲜蔬菜调味蕾/子女永记养育恩/感念慈母尽孝心。
  母亲前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读书,始终盼望,终究落空。最初是因为她是家里的长女。外婆长年体弱多病,全家的重担落在外公一个人的肩上。为了给外公减轻家庭负担,母亲一边帮忙父母做家务,一边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在队里挣工分。母亲生长在一个渔民家庭,父辈靠打鱼为生,外公是一位捕鱼的高手,只要出湖打鱼每次都是满载而归。母亲兄弟姐妹五人,手下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母亲上到小学四年级,因家里交不起书本费,她含泪背着书包回家务农。
  当时的班主任到家里几次接母亲返校学习,母亲因每天与同桌共书本,她固执地拒绝了班主任的邀请。母亲的缀学让班主任为此而感到惋惜,因当时母亲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拔尖,班主任觉得可惜了一个好苗子。母亲在家务农时,表现积极加入了共青团,当上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母亲担心自己的学识浅薄,辜负了组织的希望,向邻居借了一本新华字典自学,学习写一些宣传小品,组织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参加村里文娱活动,被村里人称为“铁姑娘”。
  跟父亲结婚后,母亲担任了村妇女主任,出于工作的需要。在照顾我们三个儿女的同时,还是不忘向父亲请教学习,在父亲的传授下,掌握了相当于高小水平的基础知识。每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母亲常常会自责,尤其是看到当时成绩一般的同学后来考取了卫校或师范,当了护士或者老师,总会为自己的一时倔强懊悔不已。后悔当初放弃了学习的机会,如果多读点书就好了。每当母亲抱怨的时候,我总会跟母亲开玩笑,如果您当时继续读书考出去了,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也不会看上我老爸,更不会有我们啦。母亲就会不好意思,说我这个丫头嘴巴厉害。
  我和妹妹都出生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母亲尝到了没有好好读书学习的苦头,对我和妹妹的教育,从来都没有放松过,鼓励我和妹妹一定要好好读书,尤其是农村的女孩子,多读书才会有出息,才会有更高的人生境界。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是母亲的勤俭和勤劳,成全了我和妹妹的学业。我和妹妹都取得了大学本科的文凭,弥补了母亲的一些遗憾,母亲似乎从我们的身上找到了一些慰藉。母亲虽然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秉持的却是正直和人性,她用美德和善良引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父亲患病六年,母亲不离不弃守候在父亲身边,陪护父亲。在母亲的精心照护下,父亲干净地上路。父亲在世时,我们经常回家看望俩老口,帮母亲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几乎是每个周五晚上回家,周日晚上返程。
  一晃父亲已经离世十年,留下母亲一个人生活。
  近几年感觉母亲是真的老了,从母亲频繁给我和妹妹视频的迹象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孤独和无助。以前母亲是从来不留我们住宿的,想到儿女们有自己的家庭,她老人家积极支持儿女们的工作和事业。然而现在母亲是极力要求我们在家多待一些时日,说到动情处,母亲的眼眶都是红红的。自从父亲去世后,平时节假日,我们回家看望母亲,匆匆忙忙,像例行公事一样,吃完一顿饭就找着各种借口回到各自的小家。母亲总是抱怨我们回来了吃个饭就走,一天到黑咋那么多事,有那么忙吗?周末节假日都不能好好休息一下吗?从母亲的抱怨中我感觉到了母亲的孤独和寂寞。说实在的,我们现在陪伴母亲的时间确实是太少了。
  一天,我在《读者》杂志上读到一篇《外婆在厨房写作》的文章,文中描述了他的外婆杨本芬在厨房里矮凳上边做饭边写作,历经二年,写了近十多万字的小说《秋园》,作品完成后十七年才得以发表。秋园是作者母亲的名字,是一部写关于自己母亲的书籍,书中描写了一个家庭在百年中的随波逐流,挣扎求生。写了许多普通人的生生死死。我被作者和作者母亲的故事打动,被两代女性的坚韧和美好感动。迫不及待地在网上购买了《秋园》这本书,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作者杨本芬六十岁开始写作,现在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
  母亲的经历与杨本芬非常相似,也是一生都在渴望读书,让我萌发了一个想法,为何不利用这个故事来激发母亲继续学习,完成她的读书梦想呢?一来可以让母亲在学习中去寻找精神家园解除独处的寂寞,二来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我们多陪陪母亲。
  三八节前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妹妹,妹妹也很赞同。那就从激励母亲写日记开始吧。我给母亲准备好了笔记本和笔,并在笔记本上面题字“妈妈加油!”作为三八节礼物献给母亲。我给母亲讲了秋园的故事,我说《秋园》的作者已经八十多岁,您现在才七十几岁呢,时间精力都还不错,您到八十岁时说不定可以写一部《梦里水乡》呢。我还承诺母亲,您在家好好写日记,我按每一个字0.1元计算,给您发稿费,每周我都会回来检查,统计数据,一个月跟您兑现一次怎么样?母亲半信半疑,对我说:“你真的能每个周末回家吗?你不许失言。”我当着妹妹的面答应了母亲。
  于是我教母亲一些记日记的方法及基本格式,并先写了一个模板,让母亲依样画葫芦。告诉母亲每天做了什么就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可以写您的日常生活,如吃喝拉撒睡,一日三餐,种菜经历,高兴的事、不高兴的事等等都可以写在日记里,也可以写您以前的往事。如果有不会写的字就做上标记。好在母亲曾经有过记录父亲护理日记的基础,就这样母亲开始了学习写日记,记录她晚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我也按照约定,每周抽时间回家看望母亲,陪伴母亲,帮忙母亲改一下日记中的错别字,在母亲做标记的地方,教母亲把汉字填上去,母亲写得好的地方用红笔圈起来,还表扬一番。
  母亲写日记的兴趣日益高涨,日记写得越来越长。每个月统计的字數也逐渐上升,母亲收到的稿费日益剧增,日积月累母亲已经有了一千多元的积蓄。从母亲的日记中,我们也更了解了母亲的日常起居,内心想法。我们会根据母亲日记所思所想尽量满足母亲所需。自从母亲学写日记以后,母亲的日子滋润丰富起来。每天母亲的歌声飘满老屋,母亲不再抱怨生活的不公,也戒掉了在工作时间频繁给我们视频的毛病,因为母亲有了新的精神寄托,跟我们说话聊天时还时不时冒出几句诗句哩。
  今年春节前夕,母亲家里的电视机坏了,我和妹妹准备给母亲买一台新电视机过年,母亲说:“不用你们花钱买,只需你们帮忙订购一下就行了,用我的稿费买吧!”我和妹妹相视而笑。为了给母亲家里增添过年的气氛,我们准备给母亲买几盆鲜花点缀一下房间,母亲说花那个冤枉钱做么事,老屋前后有的是花草,母亲把门前茶树上的茶花连枝带叶摘下几枝,插在家里的花瓶里用水养着放在卧室,把发芽长出青藤的红薯养在花钵里放在窗台上,还在自己种植成熟的南瓜中,找出品相好一点大小合适的放在客厅里。红红的茶花、金灿灿的南瓜、青翠欲滴的红薯藤让母亲的家顿时充满了生机。
  我们欣喜的感到,从前那个热爱生活的母亲又回来了。母亲还打趣地对我们说,什么花都比不上咱们家的两朵“金花”哟,听了母亲的赞美,妹妹说:“姐!你看咱妈是不是越来越有文艺范了?”我说:“可不是,咱家不仅有鲜花满园,还有母亲牌香水作伴,咱家是墨香四溢呢!”逗得妹妹和母亲开怀大笑。
  三个女人的欢笑声久久弥漫在母亲温馨的老屋。
  责任编辑:林洲子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从诗评家的褒贬、诗评家的取舍、一般读者群的选择等三个角度,通过对中兴四大家尤其是陆游与杨万里的比较,来看陆游诗歌在宋元时期的效果史。  关键词:陆游;效果史;中兴四大家  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2-0091-04    同一部作品和同一位作家在不同时代读者中的接受效果常常不同,反应或强或弱,声誉忽高忽低。效果史研究,即考察读者
期刊
阅读手中这本《春光下的月色》,一股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徐岩松虽是一位在校的大学生,但他以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将自已的见解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其作品基于作者对时代大背景的感悟和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力求在独特的私有语境中抒发悲悯苍生的情怀。所以,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并呈现与众不同的心理、气质和文化信息。  作者徐岩松认为,随笔皆为人生,百态即是生活。因此,他在选材上,可谓用
期刊
我承认,当我走向一个叫做八角村的山旮旯时,完全是因为抵抗不了来自谢晓爱的诱惑。  国庆节前夕,她说:“我种的稻子丰收了,煮饭香喷喷的,你快来拖吧。”又说:“我炒的野板栗粉得直掉末儿,你快来拿吧。”还说:“我打的鱼,味道特纯正,你快来吃吧。”其实稻米、板栗和鱼,在我所居住的城市,与许多商品一起,早已构成了足以淹没我的物质世界,更何况,我乡下的老父老母,还一直在源源不断为我提供它们最原始的美味呢?  
期刊
在家乡,人们都称小脚女人为“尕尕脚儿”。印象中,奶奶辈的女人都是尕尕脚儿。提起尕尕脚儿,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奶奶,而是邻居肖奶奶。因为和肖奶奶相比,我奶奶实在没有什么故事可言。肖奶奶原名肖春梅,人称“肖主任”,因长期担任公社供销社主任而得此称呼。虽说供销社主任不是什么官儿,但在物资匮乏的那个年代,这一职位却很吃香。上至公社书记,下至社员群众,谁不找她赊销东西?久而久之,她的真名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
期刊
这是第四次遭到拒绝了,他很失望,觉得已经没有勇气再去下一家,决定回家去。  他茫然地走在路上,思绪万千。怎么办?难道一点出路都没有?这以后该怎么生活?难不成叫已经年近七十岁的老母亲养活自己?想起母亲,他心里说不出的难受。都怪自己当时太年轻太冲动了,所以才惹祸上身蹲了监狱。本来他以为出来后找个工作,挣点钱养活自己和母亲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没想到的是几个公司知道他的经历后都婉言谢绝了。他永远也忘不了面试
期刊
1  夜色苍茫。  王武在一片齐人高的野草之间醒来时,这个七尺大男人,眼眶已经红了,但没有泪水。王武一向是不淌泪的。很小的时候,爹就说,咱男人可以流血,但绝对不可以流泪,懂不?那个时候,王武是听不懂的,但迫于爹那双极具威慑力的眼神,王武还是点着头,说,爹,我明白了。直至后来,和村里的伙伴们打架,哪怕是被打趴下了,其他被打的孩子都哭得稀里哗啦,就王武,愣是皱着眉头,高昂着头,一滴眼泪都没有。  几个
期刊
小时候,我所在的农村比较落后,经济条件很差,我家和村里别的家庭基本上都差不多,没有特别好过的,这从家里有几床被子上就能显现出来。我十岁的时候弟弟6岁,家里只有三床被褥,爸妈一人一套,我和弟弟一到晚上睡觉就必须钻一个被窝。那时的被子大都是旧棉絮改装做成的,保暖性差,两个小男孩在一个被窝里难免打闹,睡觉的时候不是他无意拽过去了,就是我半夜冻醒了迷迷糊糊中又顺手拉了过来。这样一来,每天早晨起来的时候我们
期刊
摘要:《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揭示了《独立评论》后面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从而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和值得探究的问题,其中胡适究竟何如人?就是需重新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黎昔非个案入手对胡适的为人稍事探究,或许能提供胡适为人处事的某些断面。  关键词:《独立评论》;胡适;黎昔非  中图分类号:K2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2-0063-10    《黎昔非与独立评论
期刊
山根曾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老舅要是死了,自己绝不会掉一滴眼泪。这回老舅真死了,山根却趴在坟上哭得直不起腰。  山根自小患有小儿麻痹,小小一个人儿,长得也其貌不扬。娘在世的时候,依然会把山根当成宝。“臭虫只说我娃香,刺猬也说我儿光。”山根娘宠山根,本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山根姥爷家原是镇上大户,山根爹却是乡下的穷门寒舍。山根娘天生跛脚,山根爹除了身子弱,脸却白净。所以上天将这不足分配给世人,就是为了
期刊
没有鸟的翅膀飞过,这里的天空把自己的身架骨放得很低。地处广袤的苏南平原,尽管我活到了将近不惑的年纪,却无缘一见鹰击长空的豪迈,或者是鹤唳九天的神奇。从窗口向外望去,一群灰不溜秋的麻雀在前面民房的屋檐上蹦哒;黄昏时分,又有一只只墨团般的老鸦在银杏树上聒噪,传播着令人惶惑的预言。只有雁阵经过,才会把这一方天空抬升到原始的高度。  立秋的一场雨之后,暑热渐渐退去,天空被擦拭得越发的明媚与纯净。水稻正由青
期刊